分享

【长安村落】——引镇街道光明村

 在长安 2020-11-03

谨以此文,献给大西安建设中,即将消失的长安村落文化!

位于西安城南少陵原(亦称少游原),新雁引路从村东穿过。东与光辉村隔路相望,南面是胡家寨,西邻大兆街道庞留、庞留井村,北接大兆街道司马村。由西戎店、西凹两个村组成。8个村民小组,428户,1515人。土地2800亩,耕地2200亩。收入主要以农业种植、外出务工为主。常年种植小麦1800亩、玉米1500亩。

西戎店是西晋、十六国时期的戎村之一。十六国时期大批人迁入、迁出长安,当时新来定居的村寨被当地未迁走的人称为“戎寨”或“戎村”,新来定居的人把未迁走的村落称为“留村”;西凹村据传建于清初,原名西洼村,因村前有一片低洼地且在留村之西而得名。

据《咸宁县志》记载,两村在古时属咸宁县戎店社。后归属留村乡,新中国成立后留村乡属大兆区,1958设北留管区,1961年成立留村人民公社,“文化大革命”时改为新华公社,1972年恢复原名,1984年改为留村乡。2002年1月,归属引镇街办。

新中国成立后,农业生产得到很大发展。1967年响应号召开始改土,平整土地,1969年以后村中给每个队都在田间打了一口深井(俗称机井),灌溉农业得到空前发展。20世纪70年代以后,平时有大峪水库的少陵渠水浇地,干旱时用深井水浇地,全村每一片地都可以灌溉。农业学大寨时,全村劳力齐上阵,平整土地。

据老人回忆,当时流传一首诗:一道道堐坎要削掉,一条条沟壑要填平,平整整的土地圃青苗;纵横灌渠织成网,水流潺潺把地浇,渠边栽起参天杨,村寨庄院画里描。

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村民开始试种“万株棉”,即一亩地栽一万株棉花,而且大获丰收。后又尝试“红苕下蛋”,生茬地亩产达到4000多斤,此后红苕就成为村民的主要口粮。有一首顺口溜:喜看收成时节到,麦海无边涌波涛,棉花谷米铺金银,喜庆丰收传捷报,旧少陵变成新少陵,全因党的好领导。

当时村中只有7口井。每天早晨起来只见井棚外排着长长的打水队伍。1976年组织村民自行设计施工建起水塔,用200米深井给各户通上自来水。

1979年村中实行以队为单位的耕作制度,1981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82年就开始分田到户,从此农民过上“手中有粮,心中不慌”的日子。

改革开放初期,村里开始兴建砖瓦窑、编造厂、缝纫部、蜂窝煤厂,发展副业。20世纪90年代村民开始发展小型副业。养猪、牛、羊、鸡等家畜;兴起制作民间手工挂面。之后组建养鸡协会、挂面制作协会等。

多数家庭都从以前的大杂院中走出来,盖起属于自家的院落,红砖绿瓦。家用电器普及,交通工具多样化。2006年实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2009年实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

近年来,村两委以道路硬化、村民服务中心建设、卫生整治为重点,积极投身于文明生态村建设活动中。

2005—2010年硬化全村入户街巷道路33450平方米,且修成排水沟。自从新的雁引路修到村东后,村民坐车进城方便多了,很多商家都来寻找商机。村中不失时机采取多种措施,搞土地流转种植,外地人办养猪场,建立驾校等。

2009年、2010年建起7间2层的村委会。设立“光明村卫生室”。2010年建两个娱乐广场,共3600平方米;坚持发展经济与改善环境并举,改厕185户,在村内安装路灯88盏。由清洁工每天清扫道路。

投稿、闲谝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