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前教育法草案:幼儿园不得教授小学内容,家长们却喜忧参半

 木香草堂 2020-09-14

文|小鱼奶爸日记原创

教育部自7日起,就《学前教育法草案》征求大家的意见,其中除了对幼儿园机构资质和管理的相关规定之外,最重要的一条是:幼儿园不得教授小学教育内容。

简单来说,就是幼儿园不得开展违背学前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活动,除身体健康检查之外,任何形式的考试或测试,都不能组织。

教育侧重点,应该以儿童的生活技能和经验为主,支持孩子亲近自然、手工操作,以培养语言、社交、科学及艺术等各方面的相关能力。

然而,这一政策却让家长们喜忧参半,主要压力来源于上小学。

很多家长表示,现在的公立幼儿园的确什么也不教,但小学录取时,老师都会询问拼音、名字以及数学加减法的问题。

相较之下,私立幼儿园一般到了中班就会教这些知识,可以省去上幼小衔接班的费用。

也就是说,目前的情况大体是,小学对孩子入学有一定要求,如果幼儿园完全没学,中间的过渡需要上幼小衔接班,或者家长在家耐心教,否则可能会存在跟不上的问题。

因此家长们的共识是,小学需要在此方面做调整,一年级从0开始教授基础知识,才能从根本上避免这种情况。

不提倡超前教育,是正确的决定 超前教育,顾名思义就是超越儿童正常发展规律,将以后学习的东西提前教授的教育方式。

说白了,它和正规的早期教育是不一样的。

早期教育的主要内容,是顺应孩子的认知发展规律,让孩子从五感了解这个世界,并明白其中的因果关系,而不单单是书本上乏味的知识学习。

然而,家长们催促着孩子成长,从长远角度来看是目光短浅的表现。

孩子接受超前教育,短期内确实能看到成果,但将来可能很快就会被掌握规律的人超过。

简单来说,超前教育的孩子不懂没背过的知识,而建立起完整思维的孩子很快就能发现知识间存在的规律。

再者,由于知识难度太大,孩子易受挫,会产生对学习的焦虑和恐惧感,甚至出现厌学、动机降低、无法专注的结果。

说到底,超前教育泛滥的根源,在于家长的焦虑,总担心别人家的孩子报班补课,赢在起跑线上。

那么,如何教育孩子,才能让他做好幼小衔接,同时又不破坏成长规律呢?

孩子学龄前,家长真正应该做的事:

1、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

小学开始,孩子就进入了正式的学习阶段,能不能坐得住、静得下心来至关重要。

一般来说,上幼儿园大班时,孩子就会对文字产生兴趣,家长可以趁此时机准备适应孩子年龄阶段和理解能力的读物,通过亲子阅读的方式引领孩子理解。

习惯培养好了,专注力自然就到位了。

当然,想做到这一点,除了需要耐心技巧之外,家长的以身作则更是重中之重。

2、培养抽象思维能力

学龄前孩子,只能理解那些具体存在的东西,也就是各种实物。

因此,早期教育中都提倡用教具或生活中的东西,对孩子进行相关认知和能力的培养。

但进入小学,孩子接触到的东西就不一样了,基本都是抽象的。比如数字、算数,如果不具备数感,就会出现死记硬背的情况,这也是为什么到了三年级就会成绩滑坡的缘故。

早期教育中对孩子数学能力的培养,要着重于数感,即让孩子理解数字的真正含义,有数字、数量的对应认知。

你可以拿一些实际的东西进行比较和排序,让孩子看出哪个多哪个少,并用拿筷子、数人口这样简单的方式,教孩子加和减意味着什么。

唯有如此,才能让孩子在心理和身体上都适应全新的小学,既避免了超前教育的弊端,又能保留想象力和创造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