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杨自有:乡村传统技艺的“多面手”

 七里山人 2020-09-14
杨自有:乡村传统技艺的“多面手”
[ 玉溪网   发布时间:2020-09-14   进入社区    来源:玉溪日报 ]

□  记者  何蕾

在江川区前卫镇新河咀村的一处普通民居门前,常有书法爱好者慕名拜访杨自有,只盼能得一幅他的书法真迹。这座藏于村间、外观与其他民宅并无二致的院落别有洞天,天井中苍翠的绿植亭亭如盖,一幅幅行云流水的诗联书画作品悬挂在各处,尤其是一副“大观楼长联”雕刻得极为精美。这大大小小21件令人惊叹的作品都出自杨自有的手笔。这双灵巧的双手,为我们勾勒出了一幅美丽的乡村图景。

掌墨师的记忆

初见杨自有,他正笔走龙蛇为来访者写字,虽然已经76岁高龄,但精神矍铄、笔锋稳健。他的家是一座三间六耳的传统土木结构民居,俗称“一颗印”,是他花了近十年时间建成的。

“我的师傅曾跟我讲过土木房子分为两种,‘一只手’和‘一颗印’。那时候我只有十多岁,就梦想将来自己的房子要建成‘一颗印’。可是后来开始建房后,家庭收入很微薄,木材也是统购统销,很难买到。与其说是建盖,不如说是一年一年‘拼凑’起来的。”杨自有说。

在艰难困苦的岁月里“拼凑”起来的房子,依然处处显露严谨的匠心,历经50余年依然安稳。

“肥梁瘦柱粗椽子……”说起师训,杨自有依然倒背如流,这位“12日之师”让他始终铭记,历久弥新。60多年前的那个清晨,一位叫作张金亮的木工师傅为他推开了一扇门,带他一起做工的12天里,给他讲述了土木建筑的工艺、习俗和风水,可谓面面俱到,路路精通。

“我听得如痴如醉啊。可惜后来再没遇到他,我也再没有遇到如此精通土木建筑的大师傅。但张师傅当初的教授,我每一句都记得。”师傅的引领,激发了杨自有对土木建筑的热情,他辞去大队会计的工作,到各地帮工,跟不同的师傅讨教、学习,然后自己在实践中归纳、总结,渐渐习得一身过硬的本领,成了当地远近闻名的大师傅。

随着土木民居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杨自有的这门技艺成了他记忆里的一颗明珠,谈起来仍让他满面红光。他将多年所学写成了一份厚厚的手稿,上面详细地记录着传统土木民居建造的每一道工艺,立房过程中的习俗和风水等。他说:“传统土木民居是我们古人的智慧结晶,我不希望它有一天被遗忘。”

铜器厂厂长

1977年,新河咀村创办江川县铜器厂,杨自有出任厂长,从此半路出家开始研究铜器制作工艺。“我父亲是打铜的大师傅,但是我们兄弟几个都没学得这门手艺,那时候铜器不好卖,很难维持生计。包括铜器厂创办之初也主要以打铁为主。”杨自有说。

一次偶然的机会,杨自有在墨江发现家家户户都在用一种铜制的烧酒锅,经过走访调查,发现烧酒锅的需求量非常大。回到江川后,杨自有把父亲的师兄弟们都召集起来研究烧酒锅的打制方法。烧酒锅的研发成功让铜器厂一夜间红火了起来,铜器厂里叮叮当当的打铜声,为整个村子带来了致富的希望,并解决了全村的劳动力就业问题。

“打铜是我们新河咀祖祖辈辈传下来的手艺,到铜器厂创办时,精通这门手艺的人已经只有三五人了,而且年龄都在50岁以上。铜器厂的红火,让很多年轻人都开始学习打铜,从铜器厂走出的一批批学徒中,有很多后来成了大师傅。”杨自有说。

而今,铜器仍然是新河咀村一张亮丽的名片,在村中处处可闻打铜声,处处可见铜器手工作坊,也不乏出类拔萃者成了铜工艺大师和非遗文化传承人。

古建筑设计师

刨过了木头、打过了铜器的杨自有,又开始研究、绘制古建筑的设计图。

一个点、一条线、一个面,他认认真真地勾勒着他心中的漂亮房子和美丽乡村,那时候总有人来找他画设计图。

“当时家里农活很多,我是主要的劳动力。那些来找我的人就一直等啊,等我把农活干完,再给他们画图。”杨自有说,他已经不记得给多少地方的建筑画过设计图了,最大的遗憾是未能留下一张手稿。

1983年,杨自有开始主持建设新河咀村的鱼塘项目。

“那时候我想,星云湖那么美,可是周边却没有一个公园。我一直想建一个公园,让外面的人能来这里旅游。”杨自有说,“鱼塘旁边的一块水域长年有很多鲤鱼,让我想起了曾在昆明西山看到过的龙门。我就照着当时从西山买的一张龙门的图片画成了设计图。”

而后,杨自有又跑到昆明的大观园,测量湖心亭的数据,模仿绘成了一张“凉风亭”的设计图。而在施工过程中,杨自有又根据实际情况和自身所学,对凉风亭进行了改良。

“大观园的湖心亭是全水泥浇筑的,我们没有那么多钱,就采用下面水泥浇筑,梁上面土木搭建的混合结构。”杨自有说。

而今30年过去了,养鱼的地方早已退塘还湖,而昔日的新河咀一景龙门和凉风亭却在历史的变迁中焕发出了更加迷人的风采,成了星云湖西岸最有名的景点。随着“古滇铜街”的建成,这里还将成为集滨水休闲娱乐、民俗文化体验、湿地生态观赏于一体的健康生活目的地。

晚年的杨自有迷上了王羲之,醉心书法。艺术是相通的,在书法雕刻方面大器晚成的杨自有,凭借书法作品再次声名远播。年龄没有阻挡他对技艺的追寻,他凭借一颗精益求精的匠心,在新河咀村的发展进程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印记。

编辑:刘玉霞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