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溯源西方古典音乐

 熊慕姓李 2020-09-14

《放牛班的春天》剧照

西方古典音乐有1000多年历史,但我们平时熟悉和接触的古典音乐,绝大多数是18世纪到20世纪初期出现的,即巴洛克后期到一战前夕。

诚然,西方音乐体量巨大、种类繁多,但古典音乐发展的这两百年,绝对是西方音乐史上最光辉璀璨的时代。

“古典音乐不能靠单手在吉他上弹奏试音来谱曲,需要在纸上谱写和构建宏大的声音设计图。”日本音乐学者冈田晓生说。

换句话说,古典音乐的创作,需要有纸、有识字能力。尽管发展到19世纪时,古典音乐开启了普世化之路,但究其本质,古典音乐从来就不是为了讨好平民百姓。


巴赫的乐谱手稿

一路走来,西方古典音乐受不同的社会大环境及其他学科的影响,发展出了巴洛克、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等不同的音乐风格,也孕育出了巴赫、贝多芬、莫扎特、肖邦、李斯特、德彪西等各具特色的音乐家。

无论是音乐人还是业余爱乐者,若想真正了解古典音乐,一个有效的途径就是进入音乐史。或者说,通过音乐的历史走进音乐,是步入音乐殿堂的正途大道。

比古典更“古”的音乐

西方音乐的重要源头之一是格里高利圣咏——罗马天主教会的拉丁语歌词单声部圣歌。

尽管格里高利圣咏是单声部,缺乏对声音的严谨组织和重叠,但在9世纪以之为母体创作出的奥尔加农,却是西方的首个设计乐谱。从这个意义来讲,格里高利圣咏可谓是古典音乐的“弱起小节”。

中世纪,西方艺术音乐开始井喷式发展。12世纪时,教会权力达到顶峰,以巴黎圣母院为中心兴起的巴黎圣母院乐派,也将奥尔加农艺术发展到顶峰。但此时的音乐是比古典音乐还久远的古音乐,而这种为宗教服务的音乐“不是用来听的”。


巴黎圣母院

往古希腊时期追溯,当时的人们把音乐当成数学的分支,认为音乐是“振动鸣响的数字”,是在感官之上的秩序——即数学比率——的体现。于他们而言,音乐不是简单的享乐,而是和科学及哲学相近的学科。

中世纪时,著名哲学家波伊提乌在《论音乐基本原理》中,将音乐分为三种。首先是“宇宙的音乐”,它掌管四季变化和天体运行,根本意义在于“为世界的秩序调音”。

同样的秩序也掌控着人们的身心,这便是“人类的音乐”,若音乐的调音作用紊乱,会导致人们患病或性格扭曲。

而最后一种实际鸣响的音乐,才是我们现代意义上的音乐,被称为“乐器的音乐”(包含声乐),而它处于三种音乐的最低级。



到了13世纪后,由奥尔加农发展而成的经文歌成为了核心音乐,并逐渐走出敬奉神明的单一功能,开始追求艺术性。

于是,音乐家不再满足于三拍子音乐,开始引入二拍子体系。这对于当时的宗教人士来说是一种神学上的背叛,阿维尼翁教廷的若望二十二世甚至发布禁令,禁止二拍子音乐。

尽管13世纪的大作曲家马肖,创作了为数众多的世俗歌曲,迈出了艺术音乐摆脱宗教束缚的第一步,但直到文艺复兴时期,理论家廷克托里斯将“音乐”与“美”联系在了一起,艺术音乐才开始向着今人熟知的模样演变。



在音乐史上,文艺复兴时期结束于1600年前后,也就是蒙特威尔第的新旧之争之际。

文艺复兴时期的音乐作品已经比以往有了重大突破,但依旧主张音乐仅为音乐本身,注重音乐的鸣响之美与调和。蒙特威尔第的创作,则是用语言支配音乐,用写实的方式将歌词内容热烈地表达出来,因此而出现不协和音程也无所谓。

正是蒙特威尔第,用戏剧化表现的音乐,敲开了巴洛克时代的大门。

走下神坛,走向大众

对很多古典音乐听众来说,巴洛克时代是开始有熟悉的作曲家和作品陆续登场的时代。

事实上,不仅仅是更多知名的作曲家和作品,巴洛克时代也是现代人脑海中的“音乐基本规则”得以确立的时代。换句话说,现代人不需要跨越历史鸿沟去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理解巴洛克时期的音乐。也正是在这个时期,古音乐开始演变成古典音乐。

多数音乐史人认同,音乐上的巴洛克时期是从1600年左右的蒙特威尔第之争开始,以1750年巴赫的去世为结束的标志。这是一个让人说不清远近的时期,也是一个很难定义作品风格的时期。

克劳迪奥·蒙特威尔第(1567-1643),意大利作曲家,其创作被认为是连接文艺复兴晚期和巴洛克早期的桥梁

“巴洛克”(Baroque)一词来自葡萄牙语,本意是“畸变的珍珠”,是个贬义词,揶揄这种艺术在审美上俗气凌乱、趣味低级。直到20世纪,巴洛克艺术才逐渐被重新解读、估价,其艺术价值得到肯定。

巴洛克时期的音乐,被用在证明王权至高无上的华丽盛典上,并且只算得上一个必不可少的道具。或许,从某种意义上说,巴洛克音乐的本质就在于绚烂繁盛到无法用统一的印象来解释,而电影《绝代妖姬》最成功的地方,便是识破了巴洛克的真相——颓废,繁华尽头皆颓废。

如今,提起巴洛克时期的音乐,多数人的印象有两个,一个是歌剧,另一个是巴赫。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1685-1750),巴洛克时期德国作曲家,杰出的管风琴、小提琴、大键琴演奏家

音乐史上的巴洛克时期起始于将音乐戏剧化,而正是戏剧化的表达孕育了歌剧的诞生。巴洛克时期是歌剧大量产出的黄金时代,甚至说“巴洛克”与“歌剧”是同义词也不为过。

而作为“巴洛克音乐的集大成者”,巴赫拥有太多神化的头衔:“音乐之父”“巴赫永恒如新”“巴赫的平均律是音乐的旧约全书”等等。

可惜在当时,巴赫的作品因落后于时代潮流,并未收获足够的关注和好评。直至他去世后近半个世纪,门德尔松公演其作品《马太受难曲》,才使其音乐之神般的地位被确立。

若放眼整个社会的发展进程,会发现一个微妙又必然的联系:巴赫生前,德语文化圈在音乐史中处于边缘;而在“巴赫热”产生的19世纪,德意志、新教及国家主义逐步崛起。

18世纪中叶,普鲁士王国,弗雷德里克大帝在无忧宫演奏长笛


在西方,古典音乐有各种社会功能。在修道院里,它被用来歌唱上帝的荣耀与恩泽;在贵族宫廷里,它被用来娱乐,也可以团结鼓舞人心;在歌剧院里,古典音乐是艺术鉴赏,也是一项社会活动。与此同时,古典音乐的不同发展阶段所形成的不同风格作品,也在反映时代的特征。

古典主义音乐是伴随着18世纪中期市民阶级的兴起而开始的,与受众广泛的“启蒙运动”同属一个时代。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古典音乐”泛指巴洛克末期到20世纪初的西方艺术音乐作品,而“古典主义音乐”则是指18世纪中后期出现的具有古典主义风格的作品。

启蒙运动将人们从神和王权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这一时期的音乐创作,既不为敬奉上帝,也不赞美王公贵族,而是初次诞生了由市民创作、为市民而作、倾诉市民内心情感的音乐。曾是特权阶级私有物的艺术音乐,一步步地走下神坛、走向大众。

古典音乐成为“古典”

音乐流派很大程度上是受绘画影响,而无论是在绘画领域还是在音乐领域,把艺术家作分类只是理论家们图省事,几乎没有艺术家甘心认账。

贝多芬是古典主义音乐最优秀的继承者、完成者,却也是打破古典主义的冲锋者。他不是浪漫主义作曲家,但他的作品深刻影响着浪漫主义作曲家。

而从社会发展的时代角度来看,贝多芬作品的伟大之处在于,他的第九交响曲是启蒙时代音乐对所有人开放的观念达到顶峰的作品。“千人贝九”音乐会的举办,在真正意义上证明并实现了人人都能参加音乐庆典。

19世纪中期,在荷兰举行的第九交响曲音乐会,曾有过“千人贝九”的场景

到了19世纪,音乐自由市场已然形成,大批风格各异的音乐家不断涌现,音乐评论和音乐学院开始盛行。听众规模扩大,技术开发带来以量制胜,舞台上的“专家”与台下的“业余爱好者”分离,以及明星演奏家的诞生等现象,深刻地联结在一起。

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作品真的太浪漫了,以至于很少有人会联想到其社会背景是一个产业革命与资本家的时代。“上帝死了”,人们恐惧肉眼看不见的事物,又渴望体验震撼的感受。可以说,浪漫主义音乐是“在渐渐变得枯燥乏味的时代中诞生的浪漫音乐”。

走到20世纪,音乐开始出现古典音乐和流行音乐之分,莫扎特的歌剧唱段就是当时的流行音乐。

而录音技术和留声机的发明,使得音乐从一种小作坊的艺术变成了可以工业化复制、成批量生产的产业。唱片的全球销售塑造了古典音乐明星,据说卡拉扬唱片版税的收入高达数亿美元。

1961年至1962年,奥地利指挥家卡拉扬录制唱片《贝多芬交响曲全集》。图为卡拉扬


音乐史上的20世纪,表演者赢得空前的关注。他们忙着全球巡回演出,不再作曲,也就无暇关注现当代新音乐潮流,只挑历史选择的曲目演奏,而且在西方,越是演奏古老的音乐越可以彰显品味。

另一方面,20世纪的作曲家们不再公开演奏,也就不再关心听众爱听什么了。这也是为什么,19世纪后的古典音乐家地位和成就难超前人,古典音乐从此以后越来越“古典”。

在当代,古典音乐已然离开了市场,也摒弃了社会功能,重新回到小众中去,而这次的“小众”是由古典音乐的学习者组成。虽然古典音乐在当下的文化中显得更加晦涩了,但却魅力不减,也依旧沿着自身的路线前行。

作者 | 蔚兰

编辑 | 谢奕秋 xyq@nfcmag.com

排版 | 朱丽婷

看世界杂志新媒体出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