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杨守敬书《襄阳习家池记》考释和赏析

 伯乐书香小屋 2020-09-14

襄阳市杨守敬书法艺术研究课题组藏湖北籍国学大师杨守敬书习家池记四条屏,尺寸为146cmx38cmx4。

    释文:襄阳侯习郁鱼池,郁依范蠡养鱼法作大陂,长六十步,广四十步,池中起钓台,列植松篁于池侧沔水上,郁所居也。又作石洑,逗引大池水于宅北作小鱼池,长七十步,广二十步,西枕大道,东北二边限以高堤,楸竹夹植,莲芡覆水是游宴之名处也。山季伦之镇襄阳,每临此池,未尝不大醉而还,恒言此是我高阳池。故时人为之歌曰:山公出何去,往至高阳池,日暮倒载归,酩酊无所知。

款识:宜都杨守敬,钤印:杨守敬印、星吾,两枚印均为1887年徐三庚所治。

    杨守敬(1839年6月2日—1915年1月9日),湖北省宜都市陆城镇人,谱名开科,榜名恺,更名守敬,晚年自号邻苏老人,自署观海道人、恪郦主人等。清末民初杰出的历史地理学家、金石文字学家、目录版本学家、书法艺术家、泉币学家、藏书家。

  杨守敬一生勤奋治学,博闻强记,以长于考证著名于世,是一位集舆地、金石、书法、泉币、藏书以及碑版目录学之大成于一身的大学者。他一生著述达83种之多,被誉为“晚清民初学者第一人”,代表作《水经注疏》,是郦学史上的一座丰碑。

     《水经注》卷二十八《沔水》有这样一段记载:水又东入侍中襄阳侯习郁鱼池①。郁依范蠡《养鱼法》作大陂②,陂长六十步,广四十步,池中起钓台,池北亭,郁墓所在也。列植松篁于池侧沔水上③,郁所居也。又作石、洑④,逗引⑤大池水于宅北作小鱼池,池长七十步,广二十步,西枕⑥大道,东北二边限⑦以高堤,楸竹夹植,莲芡⑧覆水,是游宴之名处也。山季伦之镇襄阳,每临此池,未尝不大醉而还,恒言此是我高阳池。故时人为之歌曰:山公出何去,往至高阳池,日暮倒载归,酩酊无所知。

【注释】①侍中:官名,秦置,两汉沿袭,为正规官职外的加官之一,因侍从皇帝左右,出入宫廷而显贵。习郁:东汉刘秀时人。习郁鱼池:故址在今湖北省襄阳市南。②范蠡(lǐ):春秋时期楚三户(今河南省淅川县)人,字少伯,晚年自号陶朱公。陂(bēi):池塘。③列植:成行栽种。篁(huánɡ):竹子。④洑(fú):水在地面下流。⑤逗引:疏导,引导。逗:引,疏导。⑥枕:临近,靠近。⑦限:阻隔,阻拦。⑧芡(qiàn):多年生草本植物,生在水池中。像荷叶,浮在水面,略像鸡头,故亦叫鸡头。

     【译文】陂水东流注入侍中襄阳侯习郁的鱼池。习郁根据范蠡的《养鱼法》,造了个大池塘,塘长六十步,宽四十步,池中筑了钓台,池北的亭子,就是习郁墓所在的地方。在池旁的沔水岸边种了一片松林和竹林,这就是习郁的住处。他又用石块砌了一条弯曲的暗沟,把大池中的水引到住宅北面,造了个小鱼池。小鱼池长七十步,宽二十步,西边紧靠大路,东北两边筑了高堤,堤岸两边种遍楸树林和翠竹,池中莲芡盖满水面,真是游乐宴饮的好去处。山季伦镇守襄阳的时候,每次来到这里游乐,没有不喝得大醉才回去的。并且还经常说:这是我的高阳池。因此当时人作歌说:山公出门哪里去?去到高阳池。天晚倒载着回来,醉得什么也不知。

      杨守敬书《襄阳习家池记》赏析:

     此作据书法风格特征看,应为五十岁左右作品(从徐三庚为杨守敬治印时间看,杨守敬创作时不早于49岁),碑帖相融,从汉代和南北朝隶书碑刻以及魏碑中汲取碑学营养,从颜真颜、苏轼、米芾等帖中获得笔法真谛,并将碑帖有机融通,逐步形成了杨守敬书法的中期风貌。

     这个时期的书法,不同于早期的奇绝和笔法结体的不成熟,也不同于六十五岁以后较为成熟的风格,即厚重朴拙,沉稳从容,是一种承上启下的探索性创作,写得激情飞扬,变化多端,而气息古雅,书卷味浓!

      中国书法院研究员、湖北省书法家协会荣誉主席、著名书法家金伯兴先生对此作给予肯定和点赞。郦学学者、杨学研究专家、杨守敬族玄孙杨世灿先生欣赏此作后说:“笔意古茂,直逼汉魏!”三峡大学艺术学院吴章采教授观此作后说:“耐看的字,一字驻目五分钟!”

1887年徐三庚为杨守敬所治印



作者:鹿门书院
链接:https://www.jianshu.com/p/ab6c3cb071de
來源:简书
简书著作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的转载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并注明出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