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醉游记】万玉忠《幸福古村漫步》

 写乎 2020-09-14

【醉游记】万玉忠《幸福古村漫步》

【作者简介】万玉忠,丹棱县作协副主席。

————————————————

【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

————————————————

听说丹棱县顺龙乡幸福村是川西南闻名的古村落之一。古道、古树、古桥、古民居、农耕文明的活标本……祥和安宁,美丽温馨。我动了心思,要前往以观就里。

趁着国庆大假的空闲时间,我约了几位朋友,走近幸福古村(幸福村四社被誉为古村)。行前,我与村上的袁在甫书记取得了联系,袁支书听说我要去,很是高兴,专门安排村妇女主任刘光霞和龚绍成老人给我们当向导。一日早上8点,乘上丹棱县城去顺龙乡的客运班车,出西门,过白塔寺、梅湾桃花源风景区,慢悠悠地穿行在曲曲弯弯的山道上,约么40分钟,我们一行3人按约定在高石梯下车。站在公路边,多远就看见手持砍刀的老人与妇女主任早等候在那里,我上前寒喧几句后,开始了漫步幸福古村的行程。            

穿过村庄的那条古道

一个村庄的盛衰,一个村庄的大小,一个村庄是古老还是年轻,你看一看它的道路就能琢磨清楚了。几年前,我在考证“丹马盐铁古道”(茶马古道丹棱至雅安名山马岭段被专家学者称为“丹马盐铁古道”)时就发现有一条神秘的古道穿过幸福古村,这条古道长约四五公里,是丹棱境内一段遗迹最丰富、史料价值最高的古道。可自从有了公路,古道便成了历史,就连村上八十多岁的龚绍成老人也说他有许多年没走这条路了,路确实荒芜了。此时我才明白老人手持砍刀的用意了。可老人的记忆力令人佩服,许多年没走的路竟然记忆犹新,有他在前带路就方便多了。                        

我们离开公路顺坡而下,每往前走几步,老人用砍刀砍几下,辟出一条小路,左弯右拐,不停地往前走,老人边走边叙说着幸福古村诗意般的四季变化:那初春的雨,空灵而渺远,温柔而缠绵;盛夏的风,清凉而干爽,律动而快活;秋天的猩红,一枚枚落叶,简直就是一枚枚热情的请柬;冬天的素洁,白雪翠竹,静谧而和谐;入冬后的“血汤”,杀了年猪的人家,都会把全村子的人请到一起,欢笑声、斗酒声,从堂屋从院坝不断飞出。入夜,古道上飘动的火把虽已走远,但悠扬的山歌依然清晰入耳。听着老人那乡音浓厚的故事,我们心旷神怡,不知不觉就到了一个小地名叫鹅颈项的地方,远远望见前面有一段残存的陡石梯,我选了个最佳角度拍了照,一行人继续顺坡而下,一直下到学寨堰大坝上。学寨堰,顾名思义,也就是1964年“农业学大寨”时修建的蓄水堰。石条垒砌的拱形大坝,长约200米,宽4米多,高20多米,蓄水面积100余亩,蓄水灌溉下游农田已是过去的事了,现在却是一处秀丽的风景。告别学寨堰,我们一路上坡返回鹅颈项,沿右边石板路往前,经高息台、凉水沟、斜石板、安逸桥到达独枞树。站在独枞树下的大石包上,刘主任忙介绍说,春晓准时而来,你站在这儿往远处看,漫山遍野到处山花烂漫,满山坡层层叠叠的梯地自山脚而上,桃花弯、李花坡、梨花沟的美景尽收眼底。过独枞树是一片开阔地,顺着贺山鹰嘴岩下的溪水沟往前,从桉子嘴瀑布到铁炉沟(据龚大爷讲,铁炉沟炼铁是祖辈传下来的。58年大炼钢铁时,我参与其中见证了那轰轰烈烈的炼铁场面)、赵桥,一路都是质朴原生态的。若不是身临其境,我断是不敢相信自己眼前的所见:古道幽幽,怪石嶙峋,山花竞相开放,溪水潺潺,荒草、枯枝、苔藓,以它们不同的方式不同的色彩,年复一年地编织着不同的衣裳。                               

刚到赵桥天空突然下起了小雨,我们只好跟随龚大爷一路小跑躲进了他的老宅院。落坐后,我与龚大爷又聊起了幸福古村。我说:“老人家,你们的祖辈都在这村庄居住吗?今天结识你我十分高兴。”听了我的话,老人不紧不慢地回答道:“我的老爷的老爷就居住在这里了,上去雅安下到丹棱都走这条石板路,路上的一草一木一石一桥都留在我的记忆里。你们可别小看道上那些不起眼的树呀草呀苔呀和青石板上那密密麻麻的小圆坑什么的,那上面可都刻着许许多多的故事哩。还有道旁的古树、古墓、古藤,每一处都因有鬼怪的传说望而生畏。”                                     

我漫步在这条铺满青石板的路上,茶马古道、盐铁古道便在我的静默中日益饱满起来,古道上的背夫、驴马、茶叶、盐、铁;粗犷的山歌,婉约的爱情;柳风梅雨,青山绿水;阴晴圆缺,悲欢离合;剪径棒客,仗义游侠;悬崖绝壁,游子孤魂……古道的内涵太深了,深厚得让人琢磨不透它的底色;她也太丰富了,丰富得步移影动,物移情迁,处处都得细细品味。         

幸福古村,一个充满诗意与遐想的名字。古村古在道路上,村内村外,家家户户都被青石板路串连着,简直就是石板村落。曾被外来人称为“石板村”。石板村的由来,自古就流传着一个感人的故事。说的是村里有一石姓人家的儿子见父亲整天打石板修路很辛苦,按托梦姑娘的指点勇敢地吞下一颗小亮珠,变出了一条长长的青石板路,从村里连到村外。传说归传说,勤劳智慧的村里人的确做足了石板文章,用青石板铺通了村里村外的路,给村里人的生产生活带来极大方便,村里人过着幸福美满的日子。               

土砖墙木板窗青瓦房

幸福古村三面环山,唯一南面通往山外,方圆几平方公里仅有二三十户人家。村里仿佛世外桃源,风调雨顺,土地肥沃。地里出产玉米、红苕、水稻,还有茶叶、脆红李、板栗、桃、梨、药材等。村子四周被森林覆盖,每年出产许多木材、茶叶、脆红李、桃、梨、板栗、药材,村里人的生活是一年比一年好。有了钱的村民就琢磨着就地取材自己做土砖、买木料和青瓦,石匠们也聚在村东武山石崖腔里,打孔、放楔、挥锤、裂石,弄成修房子用的石材。农闲时,村民们盖房造院一家赛一家。这些宅院被一代又一代的村民们扩建维修,得以比较完整的保存下来,成为一个古老而温馨的村庄。      

紧临赵桥的一户人家,姓熊,土砖墙、木板窗、青瓦房,是村庄里最具代表性的老宅院。门口一棵大贞楠树枝繁叶茂,树下是一段长长的石梯,石梯上方是双房门的床门子,木门框、土砖墙、青瓦屋面。床门子右下角有一幢房子,天楼地板,楼上面堆放生产工具,楼下喂耕牛。走进院子,见院内石板上青苔丛生,干檐上的石柱变黄,木板门窗有些发黑了,屋顶上露出木质的飞檐转角,明显有些朽了,阳光的倩影挥洒在漆黑的瓦当上,小青瓦上面长出许多寄生物,但却在秋阳中透着生命的气息。                     

听见脚步声响起,一位胡须飘飘的老者已经迎候过来:贵客盈门,有失远迎!请。我们一边答应着,迈上阶沿,阶沿上摆着小木桌,竹椅子,盖碗茶,茶正香。阳光暖和,不过屋内却清凉。正堂屋内放着八仙桌,高板凳,桌子周边有雕花,据说是招待贵客才用。堂屋正中靠墙有一木雕香案,供着财神爷。这个院子里兴盛时住过二三十人,从木梁木柱上的铁钉痕迹,如圆钉、方钉等,昭示着主人曾于门上挂过牌匾,显示其文化味。当我问及院子聚集人数最多是什么时候时,老者立即接过话头:80年代末,我们家买了台电视机,黑白的,就放在堂屋中央的八仙桌上,在房顶架了根天线,全村老少几乎都涌进院坝,里三层外三以围个水泄不通,一起看电视的人怕有百十来号。在当年这些新鲜的玩意对于一辈子生活在山里的农民来说,是多么稀罕的东西。    

难得一见的“千年夫妻树”

漫步幸福古村,另一个重要的看点也是不能不去的,那就是赵氏祠堂(祠堂毁于50年代,遗址尚在)旁边的千年银杏树。这棵号称“千年夫妻树”的银杏树,高约百米,四人牵手都不能合围。稀奇的是这棵银杏树出土时一个树桩,长到半人高时分为两杈,再长二三十米高时便相互吸引,合抱一团,共同支撑起一蓬郁绿的树冠。两干结合处又有无数虬枝生出交织缠绕,似亲密搂抱浓情无间,像一对“老夫妻”一样幸福的相守在幸福古村。           

关于这棵“千年夫妻树”,还有一段凄美的传说:北宋淳化四年(公元993年)夏天的一个夜晚,村里一对相思相恋已久的青年男女不约而同地来到赵桥河边,隔着河岸,一个吹着笛子,一个弹着月琴,用优美的乐声倾吐彼此的思念。男青年忍耐不住了,便乘着月光偷偷地渡过河来。但由于两家互为冤家,女方家一些守卫河岸的家丁见有人渡过河来,便拉箭把男青年射死在河岸上。女青年看到恋人倒在血泊中,悲痛万分,扑在男青年的身上,痛哭不已,茫然四顾,看到附近有一棵枯树,便解下腰带上吊殉情了。村里人把他俩的遗体埋在了赵桥上方的古道旁溪水边。数年后,溪水边长出了一棵银杏树,并逐渐长成了今天的“千年夫妻树”。传说的凄婉令人唏嘘,据说清代“蜀中三才子”之一的文学家彭端淑(今丹棱县双桥镇桂香彭坝人)路过此地,听了这个故事后也感慨不已,发出了“年轻恋人,生死相依,在天化作比翼鸟,在地成为连理枝”的赞叹。                         

农耕文明的活标本

走近幸福古村,幸福村人的那份质朴和不忘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到处都能感受到。有好奇的游客边走边拍照,拍的都是那些不起眼的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见到他们时,还报以憨憨的一笑。村中那一阶一阶的台地上,熊家、李家、龚家、赵家……从下往上依次排列着,每一家简朴而别致的院子就是一个农耕文化实物博物馆。                                

走进院子,我们能深切地感受到幸福古村人对于传统的尊重,或者说他们所尊重的传统,看到农耕文明的典型表现形态。从某种意义上说,幸福古村就是一个农耕文明的活标本。村里人家都以种庄稼为生,竹、木、草、铁制农耕生产用具,斗笠、蓑衣、箢篼、背篓、竹耙、犁头、渔笆笼……以至于草鞋、草帽、石兑窝,这些现代都市人用来矫情做秀而成了工艺化摆设的行头,在这里一应俱全都是粗朴原生态的实用物。时值秋收之后,就有人家檐下吊起成串的玉米,掰的玉米粒则在石板院坝摊开晒了。听村妇女主任介绍,幸福古村人对自己的农耕文化魅力也有自觉的认识,在古村开发规划中,就在村中规划了“农耕文化园”项目,让游客来到这里不仅仅是观赏,也可以实际体验,尝尝当一回农民的滋味。                            

历史沧桑,古村依旧。在漫步幸福古村中旅行,极目满山的苍翠,青色的瓦,发黄的石柱和砖墙,古色古香的木房子,古老的桥,高大的树,不断向前延伸的石堰沟,那被无数背夫马帮刻满拐子窝和脚印的石板路,再现了昔日的原貌,让我见证了古村文化的厚重,也让我领略了一个村庄童话般的美丽。  
(摄影:杨培珍  王玉忠)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