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醉散文】王真波《春节好景在乡村》

 写乎 2020-09-14

【醉散文】王真波《春节好景在乡村》

【作者简介】王真波,曾用笔名王戈、三月山等,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曾就读于鲁迅文学院和湖南毛泽东文学院。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发表作品,作品散见于《山花》《湖南文学》《中国文学》《安徽文学》《牡丹》《参花》等刊,部分作品被《海外文摘》《小说月报》《故事会》等刊转载。已出版长篇小说《北京的过客》《大商道》和中篇小说集《王真波中篇说选》等11部著作。曾获全国报纸副刊二等奖、当代小说奖和全国短篇小说奖。个人生平和简历被收入原国家人事部专家服务中心主编的《中国专家大辞典》,中国小说学会主编的《中国小说家大辞典》等10余部辞书。

————————————————

【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

————————————————

过年,就是挥霍一年中点点滴滴储存起来的欢乐。整整一年了,春种夏耕秋收冬藏,我们有过失意的痛苦,但更有得意的欢乐。痛苦被日子一天天冲淡,而欢乐却储存心中,待到春节装进酒杯或燃放于烟花爆竹之间,同亲朋好友们共同分享。过去的都过去,未来的希望在这一刻植入了我们的心田。于是,人们的心灵充溢着欢快的音符。

欢乐,便成了春节的主题。

然而春节的欢乐已离城市渐渐远去。“过年越来不像过年了,”这是城里人从心底发出的喟叹。作为城里人,我们充分享受着优裕的现代文明,每当过年,网络、电视里及时传来了祝福的话语和欢乐的节目,固定电话和手机也及时捎来了亲朋好友的问候。一时间,我们似乎欢乐不断。但是,我们的门窗一扇扇紧关着,我们的心灵一层层紧裹着,我们不能敞开大门,让邻居和儿童们随意地进出,把他们的祝福和兴奋带给我们,使我们真切感受到过年的氛围。我们只能从电视、网络和电话(含手机)中得到欢乐的讯息。可是,那怕电视、网络里将过年的欢乐演绎得天花乱坠,舞得流光溢彩,那欢乐似乎总是人家的或者虚拟的,与我们隔得狠远;哪怕电话那头的祝福话语和手机里的祝福短信再真挚,也只是瞬间的快乐。当我们在一时的快乐以后,留下的便是长久的惆怅。                                       

只有在乡村的青山绿水间,我们才能真切体会到过年的欢乐。在这里,节日的气氛便尤如冬日的阳光,点点滴滴浸入人心。除夕之夜,吃完团圆饭,一家人便围坐在火炉前,一边让除夕之夜的火照亮我们的脸庞和心灵,一边等待着新春的黎明。当东方露出一丝熹微,所有的人都欢呼雀跃着来到户外,用鞭炮和欢乐去迎接新春的脚步。吃完早饭,便是拜年了。那些迫不及待的孩子,早早地就成群结队,进出每家敞开的大门,一声声清脆的“拜年”,迷醉了主人的心。正月拜年,是无需忌讳的,每个人都是客人,每个人又都是主人,进东家出西家,挨家挨户拜个遍,往日的一些龃龉,一声“拜年”,便烟消云散。随便走进哪一家,殷勤的主妇便会笑吟吟递上一杯热茶,再拿出早就准备好的瓜子花生,凤爪鸭掌,热上甜蜜蜜的糯米酒,用农酽的款待,将拜年客醉倒在温暖的的情意里。

当然还要耍龙灯、舞狮子、唱大戏。这都是只属于春节的节目。一阵鞭炮,几声锣响,鲜艳夺目的龙就在你家的院子舞起来了。舞出一年的欢乐,也舞出对主人的殷勤。龙灯舞到之处,便赢得如云的观众的轰然叫好,也更使舞龙的人来了兴头,将龙舞得如练舞长空,鱼翔浅底,观众手痒了,也纷纷接过龙棒,呼啦啦地舞起来。舞得好不好没关系,重要的是那份激情。舞完了,吟几句韵文,主人在龙头上挂一块红布,捎一份情意,又是一阵鞭炮。几声锣响,那龙又在另一块场地上如风一般舞起来了。

那欢乐是属于每一个人的真正的欢乐,每一个人营造的欢乐,同时又充分享受着别人的欢乐,于是欢乐便长存于我们的胸臆。

从农村走进城市的我,二十几年没有在老家过年了。每年春节,当我徘徊在公寓楼道,看看一扇扇紧闭的门窗时,多想回老家同年逾七旬的父母一起过年,体会一下亲人在一起的欢乐。但由于工作的缘由,未能成行。今年,我已退居二线,总算有“闲暇”时间了,我一定要到乡下去过年,去找寻一份节日的欢乐。

莫道今年春将尽,明年春色倍还人。我期待着明年的春节会过得更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