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醉历史】风林秀《李白为何没能成为一代剑客》

 写乎 2020-09-14

【醉历史】风林秀《李白为何没能成为一代剑客

【作者简介】风林秀,一个崇尚自由的写手。喜欢思考,喜欢历史,喜欢国学,喜欢诗歌。著有长篇小说《双莲记》《爱情迷失的季节》,短篇小说《阳光女孩》《火狐狸》入选《就这么嫁给了他》合集出版等。短篇散见各类报刊杂志。

————————————————

【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

————————————————

李白号称诗仙,文学造诣天下尽知。关于武学方面,记载甚是寥寥。不过他倒是有两首诗自证,一首就是著名的《侠客行》,“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成为千古名句被后人津津乐道。还有一首诗是《赠从兄襄阳少府皓》,诗中他这样描述自己,“托身白刃里,杀人红尘中”,这是何等霸气。

关于李白的武学,许多人认为是因为其文才太高,盖过了武学的光芒。其实这里有一个鲜为人知的故事。
(李白画像)

李白少年时期就开始习武,正如他在《与韩荆州书》中写道,“十五学剑术,遍干诸侯”。他的第一位武学师父就是他的父亲李客。传说李客是胡人,李白的母亲是突厥人。在当时的唐朝是崇武轻文的。所以孩子习武很正常。李白父母又是少数民族,把一身武艺对李白倾囊相授,自然希望儿子将来能够出人头地。
(四大剑客之一盖聂,影视剧里盖聂的形象)

李白天资聪明,早早得到父亲的一身真传,学武同时也在习文。后来因为父亲卷入一场杀人官司,李白开始云游生涯。期间,他拜到裴旻的门下。裴旻可是大唐第一剑客。后人记载,裴旻与盖聂、荆轲、公孙大娘合称“四大剑圣”。可见其剑术之高。名师出高徒,李白剑术曾经一度被誉为大唐第二(裴旻第一)。可这里就有一个小小的bug了。李白要是排第二,那么公孙大娘排第几呢?杜甫有一首诗专门盛赞过公孙大娘,“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啊。杜甫一介书生如此称赞公孙大娘的剑法,李白怎么没有诗句提起过她呢?这暂且作为一段公案,因与本文无关,就不去考证了。
(四大剑客之一荆轲,游戏里荆轲形象)

回过头来,我们继续说李白。虽然说,李白剑术上有相当高的造诣,在当时也算小有名气的一名剑客,但这并没有帮助他走上仕途之路。

就在李白思想上有些郁闷的时候,他遇到一个人。此人是一个道士,道号白云子。关于白云子此人,有这样的记载,“就是那个轻浮花哨、处处留情、却又帅得让人喘不过气的不良道士嘛。”这就是当时唐朝淑女给他的评价。至于这话是真是假,倒不必深究,这样的语言风格,最多是穿越版的。不过白云子有一个女弟子名叫玉真公主,就是唐玄宗李隆基的妹妹。或许,坊间关于他的传言倒有几分是真实的。李白应该跟玉真公主关系也不错,他写过一首《玉真仙人词》赞美道:玉真之仙人,时往太华峰。清晨鸣天鼓,飚欻腾双龙。弄电不辍手,行云本无踪。几时入少室,王母应相逢。
(四大剑客之一公孙大娘,插画师笔下的公孙大娘)

正是遇上白云子这样一位放荡不羁又不按常理出牌的道士,对李白的一生思想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李白与白云子虽然年龄相差悬殊,但二人却是半师半友。特别是白云子,对于名分这事非常不感冒。同时他对李白刻意追求文学武功的做法也不感冒。关于李白的诗,他最反对那种借物言志的写法,认为这是一种“求之不得、心有不甘”之后的落寞心态。这种心态是要不得的,不符合他所尊崇的道教理念。

白云子的思想潜移默化地改变着李白。认识白云子之前,李白号称青莲剑客,可见他对于自己的武学相当自信,而且还蕴含着自己的思想抱负。慢慢的,他这种思想正在发生着改变。那些借物言志的作品已经逐渐淡出了他的思想。后来李白在《相和歌辞·日出行》中写出“草不谢荣于春风,木不怨落于秋天,谁挥鞭策驱四运,万物兴歇皆自然”的好句子,恰是说明他已经颇得了道教思想的精髓。他的道号也改成了青莲居士。
(四大剑客之裴旻,游戏里裴旻形象)

而真正让李白专心从文的还有一件事,这就是当时白云子一次跟他讲了自己师兄的故事。

白云子有一个师兄道号云中子,提起此人却是大大有名,他的真实名字叫明崇俨。明崇俨是武则天时代的一个奇人,可以说是文武全才,道术,巫术,医术,武术在当时是响彻全国的。更因为治好了高宗的病症,深得武则天宠信。可是此人后来却匪夷所思的死在小毛贼的手里。武则天当时下令彻查此事,结果却不了了之,成为了当时一段无头公案。

每次提起云中子,白云子就叹道:此人其智似妖,所以才不能久留人间。借此告诫李白,如此全才,尚且不能自保。为何呢?水满则溢,月满则亏罢了。

这件事对李白的触动还是很大的,从此他认识到武功造诣越高危险其实就越大。对于做学问,只要潜下心来,却是学无止境。于是,那时候开始,李白就把心思专心用在作诗做学问上了。

许多人只知道李白是诗仙,却很难以说清楚李白的诗到底好在哪里。有人认为是文笔美,有人认为是意境深,也有人说是通俗易懂。说的都对,但都不是根本。李白的诗,好就好在融于自然之中,这恰恰是《道德经》思想的精髓。
(这个李白,小鲜肉形象)

古人的诗词文章,许多都是在借物言志。比如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李贺的“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都是借以抒怀或者表达一种情感。但要是跟“床前明月光”、“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这样的句子相比,意境就逊色了。再看李白其他的诗句:“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是何等自负;“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何等物化天外的飘逸……

当然,李白虽然号称诗仙,可毕竟还不是仙。他也没有放弃过对名利的潜在追求,只是思想左右徘徊中,因此郁郁不得志就在所难免了。所以他也有“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这样愤世的诗句。

但不管怎么说,诗仙就是诗仙,有灵、有血、有肉。这就是我们今天所知道的李白。李白晚年有两句好诗,“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应该是他的思想进一步升华的见证。至于这两句诗是不是与玉真公主有关系,就不考究了。了解一下他当时的师承和思想,对我们研究李白还是有好处的。正因为李白等人诗词的造诣,也改变了大唐初期崇武轻文的观念,才有了玄宗之后唐诗的鼎盛。
(成年李白画像)

《作家洪与》平台微信号:hongyupt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