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今天谈论陶渊明还有意义吗?

 写乎 2020-09-14

推荐:图说丨断肠草,美丽的杀手

文/汤飞

【作者简介】汤飞,喜欢用文字说话的小人物。兴至偶涂鸦,短篇可散见。唯执迷不悟,越走越远。现居绵阳。

【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

(韶关乐昌九峰桃花源)

原题《东篱是他的桃花源,你的呢?》

说起来,他算得上一朵奇葩。

八岁丧父,家境没落,十二岁丧庶母,身世凄惨。如果那时候有综艺节目,不论是吹拉弹唱,将这段坎坷经历“犹抱琵琶半遮面”地说出来,定能博得评委的同情,爆灯率、收视率只怕会比姚明还高。

他弱年逢家乏,早早外出谋生,好歹是读书人,不用参加公务员考试,便出任低级官吏。这是为生活所迫,所以他自己说“此行谁使然?似为饥所驱,倾身营一饱”,使尽浑身解数,就为了一顿饱饭。有些夸张,但比较接近实情。

(安徽黟县赤岭村桃花源)

有了差事,他却不好好做官,成为一个从小吏向高官奋斗的榜样,因为官场太黑暗了。加上他性格百折不屈,没有提升的空间和机会。最终干脆挂印而去,无官一身轻,只剩下两袖清风,与山间明月相伴。当然,贫穷自此如影随形。

你看那些混得比较好的官员,去世以后由官方给予谥号,范仲淹、司马光得到最高评价“文正”,光耀门楣。他呢?只有私谥——亲戚朋友赠予,小范围地使用,得不到官方的认可。

穷二代的他和官二代的谢灵运属于同一时代,但几乎没有交集。谢灵运夸奖曹植说“天下有才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言下之意,这个出身贫寒、不好好工作、在社会上毫无名望的人只配和天下其他人共分一斗才。即便心中万分不爽,他也拿不出任何过硬的证据,因为他在那个时代实在太不起眼了。

(重庆酉阳桃花源)

他还是个矛盾综合体,自言“猛志逸四海”、“猛志固常在”,同时又说“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但是!

但是,他祖上也是阔过的,曾祖父是东晋名将,外祖父是社会名流,祖父做过太守。家道中落没有影响他接受良好的教育:既修习儒家经典,怀有济世安民的猛志,又受到道家思想的熏陶,倾向清静恬淡,而且爱看《山海经》一类的杂书,精神世界非常丰富。他深知当时社会看重门第、趋炎附势,于是安贫乐道,敢于自黑。忘却姓字,忘怀得失,对家徒四壁、衣衫褴褛安之若素。他喜欢饮酒,家贫不能常得,好在亲友常常接济,他自然不客气,期在必醉。他喜欢写诗文,风格与当时流行的迥异,不慕荣利,只当作自娱自乐,为饮酒一事写下二十首诗。

对了,他写的一篇辞赋,为李清照自号提供了出处: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

对,他就是陶渊明。欧阳修曾说: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

陶渊明的生平事迹和诗文作品无需过度解读。一千年来圈粉无数,苏东坡写下109篇和陶诗,堪称第一号铁粉。今天谈论陶渊明还有意义吗?有什么意义?

(清远市桃源镇桃花源)

也许有人会说:在清贫饿死和为五斗米折腰之间,我宁可选择后者。诚然,眼前的苟且能让我们苟活于世,更何况解决温饱是人生第一要务。陶渊明辞官归隐是他做出的个人选择,遵从内心的向往。在农耕社会,放弃官吏身份,去做被士大夫阶层瞧不起的农民,需要极大的勇气和坚强的意志。在市场经济环境中,我们很容易被金钱利益迷惑,忘却初心、失去自我,最初的梦想抵达不了最后的彼岸。陶渊明的精神追求难道不值得我们敬佩和学习吗?再则,他不羞耻于贫穷,善于从中捕捉乐趣,同样是尚未脱贫致富之人可以借鉴的。

人们心心念念于诗和远方,岂知诗不在远方,远方其实就在脚下。这位田园诗的开宗立派之祖还用生花妙笔为后人营造了一个没有贫穷、没有战乱、生活富足、老小安居的桃花源,千百年来,无数人试图在红尘俗世当中找出它的踪影。偏则偏矣,美则美矣,终究不是陶渊明所设想的模样。我想,桃花源的原型大约是菊花盛开的东篱吧,南山悠然可见。“悠然”之妙,旁人难以体会。所以他才会吟诵: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真正的桃花源,在他的心里。

如今的人生活压力大、节奏快,更需要一处桃源来作为调节。也许是实实在在的场所,也许是精神上的构筑,也许可以长久地留存,也许如海市蜃楼一般短暂存在。总之,它能让我们逃离纷乱的杂物,得到片刻的清醒和轻松,享受难得的惬意,理清思路后再重装上阵,成就更好的自己。它是我们的休憩点和补给站,在这里不需要任何伪装,完全释放最真实的自我。就这样,陶渊明在东篱旁边活出了真我的风采,何陋之有?与他同时代那些自诩风流的名士,我们还记得多少呢?其作品有多少流芳百世呢?

马不停蹄的你,有属于自己的桃花源吗?但愿你的忙忙碌碌不会沦为庸庸碌碌。

(重庆酉阳桃花源)

 《写乎》微信号hongyupt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