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蓝印花布:沉淀着1300年的历史文化

 写乎 2020-09-14

推荐《本草》植物志之黄连:我苦苦想你的心,比它还苦啊

小编提示:点亮文末的大拇指,给个赞,也是对作者的鼓励。

图文/倪熊

【作者简介】倪熊,曾为电视台记者,现为自由媒体人。

【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

原题《蓝印花布:那一抹天空的色彩》

张艺谋偏早期的电影《菊豆》中高高挂起的红色布匹是贯穿整部电影的物品。绝望的菊豆对着天青哭诉的时候拉着红色布匹的一角,那神情仿佛是拽住天青的衣角;天青对着菊豆的美色发呆时候,长长红色布匹因为滚轮的松动而高高的泄下。那一幕关于染坊的辉煌惊心动魄,其蔚为壮观的景象像梦魇般留在我们心中难以忘怀。红色是张艺谋色彩大师的刻意为之,而在我们的脑海中早已不知不觉替换成了像天空一般蓝色的蓝印花布。那是江南水乡永远的颜色,与其说是江南的背景,毋宁说是江南的衣裳,它是江南穿在身上的青花瓷。

说起来,蓝印花布的制作还就是个渊远流长的历史。

据说,早在秦汉,在织物上印上花纹染色的面料称作“缬”,据《二仪实录》载:“缬,秦汉间始有。”

当时人们只能在木板上二面阴刻成花纹,然后把麻、丝织物夹在二块花版之间进行草木染色,用这种方法生产的印花布称作“夹缬”,就是今日蓝印花布之雏形。公元七世纪以后,棉花种植才从印度传入;十三世纪的时候,松江人黄道婆从海南把棉纺技术传授给了江南织农,老百姓对棉质蓝印花布的使用因此得到普及。因此,真正,蓝印花布形成自己的生产工艺和独特风格是在明清时期。

蓝印花布其实就是传统的镂空版白浆防染印花,又称靛蓝花布,在旧时被称为“药斑布”、“石灰浇花布”,又称为“蓝拷花布”,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年历史,是我国传统民间工艺中的一枝美丽奇葩。《古今图书集成》卷中记载:“药斑布--以布抹灰药而染青,候干,去灰药,则青白相间,有人物、花鸟、诗词各色,充衾幔之用。”《光绪通州志》记载:“种蓝成畦,五月刈曰头蓝,七月刈曰二蓝,甓一池水,汲水浸入石灰,搅千下,戽去水,即成靛,用以染布,曰小缸青。”

也就是说,蓝印花布最初是以草中的靛蓝提取为染料,然后再用石灰、豆粉合成灰浆烤蓝,采用全棉、全手工纺织、刻版、刮浆等多道印染工艺制成。因其色彩质朴、纹样古拙、风韵素雅而魅力四射,让人感觉清新明快,至今享誉四海。

牵强附会的传说是个阴差阳错将错就错的意外之喜:一个姓梅的小伙子不小心在泥地里摔了一跤,脏了的衣服变成了黄颜色,怎么洗也洗不掉,自己很懊糟,但别人觉得很喜欢。分享是一种美德么,一个姓葛的好朋友就过来帮忙,俩人一起专门从事把布染成斑驳斑驳的土黄色。偶然的一天,晾在树枝上晒干的布被风吹到了地上,地上恰好长有一堆蓼蓝草,所以等他们发现这块布的时候,已经花里巴拉变成了一块花布,“青一块、蓝一块”的,他们觉得很蹊跷,草里面定有奥秘。其实这个蓼蓝草,也就是现在所说的板蓝根草,含有一种成分叫靛蓝,天然的染料,可以把布染成蓝色。所以,梅葛俩小伙也就成为蓝印花布的祖师爷。

蓝印花布一般可分为蓝地白花和白地蓝花两种形式,实际上就是阴阳版,做法大同小异,略略有所不同。蓝地白花布只需用一块花版印花,构成纹样的斑点互不连接,简单明了。白地蓝花布常用两块花版套印,印第一遍的叫“花版”,印第二遍的叫“盖版”。盖版的作用是把花版的连接点和需留白地之处遮盖起来,更清楚地衬托出蓝色花纹;也有以一块单独的印花版衬以网状物,纹样无需每处连接的;还是双面的,需要在正面刮浆干透后,还得利用拷贝桌在反面对准正面纹样再刮浆一次,这样染后就可得到双面的蓝印花布;因为是全手工印染,干后的浆不免会有裂纹,于是也形成了手工蓝印花布特有的魅力——冰裂纹。

简单、原始的蓝白两色,创造出一个淳朴自然、千变万化、绚丽多姿的蓝白艺术世界。来自于普通民间老百姓的喜闻乐见的传说故事戏剧人物和动植物及其花鸟以暗喻、谐音、类比等等的文学手段演绎了纹样图案,即是美满生活的向往,也是朴素的审美情趣。

蓝印花布。曾广泛流行于江南民间,朴拙幽雅的文化韵味,千载芳香,至今还是魅人十足。

很多老太太是穿着蓝印花布长大的,20岁的芳龄,蓝印花布衣服曾经是最美丽的象征,也是那个时代的美好记忆。

 小编提示:点亮文末的大拇指,给个赞,也是对作者的鼓励。

《写乎》微信号hongyupt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