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浦口求雨山,林散之纪念馆

 写乎 2020-09-14

文图/倪熊

【作者简介】倪熊,曾为电视台记者,现为自由媒体人。

【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

是和江野老师一起驱车去看一个心仪已久的书法展,才到的南京的求雨山,才到的林散之纪念馆。这其实根本算不得一座山,只是一个海拔不过40多米的山坡,但算得上一个风水宝地,是古代人们设坛求雨的地方。求雨山在南京的浦口,现在之所以大大的有名,是因为这已然建成的文化园,有林散之、萧娴、高二适、胡小石四位享誉海内外的当代杰出艺术大师的书画陈列馆在这,有“江北兰亭”之称。

求雨山的地势之所以高出周边一截,不是因为设坛,而是因为确属老山余脉,为之佐证的是20来公顷的山地上,满山松篁交翠,风光旖旎,这可不是人力可为,而是自然的成就。1988年,首度于此建造林散之纪念馆,陈列林散之的书画作品及其介绍。之所以这么说,是要有别于其它,林散之的艺术成就现在愈来愈为世人所认识,艺术馆纪念馆可不止仅此一处,比如马鞍山也有,就南京还有夫子庙那还有一座呢。

而这座是林散之自己明确知道的,虽然他本人没有见到开馆落成,但1988年开始奠基建设,老人家还在世,他自己捐献了书画精品210件,古砚两方,其中一方还是吕留良虫蛀砚。吕留良是明末清初的一位义士,也就是武侠小说中女侠吕四娘的父亲。他是1989年去世的。

林散之不仅书画技艺高超,还有精神境界的高洁。林散之出道很早,出名很晚。他一生酷爱山林,早年曾师从书法家范培开、国画大师黄宾虹,后只身远游,跋涉万里。每遇山水佳境,必登临、吟咏、图貌之,既师古人,更师造化,从而打下了扎实的艺术功底。他六十岁起始作狂草,功深力到,妙造自然。也有些名气,却并不为世人所知。

上个世纪乃至至今依然,中国有个很奇怪的现象:墙内开花墙外香。林散之的出名还亏得两件事,而且必须:里面知遇伯乐,外面有人识货。

1972年8月,为庆祝中日恢复邦交,人民杂志社准备出版一个特辑——《现代中国书法作品选》,并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征集书法精品。杂志社的田原早年接触过林散之,他让林老写了一幅作品参加征集,于是林散之的一幅草书条幅毛主席诗词“东方欲晓”被送到了北京,田原写了一首打油诗“乌江有林散,耳聋号半残,三绝诗、书、画,一池归复返,启功三脱帽,立夫两眼翻,朴老致敬意,气死幺、二、三。”诗的大概意思是:林散之生于浦口乌江,因为耳聋自号半残,诗书画样样精绝,有年冬天掉进水里,被医院抢救了过来,后来林老开玩笑说是王母娘娘不收,并刻一方印章“瑶池归来”以兹纪念。北京,启功看了字后,脱帽三鞠躬;顿立夫看了林散之的字后,翘起大姆指说:“这个才叫字!”赵朴初字后致意,并希望能得到他的墨宝。“幺、二、三”指的是那个年代各级领导机构革命委员会里的一、二、三把手。

林散之的字被作为该特辑的首页送到了日本展览,在日本反响巨大。1984年,以日本最负盛名的大书法家青山杉雨为团长的日本书法家代表团访华,以晚生后学自居,点名拜见林散之。一番会晤长谈后,互相题字留念,青山杉雨就写下了“草圣遗法在此翁”七个字,从此林散之‘草圣’之名开始名扬海内外。他的书法,楷、隶、行、草无不精能,自成一家,被称为继二王、怀素、王铎之后我国草书艺术史上的又一座高峰,有“一代宗师”“当代草圣”之誉,先后被评为“中国二十世纪十大杰出书家”和“千年中国十大杰出书法家”。难能可贵的是林散之多才多艺,并在诗歌、绘画艺术上同样有着极高的造诣和创作成就,在他1989年去世以后,影响极其广泛深远。

所以就当时而论,江浦的时任县委书记叫戴宗宝的还是具有相当魄力,是他在任期内力排众议,建起了该园,实际的意义就是给浦口留下了一笔堪称宝贵的文化遗产。

目前馆藏有林散之不同时期书画作品400余件,其中不仅有称巨制、长达720厘米的草书手卷《论书绝句13首》;还有横145厘米、纵354厘米、内容多达521字的《古银杏行》长卷;更有被誉为镇馆之宝的巨幅山水画《江浦春图》,画内人物多达635人,形态逼真,栩栩如生。书法碑廊全长100米,廊壁上镶嵌着47块黑色花岗岩,镌刻着林老不同时期书法佳作,真、行、草隶、篆诸体悉备,蔚为壮观。

工程虽然开始受阻,好在还算顺利,也颇具规模。1992年12月一期工程竣工,对外开放的是陈列馆主体建筑散木山房及宝砚斋。1996年8月再兴二期工程,仅用一年时间,阅翠楼、墨香阁、爱雨轩、束筠亭、碑廊、碑亭等建筑相继竣工。整个纪念馆占地三千八百平方米,白粉墙、紫砂筒瓦、栗色柱梁、花格长窗、青石踏步,体现了林老古朴、清雅、刚直的个性。馆舍平面布局是传统的二进四合院形式,主展馆位子中轴线上,各组建筑顺应地形起伏跌宕,非对称式布局而构图均衡,庄重朴实而又透出活泼通灵。绿草茵茵的庭院里主馆、副馆和学术馆三个以茅草为顶,粉墙红窗,依山傍水,错落有致,具有浓郁的古典园林风格的典型明清建筑,古朴典雅,掩映在苍松翠柏的向阳坡上。相当有讲究,进入园门,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这座亭子叫“束筠亭”,“筠”是竹子的意思,结竹为束,取其风雅之意。亭内陈列的是林散之书画陈列馆碑记。

站在半山腰上的“散之山房”放目,可见别有韵味的白马亭、连理亭和爱雨轩,挑檐飞角,青瓦覆顶,与主体建筑浑然一体,在花草树木的衬托下,如林散之先生风格各异的画,似有凝重、舒淡、空灵、朦胧之墨趣,那流动的气韵让游人驰骋想象。在这翠绿的竹海中徘徊流连,步移景异,颇具情趣,意境高雅,给游人一种恬淡脱俗、质朴自然,尘襟尽涤、俗虑俱消的感觉。

 小编提示:点亮文末的大拇指,给个赞,也是对作者的鼓励。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