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杜牧在黄州任刺史时,写了两首千古名篇《赤壁》和《清明》,居然两首都有争议

 qiangk4kzk8us4 2020-09-14

提起宋代大文豪苏东坡,大家都知道他曾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担任团练副使,在此生活的四年又四个月的时间里,他的文学创作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其“一词二赋”,被誉为千古绝唱。

殊不知,在苏东坡之前的唐代杰出的诗人杜牧,亦在黄州担任过两年又五个月的刺史。在此期间,他的诗歌创作同样达到了高峰期。大都以为,其《赤壁》和《清明》这两首诗作为最佳,被千古传颂。可偏偏这两首著名的诗作,至今还饱受争议。

争议什么呢?那就是杜牧在这两首诗中分别描写的“赤壁古战场”和“杏花村”的具体地址。

先看杜牧在黄州的咏史怀古诗《赤壁》原文: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前两句写实,语言洗练,尤其是“折戟沉沙”四字,研练精切,显得厚重雄浑。后两句议论,发思古之幽情,诗人不从正面写曹军大胜后孙吴的局面,却通过二乔被掳的命运,以小见大,从侧面假设东吴国破家亡的命运,措词委婉,想象惊世骇俗,绝对不落传统说法的窠臼。整首诗英气逼人,独步千秋,是杜牧咏史诗的最佳作品。

然而后人解释这首诗作时,说杜牧诗中咏的赤壁古战场是蒲圻。唐人杜牧于会昌二年(842)由长安任职黄州,根本没有理由到蒲圻赤壁游玩,即使一时兴起去游玩,恐怕也难以得到“折戟”。这显然有点想当然。退一步讲,纵有这么一说,那杜牧又何以在《齐安(黄州古称,笔者注)郡晚秋》中再次提及“可怜赤壁争雄渡,唯有蓑翁坐钓鱼”呢?既然杜牧已经肯定黄州赤壁为孙曹大战之地,绝对不会出尔反尔,又去指证蒲圻赤壁为“赤壁古战场”。

无独有偶。苏东坡在黄州所咏与赤壁有关的作品,亦将黄州赤壁看作是赤壁古战场。“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尤以这首《念奴娇·赤壁怀古》词作最为著名。这首词作的创作地点是黄州无疑,但后人还是认为苏东坡搞错了,此赤壁(黄州)非彼赤壁(蒲圻)。

笔者百思不得其解,为何出生在不同时代的两大文豪,偏偏要在自己最著名的作品中闹出“乌龙”呢?

再看杜牧在黄州的写景抒情诗《清明》原文: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对于这首诗的写作地点,后人也是众说纷纭。由于我国地域广阔,有“杏花村”之称的地名有好多处,但最终以黄州说与池州说占了上风。

《江南通志》认为,《清明》这首诗是杜牧任池州刺史时所作,杏花村在贵池县城西(据说,贵池的“杏花村”今已无存,但故址仍可寻到,就在贵池城西郊的一片小工业区内)。并说明了杜牧诗中所指的“杏花村”是池州的理由:杜牧在担任古池州(即现在的贵池)刺史时,经常光顾杏花村,“杏花村”酒也因杜牧的《清明》诗而闻名。

试想,既然杜牧“经常光顾”杏花村,那就是说对杏花村相当熟悉了,又何来“借问酒家何处有”一问呢?难道杜牧在诗中故意“装疯卖傻”不成?想必不会!

因此,说“杏花村”在黄州境内更有可信度。据《黄州府志》载,《清明》一诗是杜牧任黄州刺史时,到达麻城县岐亭杏花村后所写。

古时,麻城是黄州府下辖的一个县,距离黄州有百余里。《大清一统志》载,“杏花村在麻城县西南歧亭镇,有杏林杏泉”。

当时,麻城岐亭是自都城长安至黄州官驿大道的重要驿站。杜牧任黄州刺史,巡视麻城时,必经此地。由于这里距离黄州府较远,杜牧对这里的情况有可能不太熟悉,因此刚到达那里巡视时,即兴发出“借问酒家何处有”之问,是很有可能的,比较符合史实。

《清明》这首诗,状清明之景,描旅人之情,晓畅自然,清丽传神,情景交融,勾勒出了一幅凄迷而又美丽的图画,无愧于我国歌咏清明节令的代表诗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