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同云冈石窟-北魏文化陈列馆

 hsgzlgg 2020-09-14

  云冈陈列馆也称“北魏文化陈列馆”,几乎是与大地一体的,其屋顶如层层波浪般在石窟西端的旷野间涌动,无数根拱形钢梁交错排列,屋顶立面上显现多个佛眼,与远处的云冈大佛交相辉映。据云冈陈列馆负责人介绍,陈列馆占地面积15000平方米,建筑面积6640平方米,但这样庞大的体量基本隐藏于地下,建筑物地下达6米,地面以上最高标点为5.8米。陈列馆的设计理念:以清晰的积极态度参与整个云冈大景区面貌的改善,使这个现代技术支撑的当代建筑,与整个景区意与境融合。云冈陈列馆将其巨大的建筑体量隐藏地下,但在地面将绵延300米长的屋面语言强化,以其简朴单一的变化融入云冈之地文之美,以空旷的意境、沉默的意态表达了对云冈石窟的虔诚姿态。

  从多通道向下的台阶走向陈列馆,心情格外端严肃穆。据介绍,这多个通道代表着修佛之道通路不止一条,台阶两侧,是用古旧的墙砖铺就的平台,与南端的演艺中心形成和谐呼应。

       步入陈列馆内,视野格外通透,仅中央大厅的面积就达4800平方米。

前厅东侧端坐着第20窟大佛的等比例复原雕像。



正面是一幅以油画技法创作的巨型云冈壁画。

局部。

序言

       通过时间跨度达1600年展现云冈发展纪年的时光隧道进入主展厅。

老伴。

原来每一段光线是关于云冈石窟历史的一小段文字纪录。

       遥远的正对面是一尊佛光笼罩的云冈大佛光雕塑,两侧是各长70米的超大屏幕,由24台投影仪,通过多媒体影像展示的北魏辉煌历史和云冈石窟的开凿历程,以及当年北魏时期皇家礼佛的场景。

宏大的大厅,超大的屏幕,三维一体的画境,极具震撼的视听效果,在近15分钟的影像播放中,影中群像动,空中众灵飞,让人目不睱接,恍若置身于历史的时空,身心产生恢弘的交响,久久难以平静。

  主展厅的两侧,是四个主题展厅,西侧为一展厅与四展厅,东侧为二展厅与三展厅。一、二、三展厅陈列北魏时期的生活用品、建筑构件、石雕造像和云冈石窟开凿相关出土文物;四展厅采用多媒体互动形式,展示云冈和敦煌、龙门、麦积山、巴米扬等石窟的影像,并将各石窟的艺术形式进行对比;小影厅主要播放佛家修行的心路历程。各展区还设置多台大屏幕多媒体与游客互动,使展示内容更加丰富多彩。休息区和商店供游客小憩和购买云冈纪念品。

  

展厅布置非常现代化,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第一展厅局部。

右侧的庞然大物是毡帐模型。

第一展厅的主题为“民族融合与文化交流”,主要陈列着北魏时期的生活用品与建筑构件。据介绍,这些建筑构件大部分是在云冈出土的,厅内一角还利用不久前在云冈山顶出土的瓦当,复原了一个北魏建筑局部,厅内的互动多媒体设备,通过红外感应,可向观众进一步讲述北魏历史,还有多媒体展现的平城街道图以及北魏时期的生活场景,让人油然梦回北魏。

北魏民族大融合和魏晋南北朝。

雄健彪悍的鲜卑民族。

鲜卑山。

嘎仙洞。

鲜卑民族的迁徒路线。

北魏生活场景展柜。

北魏生活场景。

生活用陶器、石器。碓、磨盘、莲花钵

鸠首。

建筑构件。

平城时期瓦当。瓦当是古建筑中保护房屋椽子和装饰美化屋檐的构件。北魏瓦当的图案样式繁多,主要有文字瓦当、莲花纹瓦当、兽面纹瓦当等,以文字瓦当居多,一般为吉语铭文。

文字瓦当(左)“传祚无穷”是皇位传承永远之意。莲花纹瓦当(右)。

建筑构件。

建筑构件。

石棺床浮雕。北魏时期盛行石棺葬具,这一葬俗习惯已由平城北魏墓葬中出土的大量石棺床证实。该棺板上部为素面,中部雕刻一条连续波状的忍冬纹带,忍冬纹带下是素面界框条,中下部为线条酣畅的划线水波纹带。此纹带下方正中雕一兽头,两端各雕一供养形象。整体构图错落有致,雕工古朴,臻丽巧致。 

门墩。

螭首,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用于大门上的石质构件,它不仅能支撑门框、门轴,而且兼具装饰意义。这件螭首出土于1993年云冈山顶塔基遗址中,长60厘米,宽21厘米,正面雕兽头,圆目,利齿,牛鼻,形体清晰饱满,线条粗犷有力。

石刻

坐化缸,又称和尚棺(即和尚坐化缸),缸葬是和尚坐化的一种独特方式,一般指得道高僧圆寂后,盘坐在一个特制的陶缸之中,并在遗体四周放下木炭、石灰、香料等物品,用来除湿防腐,再密封连缸体一起安葬。

石棺。

石棺浮雕。

石棺浮雕。

佛像。

武士俑。着武士装,双目圆睁,眉弓弯曲,嘴阔唇厚,大鼻上掀,为典型的胡人形象。

北魏服饰。从“胡貌梵相”到“改梵为夏”。

北魏的社会经济。农业和畜牧业。

手工业、商业和纺织业。

国际大都市。

平城一览图。北魏大型板瓦。

北魏大型板瓦可推测当时建筑体量异常宏大。

北魏代表人物。北魏始祖神元皇帝拓跋力微、穆帝拓跋猗卢、昭成帝什翼犍。

北魏开国皇帝道武帝——拓跋珪、太武帝——拓跋焘和文明皇太后冯氏。

明元帝——拓跋嗣、文成帝——拓跋濬、孝文帝——拓跋宏。

北魏的文化艺术。

北魏民歌《敕勒歌》《木兰辞》

《水经注

《齐民要术》

展厅过道。

两侧都是精巧的小型文物。 

忍冬花纹属佛教装饰艺术之一种,其造型由来已久。北朝时期,莲花与忍冬装饰图案不仅出现在佛教石窟中,还见于同时代的建筑、服饰、铺首以及墓砖上,它是这一时期装饰纹样的主流,这种风气一直延续至初唐。忍冬纹砖是云冈博物馆的馆藏精品,单体忍冬花型,分别雕于砖体四周侧面,造型精巧,手法细润宛转。

最引人注目的是大佛的眼睛。该陶眼呈圆锥体,粗端直径11 5厘米,高14 4厘米,由细腻的胎土烧制而成,粗端凸出呈球面,表层涂有厚重的黑釉,其余周身呈现出暗黄橙色。该陶眼为云冈石窟众多双目“失明”佛像中的一只,上世纪30年代不幸流失海外。1985年,原藏者、已退休的原美国纳尔逊博物馆史克门先生发愿捐赠,是唯一一件回归云冈的流失海外文物。1932年,美国人史克门获得当时中美最大的文化交流机构——哈佛燕京学社的资助,在中国留学深造五年,期间遍历华北城镇,购买收藏了大量中国艺术品。1935年返美后,供职于美国纳尔逊博物馆,直至1977年退休。该馆所藏近7500件中国艺术品中,半数为他收集采购,陶眼便是其中一件。

文字瓦当,“传祚无穷”是皇位传承永远之意。

龙头。

供养人。

佛像。

钵。

交脚菩萨。

犍陀罗佛像。

塔刹相轮。

青铜菩萨坐像。

青铜菩萨立像。

第二展厅云冈开凿与寺院营建

此厅以图文展示为主,分设若干专题,择取一些与云冈石窟相关的背景材料,如北魏平城作为北方佛教中心的形成与确立、云冈山顶考古发现北魏塔院式寺庙建筑遗迹;讲到北魏皇帝由崇佛到灭佛再至复法弘教的全过程,以连环画的形式表现,近乎一部北魏佛教史图说;此外在文献基础上,结合云冈出土的一些石坯料与半成品造像分析了云冈石窟开凿的工序。这些内容让游客通过了解云冈石窟寺的兴凿与衰落、历代护持与维修等,对这项大型皇家工程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北方佛教中心。

选址武州山。

人灭法到弘法的史诗大系。讲到北魏皇帝由崇佛到灭佛再至复法弘教的全过程,以连环画的形式表现,近乎一部北魏佛教史图说。

崇佛派。

太祖道武帝时,赵郡有沙门法果,精于修行,持戒严格,善于讲道。太祖闻其名,诏徵京师、后被任为道人统“绾摄僧徒”。此是北魏设僧官之始,后来,沙门师贤、昙曜等曾先后担任道人统(沙门统)之职。

424年-449年

太武帝改年号为“太平真君”,表示其信仰的转变。酿成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灭法事件。太武帝于平城东南兴建天师道场,并下诏,凡五十以下的沙门一律还俗,服兵役。诛杀沙门,烧毁经像。

449年-456年

452年,太武帝被宦官宗爱所弑,太武法难结束。453年,文帝“马识善人”,大力弘法。

460-490年。490年亲理国政,并进一步巩固了佛教的地位。

文成帝复法

马识善人:大约公元453年,北魏文成帝东巡,路遇由中山赴京的高僧昙曜,却并不相识。御马见之,张嘴衔住其衣再不前行。文帝感其佛法高深,遂命之为"沙门统",主持全国佛教管理,并开凿云冈石窟。

高僧昙曜。

开凿石窟。

石窟开凿工程

石窟开凿热。

平城模式的影响。

从平城到洛阳。

云冈历代护持与维修。

展厅局部。

碗。

瓷器展柜,最上层的展品是茶末绿釉瓷壶。

佛像。

黑釉佛眼。

佛像。


骑象菩萨像。

磨盘。

交脚菩萨像。

龙爪局部。

骑马菩萨像。

忍冬纹石雕。

狮子像。

螭首。

云冈石窟的海外流失文物。法国。

日本、美国。  

历代统治者都很注重对云冈的护持与维修,因此留下各个时期的珍贵遗迹,尤以辽金生活用具最为丰富,对了解辽代云冈僧侣生活具有参考价值。

独立展柜中的8个陶制酒樽,出土于云冈9、10窟对面的西花园,其尺寸不一,内部涂有釉层。展架上另陈列有辽金时期的陶质盆、壶、罐以及瓷质的鸡腿坛等。

其中一件绿釉剔花罐,于1987年云冈石窟龙王庙沟遗址出土。罐高31.5厘米,口径13.5厘米。敛口,卷唇溜肩,鼓腹。胎厚重,白中泛黄,内外施绿釉,下腹至沿下剔刻波浪形二方连续叶纹,是当时在清理云冈龙王庙沟西侧洞窟前积土时发现的。  


 第三展厅艺术鉴赏厅——云冈石窟佛教艺术源流

云冈博物馆藏有石雕造像149件,它们大都是在不同历史时期由石壁上崩塌剥落的,经考古发掘又重现尘世,其中有佛像、菩萨、力士、供养天、飞天以及佛像衣纹残件等,虽然残缺不全,却因历经了一次脱胎般的诀别,再由地层深处走出时,因其无量的历史信息而绽放出更富魅力的艺术之美。中央展柜中的38个贴金千佛头像,同样是云冈石窟外立壁崩塌的造像,出土后发现,每一孔佛脸都敷着一层金箔,光彩夺目。由此勾起我们对辉煌云冈想象的同时,是那接踵而来的灭佛运动带给云冈的危厄。

北魏时期的中西交通。

北魏时期的东西文化交流。

北魏西域诸国的朝贡。

展厅局部

佛像头部。

佛像头部。

佛像头部。

佛像头部。

千佛图像是石窟造像中最重要的一种题材。千佛是指时间上的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佛、七世佛及空间中遍满虚空的十方诸佛。佛经说,雕刻千佛像或抄念千佛名号功德无量,即可忏悔往世的生死之罪,又可消除现世种种灾难,得福获利,临命终时还可受到过去、现在、未来一切十方三世诸佛的迎接,往生佛国乐土。云冈石窟中普遍存在千佛雕刻,形式多样,有千佛壁、千佛洞。这组千佛残件,基本上是昙曜五窟外壁崩塌物,特别是第20窟前壁全部坍塌,这些残件对于探索研究该窟的原始风貌、坍塌时间及其原因,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千佛残件局部。

中央展柜中的38个贴金千佛头像。

展柜局部

菩萨宝冠

  这件菩萨宝冠出土于1992年第18窟西侧,宝冠宽87厘米,高12厘米,厚4厘米,属菩萨造像头冠最上层部分,由此可以想见该造像躯体之高大。冠中央雕刻圆形莲盘,两侧点缀忍冬纹,上方雕饰源于波斯萨珊王朝时期的仰月,这是外来文化因素在云冈石窟的突出表现。

佛头像。

佛头像。

弟子头像  两件国家三级文物。一件出土于云冈山顶塔基遗址,广额,慈目垂视,嘴角含笑,形象端正俊逸,雕刻精美绝伦;另一圆雕弟子头像出土于1991年第20窟前,高17.5厘米,额头广平,长眉上挑,双眼微合,面呈笑容,额上的两条阴线表现出其年龄稍长。该像雕工简洁,造型生动。

力士头像。

菩萨立像。

佛像衣纹残件。1992-1993年考古发掘中,在第20窟窟前西侧的北魏文化层出土了这块衣纹残件,它应是第20窟西侧立佛的崩塌物。衣纹采用阴刻与阳刻相结合的雕刻手法,线条流畅、纹理清晰。特别是上面可见榫卯遗痕,说明曾与其他残件进行过拼接,最终又经历了二次坍塌。

飞天

供养菩萨像。

石灯。

佛像手指、供养天人。

飞天头像。

韩弩真妻碑

此碑的尺寸不大,高45厘米,宽24厘米,厚7厘米。碑身碑额为一体,上部为双龙戏珠图案,篆额竖4行8字,为“平国侯韩弩真妻碑”。碑文竖7行63字,打方格书写,为:“维大代兴安三年岁次鹑火,春正月己亥朔廿六日,觅大幽卅范阳郡方城县民,平远将军、平国侯韩弩真故妻王亿变,春秋六十有二寿终,故建立斯碑以记之耳。”大意是在大代兴安三年(452年)正月廿六日,平远将军平国侯韩弩真妻62岁去世,为纪念她而立此碑。  就其书法水平而言,此碑应是北魏平城时期乃至洛阳时期,在隶转楷多体迸发过程中标志性书体中的上乘代表之作。

这方景明四年(503)《比丘尼昙媚造像题记》,于1956年11月在清理第20窟前坍塌物和积土时出土。碑石略呈方形,高30厘米,宽28厘米。碑刻字10行,行12字,有3字残泐,2字漫漶,其余皆完好清晰。碑文内容不同于普通的造像发愿文,是当时为“冀瞻容者加祗虔,想像者增忻悕,生生资津,十方齐庆”而造。这是一篇颂扬佛教功德,赞颂云冈佛像的光辉与灵觉,倡导佛教徒开窟造像的 “感召”文书,从另一角度反映了当时佛教的发展状况。碑文书体隶意楷书,表现出魏碑体向楷体过渡的变化。

    第四展厅采用多媒体互动形示,展示了云冈和敦煌、龙门、麦积山、巴米扬等石窟的影像,并将各石窟的艺术形式进行对比,展厅内还有一个地方不由得让人停步流连,大屏幕内是各个石窟的场景,当游客走到前面,竟发现自己的形象融入其中,似乎就在其中游览,原来这是利用电子抠像技术,通过摄像头将影像合而为一,可以撷取画面,留影纪念,想必今后会有不少游客在此驻足留影吧。在四展厅的尽头,是一个小影厅,通过动画片《一盏心灯》展现佛家修行的心路历程,生动而充满启迪。二展厅主要展示云冈石窟的开凿和相关出土文物,展厅内,以部分出土文物和灯箱形式介绍了云冈石窟的雕凿技艺,让人对当年的能工巧匠们如何开凿云冈石窟有了直观而生动的了解,还通过连环画板,展现了北魏时期从灭佛到弘法的史实。

3D数字原大复制。

复制成品。

周总理纪念室。

在周总理纪念室循环播放1973年总理陪同法国总统蓬皮杜访问大同期间的专题纪录片。

会议室。

1973年周恩来总理陪同法国总统蓬皮杜参观云冈石窟,当时总理作出指示三年修好云冈石窟,于是开始了1974—1976年的三年云冈保护工程,从而最大限度解决了云冈石窟的稳定性问题,使云冈石窟焕然改观。

永远怀念周总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