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南渡北归》:抗战时期知识分子苦苦寻觅的精神家园

 写乎 2020-09-14

采用即有稿酬:《阅读悦读》作者奖励标准(2018第五版)和征稿选题

作者:华德阳

“稽之往史,我民族若不能立足于中原,偏安江表,称曰南渡。南渡之人,未能北返者:晋人南渡,其例一也;宋人南渡,其例二也;明人南渡,其例三也。……吾人为第四次之南渡,乃能于不十年间,收恢复之全功……”(引自《南渡北归·北归》所载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碑文)

每当翻开《南渡北归》,心潮便久久不能平静。在动乱的年代,有人说“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有人说“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有人说“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书生啊书生,天下之大,想有个安放书桌的地方不易,于是有了“弃笔从戎”,于是有了“中流击辑”。

(一)中国的脊梁

抗战的烽火,让读书人自觉承担起“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重任,用鲁迅先生的话说,就是“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拚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远去的大师中,他们就是中国学术、艺术、文化的脊梁:他们有拍案而起的闻一多,有致力于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和保护的梁思成,有致力于改革封建教育的蔡元培,有硬骨铮铮的陈寅恪……每一个名字都是国人生命中无法承受之重。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大师们坚强的人生信念令人景仰。1937年,日本铁蹄下的中国,民不聊生。平津地区人心惶惶,各界人士纷纷逃亡。以北大、清华、南开等著名高校为代表的教育界,同样呈现出惊慌和慌乱,大批师生纷纷南下西行。

在南渡西迁的路上,尽管穷困潦倒、饥寒交迫,大师们始终保持着高昂的革命斗志和坚定的革命信仰。“有一种成功叫撤退,有一种失败叫占领”。在抗战烽火艰难跋涉的历程中,大师们的生活、艺术、精神与情操,在“雄关漫道真如铁”的检验中,熠熠生辉,“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在南渡这条艰辛而痛苦的路上,那些诚笃于崇高美学理想与人生追求的艺术家们,在痛苦的砥砺中赢得生命和艺术的辉煌,为国家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二)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在起伏的人生道路上,不能拓展生命的长度,就努力拓展生命的宽度。抗日战争时期,这批流亡西南的知识分子与民族精英,个个都可以当之无愧的享受“大师”的殊荣。然而,在他们冒着抗战的炮火由中原迁往西南之地时,及他们再回归中原,不同的理想、学术追求造就了多样的命运,令人扼腕叹息、唏嘘不已。

鲁迅说:“真的猛士,刚玉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远去的大师们,便是真正的猛士,尽管手无缚鸡之力,仍然用如椽大笔,追逐这心中的梦想。

抗战,不是一个人的事,也不是一个团体或党派的事,它是整个中华民族的大事。大师们面对这个社会悲剧,理想、信念、正义感、崇高感支撑着他们,他们在精神上无比优越于那些渤海乃至毁灭人类文明的恶势力,因此,大师们可以含笑受难,也可以慷慨赴死。

(三)大师远去再无大师

大师们是那个历史舞台的英雄,尽管当时这个剧场的观众多数都浑浑噩噩,是非颠倒,他们仍然有勇气把戏演下去,演给今天绝对庆幸公正的观众看,我们称之为历史和良知。

苦难净化灵魂,悲剧使人崇高。大师们深入在那个时代悲剧的核心,在纯粹的虚无中驻足,他们有足够的勇气面对一切,尽管“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考的苇草”。帕斯卡尔还说,“然而,纵使宇宙毁灭了它,人却仍然要比致他于死地的东西高贵的多。”

大师们之多以成为大师,他们全部的尊严就在于思想。德国哲学家康德说:“有两种伟大的东西,我们越是经常、执著地思考他们,我们心中就越是充满永远新鲜、有增无减的赞叹和敬畏——我们头上的产蓝星空,我们兴中的道德法则!”

人生既会有灿烂的阳光,不可避免的也会有凄风苦雨。面对生与死的抉择,怎样才能承担起生命难以承受之重?面对逆境厄运的考验,怎样才能扼住命运的咽喉?大师们的回答是:直面人生、正视人生。直面人生、正视人生,就是正视人生的苦乐、顺境逆境,“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空云卷云舒”,拥有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乐观通达的健康人格。

我们常常惊叹大师们对人生认识的深刻,却可能忽略其背后的东西。逆境是对人生的的考验,顺境何尝不是呢?尼采说:“同情是一切道德的准则。”马尔登也说:“同情是你所能给别人最佳的礼物。”薄伽丘更是说:“对于不幸的人寄予同情,是一种德行。”那个时代是多么的悲惨,大师的遭遇是多么难测,然而智慧的花朵常常开在苦难的土壤上。

大师在对艺术、学术等的探求中,表现出了非凡的智慧,不但加深了我们对历史、艺术和世界的认识,而且开创出和谐优美的境界。热爱生活的学者、教授,不仅在特定年代的实践中获得成功地喜悦,享受发现与探索的无穷乐趣,更养成了一种实事求是的精神。

友谊能让人在苦难的环境中坚守,在坚守中把友谊的光辉代代相传。大师都是真性情,真挚、丰富、高尚的感情是健全人格的基石。没有真挚的感情就没有真正的情谊;没有丰富的感情,就不会有对理想的憧憬;没有高尚的感情,就不会有大写的人。蔡元培、陈寅恪、梁思成、林徽因、金岳霖,中国知识分子抗战时期的群体形象,之所以能打动人,大概在于博大而又纷繁的心灵世界吧。

“把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亦文亦武的辛弃疾的苦恼,在南渡——北归——离别的大师们心中多多少少会有;觅渡觅渡,渡在何处?这也是一代知识分子苦苦寻觅的精神家园。

【作者简介】华德阳,2003年毕业于徐州师范大学中文系,中学一级教师;热爱教育,发表教育教学论文、散文、随笔、消息、通讯千余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