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红楼梦》里贾元春、薛宝钗和袭人身份地位不同,但有一个共同点

 写乎 2020-09-14

作者必看:

采用即有稿酬,每月6000元等着您:《阅读悦读》作者奖励标准(2019年第一版)和征稿选题

作者:惆怅客

《红楼梦》中关于年代虽自云无朝代年纪可考,但是讲述的无疑是发生在清康熙雍正年间的事情。
那个时代的女性迫于封建礼教的束缚,女子不能像男人一样凭借自己的努力挣一番天地,就像探春所感叹的:我但凡是个男人,可以出得去,我必早走了,立一番事业,那时自有我一番道理。偏我是女孩儿家,一句多话也没有我乱说的。
社会制度的束缚剥夺了女性入世的机会,纵然如此,红楼梦里那些有担当的女子,也以她们自己的方式挑起了挽救家族的重担。

(一)贾元春:除了“勇”之外更有智慧与担当
《红楼梦》里关于贾元春的描写实在不多,所占笔墨最多的在第18回, 贾元春元宵省亲时有直接的描写:
半日,贾妃方忍悲强笑,安慰贾母、王夫人道:贾母王夫人当日既送我到那不得见人的去处,好容易今日回家娘儿们一会,不说说笑笑,反倒哭起来。一会子我去了,又不知多早晚才来!
“既送我到那不得见人的去处”说明进宫不是元春自己的意愿而是迫于家族的需要,人人羡慕的皇宫元春并不稀罕,因为贾家已经开始由盛而衰,需要她为家族挣得这份荣誉,所以即使不愿意她也要挺身而出。
元春的童年是和贾母渡过的。从贾母庇护下其他姊妹的生活状态我们可以想象当年元春曾经有着怎样温馨幸福的闺阁生活,然而一朝入宫从此天人永隔。这难得的团聚对元春来说弥足珍贵。

元春与贾政的谈话也可以看出她对平淡温馨亲人团聚的生活的向往:
元春含泪慰其父曰:“田舍之家,虽齑盐布帛,终能聚天伦之乐;今虽富贵已极,骨肉各方,然终无意趣!”
感慨之中似有一丝埋怨,富贵已极不是我要的,粗布麻衣只要骨肉团圆对我来说也是好的。可是纵然有一万个不愿意,纵然在皇宫里可能孤独寂寞可能力不从心,贾元春还是接受了一切,并竭尽所能做到最好。因为她的家族需要她这么做,每况愈下的贾府需要她的这份荣誉。既然不是男儿,不能金榜题名为家族赚取功名,那么就用我能做到的方式报答父母,承担责任。曹学琴曾赐给晴雯一个“勇”字,可在我看来,元春大义入宫实在不可谓不勇,只是元春身上有除了“勇”之外更有智慧,担当。

(二)薛宝钗:即使肩膀依然稚嫩,也要把一切做好
薛家位于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之末,儿时的宝钗在父母的娇惯下也是任性淘气的,然而父亲去世使一切都变了。
哥哥不成器,母亲又不甚刚强,家族的生意不能没人打理,和哥哥薛蟠不同,宝钗面对这一切选择了勇敢承担。从此收敛任性,圆滑处事,孝顺母亲,规劝哥哥,操心生意。这不是从前的自己,可是家族需要,那么我就勇敢面对。
即使肩膀依然稚嫩,我也要把一切做好。

(三)花袭人:她的牺牲使家庭渡过眼前的危机
对于袭人,我们所熟知的是她的细腻,忠诚,这是在她进贾府之后,那么进贾府之前呢?
袭人不是贾府的“家生子”,她是买来的,家里为什么要卖她呢,一年春节袭人被家人接回家吃年茶时有交代,当初为了不让老子娘饿死,袭人同意父母卖了自己,这是怎样的一种心境,在今天是无法想象的。
当时当然不知道会卖给贾家,也不会预测到后来相对安稳且衣食无忧的生活,谁知道会不会像香菱一样遇到个没人性的拐子,袭人应该是害怕的,可是还是同意了,她的牺牲使家庭渡过眼前的危机,并最终挺了过来,也有了后来可以算得上小康的生活。抛开袭人对宝玉的私心,单就这一点来说,袭人虽不似元春宝钗那样光彩夺目,但无疑是可敬的。
元春有父亲,宝钗有哥哥,袭人有父母兄长,她们并非别无选择,他们可以对一切视而不见,像宝玉一样,得过且过。可是她们没有,对于亲人家庭的爱和责任感使她们敢于直面困难,择挺身而出,单凭这一点红楼梦里的男儿又有哪个能比得了呢。

(花袭人)

小编提示: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敬请点一下文末“在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