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怎样让苗族芦笙世代相传||记文山芦笙培训

 三苗网 2020-09-14



文山市苗学会组织的百人芦笙队自9月19日开班培训芦笙。不分白天黑夜、雨淋日晒紧张训练着,并于23日上午在旧城居民小组进行百人芦笙舞汇报演出

126名芦笙师里两圈、外两圈以中间的红色大鼓为圆心, 踩着大鼓的节奏,左一摇,右一摆,然后跨两步,前排与后排分别朝着相反的方向舞动着,酷似一个转动的八卦大阵。据了解,他们排练这个迎客舞已经排练了两天一夜,不过参训学员们表示很乐意,他们会珍惜这一个来之不易的机会,用心投入学习,并将其发扬光大。

苗族芦笙已经延续了几千年,它在苗族的社会生活当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苗族文化的象征,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和苗族的不断分散迁徙,再加之苗族先前没有文字记载,芦笙的传承只能靠口头传达和用心记忆,这样容易造成失传和变异。

为了抢救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非常重视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开发和创新,文山市苗学会借用此机会,于613日开始组织工作人员对全市17个乡镇(街道)的苗族芦笙师进行了普查登记,并召集了126名资深芦笙师组成百人芦笙队进行专业训练,为培育苗族芦笙文化传承人打基础,着力解决苗族芦笙表演力量小、散、弱,吹奏技艺传承困难、后继无人的不利局面。

   据了解,本次培训的内容共有芦笙、歌师口艺传承,芦笙吹奏技艺传承、芦笙舞蹈表演排练,法制专题讲座,谢党恩主题教育等内容。培训时间从18日开始,到23日结束,共6天时间,并将于23日上午在旧城居民小组进行百人芦笙舞汇报演出。

各培训学员及老师心声

参训学员    陶开兵

从古到今从来没有这样的一个聚会,现在我来到这次培训会当中,确实是非常的感动,我要尽我的力量尽我的能力,把学习到的(技艺),等到回去以后,帮助小一辈的进行学习,传承起来我们民族风俗习惯,苗族的这个芦笙。


参训学员    熊光林
我们来这里主要这个训练就是把这个芦笙的这个动作练规范,比以前在家里面学的那些,给他做的更好一点,然后从这里培训学好这些知识,我们还是好好的回家,拿回去跟他们没有来的,或者是有其他情况来不了的这些同志,重新教导他们辅导他们,给我们芦笙文化继续传承下去。

指导老师   陶永华
一个芦笙师他在带的几个徒弟当中,带出来了,由于徒弟自身的个体素质,和他对社会的理解,和阅历不同,所以它在自己学的基础上,又加于创新和创造,所以芦笙的传承和变异这方面是比较大的

文山市苗学会 副会长   熊应明

通过两个月的努力,共普查的芦笙师351人,学会结合实际,经过反复的筛选,挑选出了126名芦笙师,参加这次百人芦笙队培训


指导老师   陶永华
目的就是在我们长期传承和变异的过程当中,能不能找到一条,一个统一的路数和路子,也就是说能不能众人在一起,同样跳一个步子,同样的吹一个调子, 这一次百人苗族芦笙队的交流和培训是一次创新发展苗族芦笙文化的一次最好的平台,而且在今后要通过更多这样的方式才能把我们苗族的芦笙文化,在传承和延用的过程当中才能更集中展现他最深层次的东西。


指导老师   陶永华
为什么我们苗族有人去世,举行一场丧事。要把这个芦笙拿来跟这个死人沟通、交流,为什么不让活人与死人沟通呢?因为人一个生一个死,不容易交流,就要用这个芦笙,通过这个芦笙调子来传达信息给死去的人听,这里的作用就是告诉那个死去的人,生前是如何的辛苦,如何的生活,是如何的患上疾病,医治不好,是如何去世的,要用这个芦笙才能表达得清楚。这个芦笙,其实它的作用不仅仅是用在丧葬场合上。它还有它更广的表现方法和场合。花山调呀,朋友调啊,娱乐调啊,节庆娱乐等等这些都很多。所以芦笙在我们苗族的心里和生活上是我们的文化。这是一点,另外,因为我们的芦笙,它的起源还有它的传承过程太悠久,几千年了,一直到今天都没有断绝,但是在芦笙教学的过程当中,由于苗族没有文字记载,没有一样载体来把我们文化信息记录下来,让人一眼能看到,一目了然的看得清楚是一就是一,是二就是二,不是那样的看得见,那么苗族人学习芦笙都是靠心来记忆的,一个师傅传的一些徒弟,这些徒弟他所学的东西,因为他在这个社会上他所见的,所想的和他所学的,他就会去编成他自己的一调,开头倒是一样的,但是他参杂的太多了,所以我们苗族的芦笙文化,一个师傅教出来的徒弟,在一起吹奏都会吹的不一样了,在一起跳芦笙舞,都是各跳各的,这对我们苗族芦笙的发展没有利益,没有好处。这次,条件很好,召集了100多个芦笙师,来到这个地方,通过集中、交流、培训以后,把我们苗族芦笙的调子、舞步、叫什么花甲等各种各样拿来展现,我们要观察,从这里选择比较好看、比较精彩的部分拿来集中在一起,就像一条绳子,把它拿过来穿在一起,通过我们来编、解、创新,添加新的东西进去,以后我们苗族的这个芦笙就不至于一个师傅教的徒弟各吹各的,各跳各的,通过培训和交流以后,我们把这个芦笙逐步逐步的形成同一个师傅教的徒弟出去以后,大家吹的是同一个调,跳的是同一个动作,目的就是这个。


参训学员   熊光林
我是苗族,本来我也是学到了一点芦笙,苗族的礼习也略懂一点,从这次苗学会的芦笙师普查,他们告诉我们要组织一个百人芦笙队,来这里培训,我们就来了,来了以后大家都很认真的学,不管白天黑夜,晴天还是雨天,我们都坚持学习。关键就是要把动作练得协调,然后我们所学到的知识,学到的东西,我们还是要带回去传授给没有来(参加培训)的人和小辈们,让我们苗族的芦笙永远地传承下去。


文山苗学会副会长   熊应明
今年6月13日开始我们苗学会安排我们下去我们市的苗族村寨去普查我们的苗族芦笙师,通过两个月的努力,我们一共收集了350多位芦笙师的资料,我们通过筛选,共精选了126个芦笙师来参加我们这次的百人芦笙队培训。为了把他们的动作培训得更协调更好,每(市)苗学会还邀请了州(苗)学会和市文化馆的老师下来现场指导,我们这次培训的内容有芦笙吹奏技艺、芦笙舞表演、芦笙口艺等。我们计划用6天的时间来进行培训。

参训学员    陶开兵
我学习芦笙是从读书结束之后回来,十七岁就开始学习了。主人回来啦,这个芦笙我本来就喜欢,对于苗族的礼习我也很喜欢。所以我就一直把苗族的礼习学到现在,将就有五、六十年了。我已经有七十岁了,从解放前到现在,从来没有听说过谁想把我们苗族的芦笙师召集过来聚会,过来培训。今年市苗学会这里为了把苗族的芦笙文化传承下去,才召集我们过来这里培训,我也积极的过来,我也是要认真的跟这些年轻人,把我们认识的苗族文化,认真的贡献出来,教给他们下一代,让他们个个都能像我们老一辈的(熟练苗族文化)。


本期责编:八十一

图文来源:熊飞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