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守望乡愁:黔东南民族文化再耀京城

 三苗网 2020-09-14


《守望》剧照

《守望》剧照

《守望》剧照

昨天(12月7日),中国歌剧舞剧院与贵州省黔东南歌舞团联合打造的歌舞诗剧《守望》,在北京保利剧院成功首演,并大获好评。

近日来,贵州省在省外甚至是世界各地的推介与展示,频频吸引公众的眼睛,让社会大众对这个过去以“贫穷、落后、山地、多雨”著称的省份刮目相看。前几天,外交部刚刚召开“贵州省推介会”,贵州省雷山县也刚刚奔赴美国展示苗族文化与旅游资源……

现在,充分展示黔东南传统村落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歌舞诗剧《守望》上演了,让我们有一种目不暇接的感觉。

王毅部长在外交部贵州推介会上讲话


雷山县在美国推广苗族文化与旅游

昨晚,我跟一些苗族侗族同胞和贵州老乡观看了《守望》的首演。

一进场,一座巨型侗族鼓楼和侗寨的背景造型映入眼帘,马上把人的思绪带入到黔东南的意境中。


 

演出开场,舞台灯光聚焦于来自不同民族、不同古村落的四位老人,他们持着不同的道具,扮演不同的角色,以高低错落不同的位置展示在观众眼前。这四位老人最年轻的61岁,最长的85岁,分别来自黔东南极具代表性的西江千户苗寨、小黄侗寨、三宝侗寨和岜沙苗寨,它们除了古村落文明以外,还分别代表了苗族古歌、侗族大歌、侗族牛腿琴、苗族树神信仰与持枪习俗的传统文化精髓。




接下来,从侗族的恋爱习俗,苗族的婚嫁习俗,侗族大歌与多耶舞,苗族服饰,亮布制作,苗族芦笙、木鼓、铜鼓,侗族牛腿琴,苗族独木龙舟节,苗族枫树信仰等等都有精真至美的艺术展示。甚至农业的丰收都在舞台上给大家再现出来,直接三个高大的晒谷架推了上来。还有象征黔东南古村落精髓的处处受到保护的村寨古树也特制、上场,可见创作人员的精心设计。大多数的道具、服饰都是原滋原味的,苗歌、侗歌也是原滋原味的。

通过这些内容,表达了黔东南苗族侗族人民对于民族文化的坚守;正是他们的坚守,才有了我们可借追寻的乡愁。

侗族的男琴女歌恋爱习俗、捶打亮布以及

饮酒庆祝丰收的场景,给我留下了深深的印象


在小河边,一群捶布的侗家女富有独特节奏的动作,被定格在舞台上,伴随着咚咚当当的捶布声,是她们悦耳的侗歌,这是对传统的坚守?还是对生活的诠释?

捶布的侗家女

大树下、吊脚楼旁,一位老者正在跟一个年轻人传承着什么,他们一边仰望着大树,一边充满对未来的期待,那么多的年轻人外出进入都市,这些对于口耳相传的文化是喜多?还愁多?

我们年龄不同,职业不同,追求不同,从远古到现在,从遥远到未来,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情结:乡愁。

“留住绿水青山,记住美丽乡愁。”是情怀,也是政策导向,这对于近年来的环境保护和传统文化保护起到了极好的诗化陈述。而贵州在这方面确实多有追求,黔东南也落实得有声有色。

丰收的喜悦

据悉,这是中国歌剧舞剧院与黔东南州政府结成文化帮扶关系的重要成果。今年初,双方还签署了相关协议。

中国歌剧舞剧院派住黔东南州歌舞团挂职的词曲家赵海风在黔东南工作和采风两年,积累了大量素材,激发了创作灵感,所以该剧由他担任编剧再适合不过。

中国歌剧舞剧院与黔东南州政府签署合作协议

中国歌剧舞剧院与黔东南州政府签署合作协议

来自黔东南的龙阿朵,是著名的歌舞剧导演。她去年的力作舞蹈诗《巫卡调恰》,参加今年的第五届少数民族文艺汇演,并荣获最佳导演奖。这次,他与编剧赵海风一起导演了《守望》这部歌舞诗剧,内外结合、是一个非常好的搭配。

《巫卡调恰》剧照

《巫卡调恰》在北京上演,观众留影

这是一部从编剧到导演,从灯光到舞美,从音乐到服饰都达到了较高融合度的演出,给人以美的享受,是一场文化的饕餮大餐。

精彩剧照选

好多好多的美图呀,真丰富!

还有导演、编剧赵老师作曲的音乐,

满满的收获呀,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