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山苗族音乐“芦笙辞”初探

 三苗网 2020-09-14

摘要

文山苗族“芦笙辞”无论从艺术特点、意义、风格和特有的句读特点于其他民族音乐都别具一格,独领风骚。


文山、苗族音乐、句读、“芦笙辞”

关键词

文山,是中国云南富饶而神奇的边陲宝地,在这块 31456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生活着330万壮、苗、彝、瑶等10种世居少数民族。各民族不同的历史渊源,不同生产、生活方式,形成了千姿百态的风情奇趣。其中最具代表的文山42万苗族,其芦笙文化占据着文山民族文化发展的“魁宝”之位。


一、文山苗族音乐特点概述

文山苗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民歌、说唱、苗族民歌音乐多为陈述性旋律,其乐汇、节奏、时值是一种未经规范化的多元自然状态,带有地道的口头音乐文化特征。各种曲调多为自然五声音阶,五声以外的自然半音音阶(变宫或清角)用的较少,在某些曲调种只作装饰音用,在旋律中所占的比例实质上通常不会大于八分之一拍。曲调旋律音域有宽有窄,最窄的音域范围在八度音以内,最宽的音域范围在十二度音以内,个别装饰甩腔还可以高到十四度音。

苗族民歌是一种很美的散文体文学作品,其句式自由、长短结合;比喻丰富、语意含蓄;段落分明、两句一韵;一意双词、关联对衬;衬词自由、可增可减。

主要使用的器乐如(芦笙、萧、笛、口弦、木叶)等、打击乐主要为皮质鼓,如蛇皮鼓、牛皮鼓等,这两种鼓需因场合使用,(蛇皮鼓在喜事时候用,牛皮鼓在丧事时候用)舞蹈种类繁多,内容丰富,曲调优美,篇幅宏大。就民间音乐而言,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在民间普遍流传的就有近50种曲调(包括民歌、说唱和器乐曲),其内容包罗万象,曲调类型多种多样。苗族民间音乐包括民歌和民间器乐曲两大类,其中民歌歌种较多,(情歌,叙事曲,丧事调,指路经,哭婚)。纯粹的民间器乐曲较少,(大多数乐器主要是与歌而合、为歌而奏,情歌对唱时候的口弦为单纯的乐器曲目)


二、文山苗族芦笙的特点介绍

在苗族中最为盛行、最有代表性的乐器是芦笙,它是苗族文化的的灵魂,被誉为苗族人民的精神象征,在苗族的传统文化中,随着苗族历史上的不断迁徙流动,逐渐形成了一种与众不同的文化——苗族芦笙文化。

芦笙在苗族音乐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无论是日常娱乐,还是丧葬习俗,都可看到芦笙这种乐器,只有青年男女谈情说爱时候对歌才用口弦。由此,芦笙文化可谓苗族音乐文化的前引和标志。

芦笙,一种由竹,簧片经过修竹,打磨,钻孔,上簧片,粘接几道工序制作而成的乐器。苗族芦笙有六根发音管(现代芦笙可以是六管、十管及十二管,其长度有二尺、五尺及一丈多的),可发七个音,为:1 2 3 4 #4 5 6   这七个音构成了苗族芦笙主干音,有趣的是芦笙六根笙管的名称分别叫作:Ndid dik、Ndid luad、Ndid nbos、Ndid des、Ndid nros、Ndid mlaj,在我国古代《尔雅.释乐》中对宫、商、角、徵、羽五音的发音是这样的: “宫谓之重,商谓之敏,角谓之经,徵谓之迭,羽谓之柳”,其中徵、羽二音的发音 “迭”、 “柳”与苗族芦笙六根发音管名称“dik”和“luad”读音是如此相似。究其原因,仍有待笔者作进一步的调查研究。

滇南地区苗族芦笙分为徵调式芦笙,苗族称为“哏榔”(ghenx langs);羽调式芦笙,苗族称为“哏呻”(gengx shent)。这两种芦笙调式运用在很多音乐创作中。


三、文山苗族的“芦笙辞”

何为“芦笙辞”? “芦笙辞”是苗族芦笙演奏曲调内在的含义,是该曲调最好的诠释。现在传唱的很多民歌都是从古老的“芦笙辞”中分流出来的。

“芦笙辞”多为上辈人用近似说唱的方法把它唱出来,后辈人记录下来。其内容包含广泛,家族史、上古流传曲调、人与自然共事等。作为芦笙曲调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深刻的表达出苗族的生产,生活。很大程度上来说,先有“芦笙辞”后有曲调,对苗族文化的传承有着很大的作用,下面我们看下“芦笙辞”的几点功用和文化内涵探析:

1
舞蹈中的作用

自古以来,芦笙吹奏,都要配合舞蹈,边吹边舞。芦笙的舞曲及舞步,文山各地大同小异。芦笙舞曲内容可分为礼乐曲、叙事曲、进行曲、歌体曲与舞曲等。芦笙演奏与芦笙舞的形式可分为吹笙伴舞、吹笙领舞与吹笙自舞,前两者吹笙可以是七、九、十一或更多人。吹笙伴舞及吹笙者不舞或在场中小舞,周围男女群众层层环绕舞蹈;吹笙领舞及吹笙者在前边吹边舞,男女群体结队绕圈踏声舞蹈,场面尉为壮观。吹笙自舞指小集体、双个或单个吹笙者用小芦笙表演,亦吹亦舞、舞蹈动作高难,配合默契。芦笙舞蹈动作可概括为走、移、跨、转、立、踢、别、勾、翻等。芦笙舞动作表现或庄重肃穆;或节奏紧凑,动作激烈;或轻松明快、活跃敏捷,都因适用的不同而有异。芦笙曲与萨笙舞体现出苗族人民的各种生活与文化形态。贵州黔东南苗族地区的"踩芦笙",规模宏伟,芦笙高大,芦笙队伍演奏的芦笙,音乐丰富,乐声雄厚,气势磅礴,动人心魄。芦笙手们一边吹,一边熟练地做出倒立、滚翻、吊挂、倒背、爬竿、叠罗汉等高难动作。湖南湘西苗族芦笙较小,男吹女舞,节奏平稳舒缓,耐人寻味。文山地区则以芦笙独舞和双人舞见常,旋律明快,节奏自由,技巧娴熟,引人入胜。这些不同风俗的芦笙技艺,汇聚成一束富有民族特色的艺术奇葩,代代相传,永不衰退。 

芦笙乐舞,是苗族等少数民族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苗族的每个村寨里,都有一个跳芦笙的中心院坝,在夏秋季节的月明之夜,芦笙鸣响,全寨的男女老少聚集在一起,或随着轻松活泼的芦笙曲翩翩起舞,或谈古论今,尽情地享受着劳动后的欢乐。芦笙曲的种类很多,内容和形式也丰富多样,有专用的,也有标题或词意的,它们多是取材于民间歌谣,苗族人民用它们来表达细腻的内心感情和对于新生活的无限热爱。著名乐曲有《诺德仲之歌》、《大悲调》、《和调》、《赛调》等。吹奏芦笙多与舞蹈相结合,苗族《芦笙舞》有着悠久的历史,在人民中广泛流传,是最普通的一种舞蹈,一般都是围成圆圈,由男子吹芦笙在前,面朝圈里,横身领舞前进,妇女随后,面朝前进方向,随音乐而舞,左右脚交替前进。《皇朝通典》中说:文山苗族“一人吹芦笙为首,男女连手周旋跳舞为乐。”清《广舆胜览》中载有苗族《芦笙舞》图,图上一苗族青年男子边吹芦笙,边起步舞蹈,一女子梳高髻,穿花衣裙,左手执巾,右手摇铃而舞。 

苗族“每岁孟春,择平地为月场,男吹芦笙女 摇铃,盘旋歌舞,谓之跳月。”直到今天,芦笙舞仍在苗族地区广为流行,只是吹笙的男子不是一人,而是多人,女子舞时也不拿巾和铃,通常是徒手而舞。芦笙舞有快舞和慢舞之分,在节日和比赛场合里多跳快舞,舞姿健康粗犷、情绪欢快开朗;而在村寨的院坝上多跳慢舞,动作优美、情绪舒缓安详。


2
恋爱的媒介

举办婚礼时,男方要聘请方圆几寨内出名的芦笙师傅,与迎亲队伍一起到女方家吹奏迎亲曲。到了女方家,从一进门开始,就有了不同的曲调,每一步骤,每一个礼节之前,都要吹一曲芦笙作为前奏,把整个迎亲过程拉得非常繁抚。现代苗人的生活,节奏快了起来,许多人嫌吹芦笙开亲迎娶麻烦,认为该省的礼节就省,可不吹的曲子就不吹,只有极少数地区的苗人还沿用着古老的习俗,列如这首《开亲笙辞》,现在还在文山县花庄一带的苗家流传:“女主人家啦!女主人家啦!开亲喽,缔戚喽,开亲开戚已开毕噜,哩噜噜,哩噜噜。”

3
节日的亮点

芦笙被苗族人民视为密友良伴,苗家男子人人会吹,女子个个能舞。芦笙舞舞姿纯朴,表现了山民耕作、狩猎的生活情景,风格粗犷剽悍。表演者虽谈不上有很高的艺术感觉,但从他们演练的舞步中让人领略到的是热情、是奔放、是令人心胸宽阔的想象。每逢劳动之余或婚嫁喜庆之日,都要吹奏芦笙和跳芦笙舞,逢年过节时,数十支甚至上百支芦笙齐鸣,雄壮而洪亮的乐声十余里外都清晰可闻。在贵州、湖南等苗族聚居较多的地区,每年都要举行几次盛大的芦笙节(苗语称基别,为汉语爬高坡之意,文山苗族在年初二开始举办“花山节”,为期六天)。节日里,苗族人民盛装前往,各寨芦笙手云集芦笙坡,平时寂静的青山翠谷,顿时汇成芦笙歌舞的海洋,满山遍野,一望无际。在每年的农历征月初二到初九,要举行一至两天芦笙节,这已成为苗族的传统节日,参加芦笙节的苗家男女,不仅本地的芦笙手竞相参加,就是附近几个县、百余里以外的邻州邻县的芦笙手,也披星戴月、带着干粮赶来参加献艺。在欢乐的节日里,芦笙的吹踩声,男女的对歌声,此起彼伏;男女青年在一起互诉衷情,赠送信物;老年人笑谈丰收,妇女们尽情歌舞。芦笙既有个人表演,也有集体吹跳,芦笙手边吹边舞,舞步时而活泼有力,时而诙谐风趣,时而旋转如飞,一曲紧接一曲,芦笙不停,舞步不息,无新曲者败北,曲多音亮的芦笙队获胜,他们的芦笙被挂上红色缎带,得胜的个人受到人们的尊敬。芦笙节期间,还同时举行斗牛、赛马、斗鸡、斗鸟等娱乐活动,更增加了节日的欢乐气氛。由于历史的原因,散居在云南的苗家吹奏芦笙多为个人表演的形式进行,无法把芦笙的风韵尽致呈现,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芦笙丰富文化内涵的展现。

随着时代的变迁,芦笙的形状和演奏技巧,除保持了原有的风格外,有了新的改进。其芦笙曲调,除保持原来的古朴、悠扬之外,曲调多变,节奏明快,特别是伴之深沉、雄浑的芒筒声;使芦笙的声响和音量加重,格外委婉动人。其跳和舞姿的变化更大,不但跳步踢腿刚健有力,而且舞姿潇洒自如,动作优美。早在五十年代,文山苗族优秀芦笙选手们就先后到苏联、波兰等国参加世界青年联欢节,风靡了国外。现在文山地区的芦笙会更是规模空前,少则几千人,多则几万人;十几万人。十里外,便能听到嗡嗡悠扬的芦笙吹奏的声音。每逢重大喜庆节日,群众自发相聚吹芦笙、跳铜鼓、斗牛、斗鸟、对歌、赛马,盛况空前。吹奏芦笙,已成为节日期间必不可少的娱乐活动,人们从四面八方汇集在一起,或男吹女跳,或自吹自跳,其乐融融。


4
亡人与未亡人沟通的纽带 

除了那些信仰宗教,从而改变了传统丧葬习惯的苗族群体之外,无论居住在世界哪个角落的苗族,在举行葬礼时,都要请芦笙和皮鼓师傅到场,日夜不停地吹笙击鼓,这是苗族丧葬习俗中最重要的一项内容。

流传在文山麻栗坡苗族地区的苗族古歌《笙与鼓》,比较全面地讲述了芦笙在丧葬中的作用,歌词如下:

来呀——

要我唱

我就唱:

从前呵,

远古时,

天底下,

有什么?

大地上,

有哪样,

来祭鬼?

拿啥子,

来奠祭?

是谁个,

从天降?

怎样做,

入地冥?

怎么办,

魂归天?

如何办,

鬼遁土?

世间人,

才平安?

天底下,

得芦笙,

拿来吹,

祭亡魂。

天下人,

拿来打;

笙与鼓,

祭亡灵。

亡人魂,

消逝掉;

送去拢,

杂让地。

六曲笙,

紧紧吹,

亡人魂;

八声鼓,

紧敲打,

度亡灵。

已忘掉,

阳间宅,

亡人魂;

击鼓师,

舞翩跹;

吹鼓手,

使劲吹呀——

伙计们,

朋友们!

众:唱得好呀唱得妙呀!

快快唱嗬!

我们大家都来唱!

此古歌讲述了吹奏芦笙与击打牛皮鼓是为了祭亡魂和度亡灵,因而吹奏芦笙在苗族的丧葬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5
各种类民歌的源头

例1:《我们的名字叫苗族》

第一句歌词:“Wef let jiangl beb yuad haik beb shuab lol(汉字谐音:为类讲杯呀海杯刷落)

第二句歌词:“wef let jiangl beb yuad hnangd beb rangf zhongl(汉字谐音:为类讲杯呀南杯让中)⑴。这首歌曲运用了文山苗族芦笙的民间音乐旋律,马关县双峰寨陶又王老人芦笙演奏的芦笙辞由笔者记录下来的,其中的每个音都有特定的汉语意义。

下面再来看这首民歌的歌词大意:

“为什么我们要说自己的语言,

为什么我们要穿自己的服装?

不为别的什么,因为我们的名字叫苗族。

为什么我们要拥有我们的文字,

为什么我们要传承自己的传统文化?

不为别的什么,因为我们的名字叫苗族┅┅”。

这是一首类似苗族史诗的民歌,歌词用朴素的语言,一问一答的形式,揭示了苗族人民对自身语言、风俗、文化的思考。 “因为我们的名字叫苗族”是每个问句的答语,这一句是这首民歌的中心意思,也是整首歌曲的凝聚力与核心结构力。在音乐旋律方面,每个问句的旋律不一样,而答句“我们的名字叫苗族”的旋律却是一样的,体现了“同中有异,异中求同”的美学原则。

以四二拍.四三拍交替进行,三个乐句为一段,并采用“三段式”(ABA式)的创作手法,第一部分速度稍快,富有节奏,旋律感,音乐很具活泼性,当第二部分抒情的芦笙旋律结束后,歌曲又回到第一部分的特点结构上,第三部分和第一部分相互呼应,从而增加了歌曲的艺术感染力。

例2:《假如你是一朵花》

“Naf dlex ak gaox ndul haid dus lol(汉字谐音:念跌啊嘎朵卡肚落)”

“tlout deb tlout qeut ndeb uat ndeb(汉字谐音:掏跌掏求跌挖跌)

在当地苗族看来,这句歌词的旋律通过芦笙吹出来后,是有一定的含义,就应该配上这样的歌词,才能真实的反应芦笙所吹的旋律的内在意思。

由次看来没有“芦笙辞”这些民歌就不能被后世人记录和理解,也就不能出现在大众的眼前。


四、文山苗族芦笙音乐中的“句读”特点

一般而言,一首音乐作品句读的标志表现为:休止符、长音停留、音区转换、节奏、风格的突然改变等,但在文山苗族的一些芦笙音乐中,“句读音”不仅是乐句与乐句之间的间段、换气、转调,而且是苗族古老传统曲调的特别演唱和演奏技巧,重在突出想要表达的人物或事件。与乐汇、节奏、时值无关,因为苗族音乐的乐汇、节奏、时值是一种未经规范化的多元自然状态。以以下民歌为例:

例如:《我们的名字叫苗族》

第一句歌词:“Wef let jiangl beb yuad haik beb shuab lol(汉字谐音:为类讲杯呀海杯刷落,汉语意思:为什么我们要说自己的语言?)中的“lol”字音

第二句歌词:“wef let jiangl beb yuad hnangd beb rangf zhongl(汉字谐音:为类讲杯呀南杯让中,汉语意思:为什么我们要穿自己的服装?)中的“zhongl”字音,都有很强烈的“句读”特点。

“句读音”的位置一般都在乐句开始的第二个字音或者最后一个字音上,明显的上划或者下划音后嘎然而止,歌唱以及相应芦笙的吹奏方法都如此。

在当地苗族民歌这种句读音特点是源自于苗族历史迁徙变迁,芦笙曲调记录这些史事。据当地民间艺人看来,芦笙的曲调暗含了芦笙的歌词,因此相应的芦笙吹奏方法也就决定了歌词中“句读音”的产生。

综上所述, 由于苗族历史上没有自己的文字,大众化的传统民歌(包括芦笙曲调)只能靠口头相传,其方式有老人传授、师徒传授、亲戚朋友传授、个人自学等。而苗族语言内各地各支系说话都有不同的句读和拖腔(例:nyob tsis qab hauv tsev 白苗支系在qab字句读,花苗支系在tsev字句读,句读在苗语中、音乐中,它可能也意味着语言的重音、叹词或者强调之意),成为生活中一种必不可少的语言叹词。

因此, “芦笙辞”无论从艺术特点、歌词意义、特有句读风格上苗族音乐都有别于其他民族音乐,别具一格,独领风骚。作为一种新的传承方式,让苗族这个历经痛苦磨难世代迁徙的民族有了新的身份出现在这个世界。表现出了苗族同胞对社会,生活一种至高无上的崇敬,更闪烁着苗族同胞无与伦比的智慧之光。


参考文献:

[1]文山州壮族苗族自治州苗学发展研究会《文山苗族》第297页张元奇《我们的名字叫苗族》词,云南民族出版社,2008年3月第1版。

[2]文山州壮族苗族自治州苗学发展研究会《文山苗族》第300页陶永华《假如你是一朵花》词,云南民族出版社,2008年3月第1版。

[3]文山苗族网苗学研究学术论文—侯建《论“我们的名字叫苗族”的艺术成就》记载。


文字

文字来源:文山苗族网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