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连载丨石朝江讲述:“三皇之首”、“百王之先”—伏羲(二)

 三苗网 2020-09-14

苗族第一互联网平台:每天发布苗族资讯,宣传苗族文化,建立无界交流与互助平台,促进民族团结与民族复兴。(广告合作:18611701202)


伏羲塑像

我们在第一讲《“ 东蒙”与“西羌”:中华文明中华民族的两大历史源头》中说过,中国史籍记有盘古氏开天辟地、燧人氏钻木取火、有巢氏上树栖居,但盘古、燧人、有巢,是否确有其人,年代久远,已经不可能考证清楚了。但中国史籍记载距今7000年前左右的伏羲太昊氏,应该说是确有其人及时代。关于伏羲其人及其创造发明,我们在第三讲《伏羲太昊:中华民族可考的斯文鼻祖》中去谈。在这里,我们主要介绍中国史籍记载伏羲太昊氏为“三皇之首”、“百王之先”。

《尚书》:“古者伏牺氏之天下王也,始画八卦,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由是文籍生焉。” 

《易系·辞传》:“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

《帝国世纪》:“燧人氏没,庖牺氏代之,继天而王,首德于木,为百王先。”

《简易道德经》:“世物,唯日光明,世人,唯羲磊落。齐奉羲

和天上之日,始之号昊。”

《楚辞·大招》:伏羲“名声若日,明四海只。德誉配天,万民理只……雄雄赫赫,天德明只。”

《世经》:“炮牺氏继天而王,为百王先,首德始于木,故为帝太昊。”

《白虎通义·号篇》:“下伏而化之,故谓之伏羲也。”

《拾遗记》:“春皇者,庖牺之别号,所都之国,有华胥之洲……”

《潜夫论》:“伏羲,其相日角,世号太昊。”

《左传·昭公十七年》:“陈,太皞之虚。”

《潜夫论·五德志》:“伏羲,世号太皞都于陈。”

《纲鉴易知录》:“太昊伏羲氏,以木德继天而王,故风姓,有圣德,象日、月之明,故曰太昊。作都于陈……帝崩葬于陈。”

《路史·太昊纪上》:“太昊伏羲氏,方牙,一曰苍牙,风姓,是为春皇,包羲,亦号天皇、人帝、皇雄氏,苍精之君也。”


从以上史籍资料可看出,伏羲氏继天而王,为百王之先,被尊为三皇之首。

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明言:“余闻之先人曰:伏羲至纯厚,作《易》八卦。”“于是卒述陶唐以来,至于麟止,自黄帝始”。司马迁明确告诉后人,他只写“上起黄帝,至于麟止”的历史,之前还有伏羲作《易》八卦。鲁迅曾评说:司马迁“终成《史记》一百三十篇,始于黄帝,中述陶唐,而至武帝获白麟止。”

东汉皇甫谧、班固等突破《史记》的界限,将上古帝王从黄帝推至伏羲。皇甫谧《帝王世纪》第一次对黄帝以前帝王世系进行了研究,排出了三皇时期的帝王世系,三皇首列伏羲,以伏羲为历史源头。

皇甫谧《帝王世记》中这样记述伏羲:“太庖羲氏,风姓,代燧人氏继天而王。母曰华胥,履大人迹于雷泽而生庖羲于成纪,蛇身人首,有圣德,仰则观象于天,伏则观法于地,傍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始画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于是始制嫁娶,以俪皮为礼。结网罡,以教佃渔,故曰宓羲氏。养牺牲,以充庖厨,故曰庖牺。有龙瑞,以龙记官,号曰龙师。作三十五弦之琴……都于陈,东封太山,立一十一年崩。”言伏羲“继天而王”、“作八卦”、“造书契”、“作瑟三十六弦”、“制嫁娶之礼”等,功业卓勋。

班固《汉书·律历志》:“庖牺继天而王,为百王先。”《汉书·古今人表》在“上上圣人”一栏中,首列“太昊帝宓羲氏”,次列“炎帝神农氏”,再次列“黄帝轩辕氏”。《春秋元命苞》以伏羲、女娲、神农为三皇,伏羲为三皇之首。如前所引,唐代司马贞补《史记·三皇本纪》,更是列出了伏羲女娲神农三皇的历史功绩。可见,伏羲是中华民族的鼻祖,中华文明的肇始者。

伏羲氏

伏羲的名号,在中国史籍中有许多写法,除“伏羲”外,又作伏牺、包羲、庖羲、庖牺、伏戏、宓戏、炮牺、太昊、太嗥、春皇、木皇等。比如:

《易系辞传》:“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

《释文》:“包,本就作庖。郑云:取也。孟、京作伏。牺,郑云:鸟兽全具曰牺。孟,京作戏,云伏,服也;戏,化也。”

《白虎通义·号篇》:“下伏而化之,故谓之伏羲也。”

《拾遗记》:“庖者包也,言包含万象,以牺牲登荐于百神,民服其圣,故曰庖羲,亦谓伏羲,变混沌之质文,宓其教故曰宓羲。”

《白虎通义》引《含文嘉》:“伏者,别也,变也;戏者,献也,法也。伏羲始别八卦,以变化天下;天下法则;咸伏贡献,故曰伏戏也。”

《礼记·月令疏》引《帝国世纪》:“取牺牲也供庖厨,食天下,故号曰庖牺氏。”“太昊庖牺氏,风性,有景龙之瑞,故以龙纪官。”

《汉书·律历志》载刘歆《世经》:“作网罟以田渔取牺牲,故天下号曰炮牺氏。”

《拾遗记》:“以木德称王,故曰春皇,其明睿照于八区,是谓太昊。昊者,明也,位居东方,以含养蠢化,叶于木德,其音附角,号曰木皇。”

《左传》昭十七年:“郯子曰太嗥以龙纪。”

《荀子·正论》:“自太嗥燧人莫不有也。”

《吕氏春秋·十二纪》载“太嗥伏羲氏。”孔颖达《左传疏》云:“太嗥身号,伏羲代号。”


根据众多典籍记载,中国的文明历史主要发源于伏羲氏时代。由于上古代没有文字,先民事迹多赖后人一辈辈口耳相传,加之古今方俗之异,后来见诸文字,便出现同名异形现象。同一位伏羲,春秋战国以来的各种古籍中便有不同的写法。

《左传·昭公十七年》:“陈,太皞之虚。”

《潜夫论·五德志》:“伏羲,世号太皞都于陈。”

《帝国世纪》:“主春,象日之明,是称太昊,都陈。

《纲鉴易知录》:“太昊伏羲氏,以木德继天而王,故风姓,有圣德,象日、月之明,故曰太昊。作都于陈……帝崩葬于陈。”

史学家考证“太皞之虚”,“都陈”,即今河南小城淮阳。伏羲不仅在淮阳建都称王,而且还葬在那里。他的陵墓和宫式陵庙规模宏大,气势磅礴。千百年来,人们谒祖朝圣不止。伏羲遗墟1988年被公布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据说7000年前左右,伏羲统一了东部的原始群团后,在东部平原条件比较优越的宛丘建立了最早的都城,有了最初的宫室。当然,伏羲太昊氏所建立的都或宫,与后来建立的都或宫是不一样的。宛丘就是今天的河南淮阳,宛丘遗址在淮阳县城东南四公里处。建于宛丘的太昊伏羲陵庙,系中国十八大名陵之首,占地875亩,规模宏大,肃穆庄严;陵高20多米,方座周长200米,上圆下方,取天圆地方之意。


中华第一陵伏羲陵

伏羲陵庙始建于春秋,增制于盛唐,完善于明清,历代帝王51次御祭。威严有加的朱镕基总理,虔诚谒陵之后,一改从不题词的常规,欣然题写“羲皇故都”匾额。民间祭祀活动绵延数千年而历久不衰,每年的初春时节,二月二庙会达30万人,历时一个月。农历每月初一、十五,均有盛大祭祀活动。伏羲太昊陵祭祀活动,作为中国规模最大的民间庙会已列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时任总理朱镕基题“羲皇故都”

伏羲陵祭祀

历代人物为伏羲鼻祖题词

这些题词从不同侧面褒扬了人文始祖伏羲氏的历史功绩。

宋朝高宗皇帝赵构题:“龙师人皇”

宋代理学家朱熹题:“观法于天”、“观象于地”

清朝乾隆皇帝题:“宝笈渊源、名迹久传”

民国总统黎元洪题:“象天法地”

时任政协副主席钱伟长题:“中华始祖”

著名书法家欧阳中石题:“昊德宣猷”


石朝江 (秦仁智)

简介


石朝江,贵州省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研究员。

研究方向:哲学、民族学。

代表作品:《中国苗学》、《中国苗族哲学社会思想史》。

研究成果:专著《中国苗学》、《中国苗族哲学社会思想史》;

合著《贵州就业与再就业研究》(第一作者)、《苗族文化研究》(第二作者)、《布依族文化研究》(第二作者);主编《中国酒都·民族文化·西部大开发》(主编之一);

发表学术论文、调研报告200余篇。

下期讲述:女娲、神农的历史功绩敬请期待~








三苗网X智慧苗族

苗族第一互联网平台

图文来源:石朝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