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图书馆”进苗寨,爱与希望同行

 三苗网 2020-09-14

苗族第一互联网平台:每天发布苗族资讯,宣传苗族文化,建立无界交流与互助平台,促进民族团结与民族复兴。(广告合作:18611701202)

农家书屋书满柜

近几年来,随着各级政府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视,很多村寨都建起了“农家书屋”,为群众就近就便读到好书、读到贴近生产生活的书提供了便利。最近,有一个村的“农家书屋”也被群众叫好,就是罗平县鲁布革乡的一个苗族村寨——营盘村。

鼓励民族自信

营盘村隶属于罗平县鲁布革布依族苗族乡团坡村委会,是一个苗族村寨。2017年末,全村共有55户251人,均是苗族。说到这个村,邻近熟悉的人都称赞,这个苗族村寨重视教育出“人才”。

开展道德讲堂活动

苗族是是一个大山的民族,一个苦难深重的民族。翻开苗族的历史,是一部自北向南、由东向西,从中到外的迁徙史。这种苦难的经历也赋予了苗族人极强的生命力。和其他的苗族同胞一样,营盘村的苗族群众也经历了艰辛的迁徙。

20世纪60年代末,居住在文山州文山市小街乡大梁子村的吴氏、东瓜林的陶氏,石灰冲的熊氏,红河州屏边县和平乡中厂村的张氏,由于居住地属于乌蒙山区,山高沟深,土地稀少且贫瘠,资源匮乏,生活很贫苦。老一辈产生了挪穷窝,换新家,谋发展的想法。经过多次多个地方的实地考察,走访了解,罗平县鲁布革乡团坡这一带森林植被很好,土地肥沃,人烟相对比较稀少,适宜安家兴业。

1970年,吴氏、张氏、陶氏、熊氏便搬迁到团坡村委会辖区内的一个叫杨家寨的小山岗上,开始了新的生活。居住了3年后,由于山岗上风比较大,取水点比较远,也时常受到火灾的威胁,便逐步向南边的山凹里迁移。因迁移地(即现在营盘村子所在地)原来有个叫李四的人在此驻兵,迁移到此处后,村子取名李四营盘,后简称为“营盘”,也写作“云盘”。至此,村子基本定居下来。

集体学苗歌

随着社会的发展,群众单纯的农耕生活、自给自足的状况逐步改变,发展意识、经济意识也逐渐增强。村子人口的逐渐增多,加速了土地的需求和扩张。由于是移民村,村域面积小,土地稀缺,仅靠土地已经无法满足全村的发展需求。必须突破耕地和资源的限制。营盘村选择“走出去”的长远发展路子。这个“走出去”不再是举家再度迁移,而是“劳力走出去”和“智力走出去”。

“劳力走出去”具体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在一个家族或亲戚之中,耕地稀少的农户,把土地转让给亲戚耕种,付给相应的收成实物或牲畜作为回报,转出土地的农户到耕地富余的地方大量租地搞种植或养殖;一种是农户把土地种上杉木,剩余的劳动力就直接到浙江、江苏、广东等沿海地区务工。2017年,全村外出务工人员82人,占全村人口的32.7%。

“智力走出去”就是抓好孩子的教育,通过读书找到自己发展的路子。教育成了大部分家庭发展的希望,教育得到重视的加强。全村现有大学专科以上文化程度11人,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的7人。可喜的是,目前在读大学生有1人,在读小学、初中、高中并且成绩优秀的学生10余人,可谓“后继有人”。

精心辅导

2018年,乘着罗平县脱贫攻坚的好政策,营盘村的村级活动场所顺利建成,并预留一间配备了“农家书屋”。热心重视教育的苗族群众看到“农家书屋”的建成,无不喜出望外。都期待着这个小小图书室能够对孩子的教育成长发挥作用。

在村组长的引领下,苗族群众们集中在一起商讨“农家书屋”开放使用的约定,列入了村规民约的内容。大家约定,“农家书屋”有村干部和党员轮值管理,每天免费向全体村民开放使用,借阅者自行做好登记。平时有疑问需要释疑解惑的,在“学习微心愿”墙上写下需要解决的问题,每周六晚由本村已经毕业参加的工作的9名大学生轮流到图书室进行辅导。

平时还请老党员讲革命故事、党的历史,请苗族元老进行芦笙、苗绣、古歌等苗族文化的教授传承。小小“农家书屋”成了学习知识、复习功课、传承文化、薪火相传的爱的教育阵地。

榜样激励后生

参观学习

激励倾心读书

认真备课

专心学习

专心学习

执笔整理:吴朝平

三苗网X智慧苗族

苗族第一互联网平台

图文来源:吴朝平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