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走过的苗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实践队再次深入调研

 三苗网 2020-09-14

苗族第一互联网平台:每天发布苗族资讯,宣传苗族文化,建立无界交流与互助平台,促进民族团结与民族复兴。(广告合作:18611701202)

2018年7月

北航“醉美苗乡”实践队行途见闻

不变的赤子之心  一贯的乡土情怀

北航“醉美苗乡”实践队传承已有三年,实践队以“心怀醉美乡土情怀,书写苗乡诗意未来”为立队宗旨,持续调研精准扶贫发源地——十八洞村,总结出该地可复制可推广的扶贫新模式,同时也见证了这个苗寨从精准扶贫过渡到乡村振兴的全过程。

2018年7月,“醉美苗乡”实践队再次将目光投向花垣县,全面关注各类扶贫主体,旨在理顺乡村振兴过程中各主体间相互作用的逻辑关系,力图总结乡村振兴实践中具有苗乡文化特色的扶贫举措。

汇聚社会各方力量   共谱乡村振兴篇章

花垣政府是地方持续发展的引领者,也是脱贫保底的坚实后盾。

在调研中,队员们首先拜访了花垣县县长隆立新。隆县长指出,现在花垣县城脱贫工作的两大问题是生病返贫和教育返贫,要实现全面脱贫仍需努力。在产业方面花垣也在逐步转型,经济收入来源由矿业转为农业、加工业和旅游业,并已建成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在旅游业上也形成“五大板块”,希望能以此带动花垣县的进一步发展。谈及精准扶贫发源地,隆县长表示目前计划将十八洞村打造成为一个精准扶贫示范村。


隆立新县长与队员亲切谈话

在花垣县扶贫办,队员们了解到花垣县制定了2018年要实现1.8万人脱贫的目标。扶贫办石主任反复强调脱贫工作的渐进性,尤其值此脱贫攻坚期,更要推进扶贫工作稳步有序进行。

另外,实践队员还对花垣县发改局、教育局、文化局进行了采访,全方位了解了各方主体在花垣县扶贫工作中的不同作用及其重要地位。

基层党员干部的工作是服务当地群众、落实国家政策的最后一公里。

在十八洞村,实践队采访到了扶贫工作队员杨建军,并有幸看到了他的扶贫工作日志,他漂亮的字体记录了基层工作者一天的生活。杨建军告诉队员,由于十八洞村名气较大,队员们需要白天接待考察团,晚上还要走访群众,争取村民们对于扶贫工作的支持。到了深夜,杨建军仍无法休息,还需撰写工作总结、计划等。队员们还了解到,杨建军为了动员村民加入土地入股,有时甚至要七八次入户,为村民耐心说明农旅的相关情况。从这些珍贵的工作日志中队员足以窥见基层干部高强度的生活。


扶贫队员杨建军的扶贫干部日志

在石栏镇,队员们有幸采访到了由湖南省文化厅评选出的“最美基层文化人”麻正兵,他是花垣县石栏镇文化站站长,被当地干部群众称为苗乡的“保尔·柯察金”。一次炸弹袭击让麻站长失去双手,一度双目失明。在苦难面前,麻站长身残志坚,重新迸发出顽强的生命力。

被问及为何能有如此的热情为村民们服务,麻站长答道:“其实我只是做了一点点小事而已,我作为一个残疾人现在闲下来很无聊的。”“之前看到留守儿童、空巢老人这么可怜,我的泪就忍不住掉下来了。”

原来这背后还有一段动人的故事,曾有一位短发小女孩日日傍晚在村口电线杆下等待着妈妈回家,一见到麻站长就跪下来求他实现自己的愿望。受此震动,麻站长决心帮助外出务工人员回家与亲人团聚,他致力于让乡亲们留在村子里也能脱贫致富。他不仅帮助村子里修路,修水井,还一个人到全国各地找企业合作,大力开发苗绣产业。他以基层文化站长的一己之力,通过“文化扶贫”让石栏镇成功入选我国十大“非遗+扶贫”重点扶持地区。

麻站长自豪地为队员们介绍道:“全国十大非遗+扶贫,湖南省是其中一个,湖南定在花垣,花垣定在石栏镇,也就是我这里。”如今,麻站长和当地村民们的真实故事被排成苗剧即将上演,他的英雄事迹也必将会感动更多的人。


石栏镇文化站站长麻正兵为队员展示他主演的苗戏

社会组织中的大学生创客为乡村发展提供了创新发展的机遇与人才储备。

队员们在南太村采访了当地扶贫创客吴丽娟。两年前,她来到湘西州这个贫困的小山村,和村民一起为脱贫致富奋斗。问及坚持的原因,吴丽娟说道:“我是学社会工作的,比较关注社会问题。我自己从本科开始就在关注农村,包括研究生时的导师也是搞农村社会工作的,我一直对农村很感兴趣,想知道农村可以怎么发展。”

为了增加当地民众的收入,吴丽娟组织村民一起包装大米,通过网络发布产品信息,这些优质米迅速出售一空。之后吴丽娟和同事们把这种模式应用到了番茄酱、麦子酱、竹笋干等产品。如今当地农户不仅扩大了种植规模,还大力开展生态农业,建设了村口工作坊等基础设施以推进乡村旅游业发展。“做这些事情就会让人觉得原来越有希望,会越做越好,还蛮开心的。”吴丽娟满眼笑意地向队员说道。

有社会责任的企业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中坚力量。

在石栏镇,实践队有幸采访到七绣坊的董事长石佳。石佳在大时代背景下勇敢地选择回乡创业,在故土之上发掘新的商机。创业之初是无比艰难的,当代苗乡缺少绣娘,苗绣技术少有人问津,即使一些女子回了家,也因前往传习所的路途漫长、学习能力程度不同等问题而无法继续。

在这种情况下,石佳董事长给她们提供全国少有的带薪学习待遇,因此创业之初她也面临着资金和缺少订单等问题。在内外交困的重重压力下,石佳没有放弃,毅然撑起了如今蓬勃发展的七绣坊。她负重前行,不畏艰难,终于成长为开辟疆土发展苗绣的励志青年企业家。


在花垣县苗绣扶贫车间与七绣坊青年董事长石佳的合影

心怀梦想、勤劳肯干的人民群众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决定性因素。

七绣坊在“让妈妈回家”的项目中号召苗乡当地大批外出务工的妇女回家,成为享有优厚待遇的准绣娘。她们原本远离家乡打工,现在都纷纷返乡,织就美丽繁复的苗绣图案,带动自己的家庭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

在全县打响脱贫攻坚战的大背景下,从精准扶贫到乡村振兴,无论是当地政府和基层干部们,还是普通的百姓,每个人,都在努力着。

青年服务国家  点燃孩童梦想

实践队在调研过程中始终遵守“青年服务国家”的理念,队员们在结束了十八洞村的行程后,来到了七绣坊苗绣基地为绣娘的孩子们开展丰富的素质拓展及课业辅导活动。

队员们开设的富有北航特色的《航空航天发展史》不仅让孩子们初步感知了尖端科技的魅力,为其播撒星空梦想;环保课程则针对地球上的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问题,激励孩子们守望湘西碧水蓝天,共同建设美丽乡村。

此外,队员们还为孩子们开设了天文、汉字、艺术等特色课程。在石栏镇文化站支教的三天,队员们倾听了留守儿童思念父母的心声,也见证了绣娘妈妈回乡后一家人相聚的温情画面。


队员们为石栏镇儿童开设特色课程

四十年回眸美丽乡村田野 

四十年回眸美丽乡村田野,数十载守护非遗文化瑰宝。

实践队队员刘昱彤在体验了苗绣和赶秋后,这样说道:“世界上有太多美好却少有人知的东西,也就总有一群人几十年如一日为守护这些东西而坚守,苗绣是这样,赶秋节也是这样。我想让这些传承下去,因为它们值得,因为它们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根。”

另一位实践队队员廖子涵在与扶贫创客吴丽娟亲切交流后,在她的实践日记中也记下了这么一笔:“我想,中国的好青年都当如丽娟姐姐一样,有理想,有情怀,砥砺前行,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美好。”


实践队成员在十八洞村的合影

“醉美苗乡”实践队队员们在此次社会实践活动中亲身体会了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农村的变化,在一次次走访中结识了寄情村野、守护乡土的人们。在这一过程中,实践队全体成员用行动探求真知,践行了真正的乡土情怀。

回眸美丽乡村田野,守护非遗文化瑰宝,这些已然成为“醉美苗乡”实践队队员为之不竭奋斗的目标和队伍代代传承的使命!青年服务国家,做有担当的时代青年!

三苗网X智慧苗族

苗族第一互联网平台

深入花垣看精准扶贫,北航大学生的调研你怎么看?欢迎留言。

图文来源:陈海军

本期责编:九妹-楚西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