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田野调查:美丽的苗绣谁来传承!五十年内或将消亡?

 三苗网 2020-09-14


贵 州 苗 族 刺 绣调查——

以黔东南雷山西江、台江台拱、施洞为例

苗族妇女的服装有130多种样式,堪称中国民族服装之最。较有代表性的是传统 “ 盛装 ” ,仅插在发髻上的头饰就有几十种。 
 

苗族传统盛装华丽雍容,内容丰富,是最具特色的服饰。除全省各地州、市均有所分布外,黔东南地区的刺绣最为集中和具有代表性,并以台江、凯里、雷山一带最为典型。其绣饰精美,手法多样,图案变幻神秘,色彩配搭丰富,工艺水平极高,有着强烈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刺绣作为民族服饰的核心和灵魂,在苗族服饰中得到了更为广泛的应用。

女装:苗族妇女上身一般穿窄袖、大领、对襟短衣,下身穿百褶裙。衣裙或长可抵足,飘逸多姿,或短不及膝,婀娜动人。便装时则多在头上包头帕,上身大襟短衣,下身长裤,镶绣花边,系一幅绣花围腰,再加少许精致银饰衬托。女子服饰式样最多,有 130 余种,仅贵州就有 101 种。在贵州穿百褶裙,但长短不一,以黔东南差别最大,有的到脚面,有的超过小腿肚,有的过膝,有的仅 30 厘米左右,但以裙到小腿肚最为普遍。颜色为青、蓝、白,裙面有绣花、挑花、镶花,也有蜡染或素净的。上衣有大襟的,也有大领的。每逢节日妇女们走亲访友,头部、颈部、手腕都佩戴样式繁多的银饰。 

男装:男子服装式样比较简单。贵州各地苗族男子一般上身都穿对襟或左大襟短衣(也有穿右大襟短衣的),下穿长裤,束大腰带,头裹青色长巾。冬天小腿部裹绑腿。在黔西北地区则穿带有花纹的麻布衣服,肩披羊毛毡。 

根据200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法(草稿)》中有关“(民族民间工艺)是以传统的手工方式创作出的各种实用功能与审美功能相结合的美术形式,其创造、欣赏和传承的主体均为广大的普通民众,主要用于各种民俗活动中。以口传心授、家族传袭为主要的艺术传承模式,……它更倾向于审美性和观赏性,更注重形式感等艺术因素,(有)风格刚健清新、明朗奔放,富于浪漫主义精神和鲜明浓烈的民族过性”的具体要求,由贵州省文化厅暨贵州省文化艺术研究所《贵州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实施前驱田野作业调研组,将极具代表性而又相对集中的黔东南地区的雷山县西江镇和台江县台拱镇、施洞镇,作为苗族民间刺绣工艺调查的首选。

苗家才子杨渌歌曲《苗绣》:

苗绣现状调查

(一) 雷山县西江镇苗族刺绣

西江苗寨由4个行政村(平寨、东引、羊排、南贵)、8个自然村组成,有1000多户,5600多人,其中苗族占百分之九十八。1992年被贵州省人民政府列为全省8个历史文化名镇之一,1998年又被省人民政府又批准为全省13个“古镇建设与保护”乡镇之一。


苗族刺绣是附属于服饰的重要组成部份之一,每一件绣品,都是年轻的苗族妇女为自己的盛装(嫁装)而精心研制的刺绣工艺品。它既是苗族盛装服饰的精华,又是本民族世代相传、群体共享的部族表现。因此,刺绣的部位、大小、纹样、色彩、针法,都有特定的操作模式,都得服从本民族的传统服饰习俗。

西江苗寨保留着浓厚的苗族传统文此,有民族风情博物馆之美称。以服饰来说,妇女们还保留着称为“乌背”意为“雄衣”的盛装,内层为自织家布,外层为紫色绸缎,领襟相连,前襟交叉,衽上缀花,衣袖宽大,刺有斑斓花纹,绣工精巧。下装为百褶长裙,外围24条精绣的条裙,琳琅满目。

西江平寨村的村支书宋锐告知;平寨村在当地4个村中是最大的村寨,.现有农业人口309户,1329人,30岁以下的年轻人有800多人,只有1户汉族,其余都是苗族。现阶段有外打工的有500至600人,其中男性200左右,女性300至400人左右,出去打工的都是有一定文化和技术的。只有个别文化少的留在寨子里,男的干农活,妇女除家务外也搞下刺绣。年轻人多数只有初中文化程度,只有10组的杨某某在北京读(动物学)博士生,估计也不会回来。

前段时间政府在当地搞的低息扶贫贷款,每笔2000-元,总汁6000元来帮助平寨发扬传统的苗族刺绣工艺。由于种种原因,剌绣厂没有办起来,只有少数人家的将传统苗族手工刺绣改成了机绣,销路并不理想。

平寨村123号74岁的苗族老太太李文英不会讲汉话,通过当地文化站的宋国贤(原雷山县文工队芦笙舞蹈队队员)翻译,才得知,她从小跟着外婆学刺绣,先学习平绣,学平绣时要求非常细心,待学好平绣以后,再学习一些比较复杂的刺绣针法。她以前都是用自制的土布做“乌背”,原先刺绣用的丝线都是自己养蚕,自制丝线来绣花,既费时又费工,现在绣花用的丝线都是在街上买的。平寨村现在有100多户人家农闲时从事刺绣,但都很少拿到街上卖,都是等客人上门收购,一套“乌背(盛装)”从刺绣的复杂程度,可买1100元到2500元左右,平均一年基本上可卖2套左右。比起原来做一套盛装要几年时间,又花时间又费神来,现在做一套盛装大概也要3至6个月的时间,本寨的年青妇女都不愿意学刺绣。

李文英现在虽然70多岁了,原先绣花时要戴眼镜,现在视力已基本恢复,绣花时也可以不戴眼镜了。由于他只有媳妇没有女儿,媳妇现在都还不会绣花。她对目前的年轻人不学刺绣感到很痛心,十分挽惜,担心一但她们这一辈老人死后,此项手艺失传。希望政府有关部门对此项手艺重视,组织一些老年人来教年青人她也很愿意将苗族传统剌绣工艺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年青人,只要她们愿学。

西江南贵村杨友珍(女),40岁,苗族。因学习刺绣较晚,20岁才开始学习刺绣,主要靠偷师学艺,偶尔也向别人学习高难度的刺绣工艺。杨友珍除家务外,主要精力都放在刺绣上,靠卖苗族传统盛装的收入来供子女读书费用。她做的盛装,1年可卖2至3套,每套2500元左右,偶尔也卖一些盛装上的传统图样的绣片,来补贴家用。现有1男1女,儿子18岁,现在凯里振华中学读高中。女儿15岁,在西江中学读初三,由于忙于学习,现在还未学习刺绣,有时也帮母亲画刺绣图案,除传统的图案外,还将现代图案绘入其中,如熊猫、仙鹤等。小女儿告诉我们,她很喜欢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如家里供不起她、读书或考不上高中,就跟母亲学剌绣,主要还是想到外面去打工,因为打工的钱多,实在没有办法了才回来学刺绣,同班的女同学都不愿意学刺绣。不过逢节日她们也喜欢穿本民族的盛装,但都不是自已绣的。她现在的主要目的还是的读书为主。

西江镇长乌村的侯仙凤(女),苗族,现37岁。从11岁开始,就跟外婆学剌绣,长乌村的剌绣都是分散的,各家搞各家的。刺绣图案都是按传统的来做,从31岁开始,就陆陆续续地以本地为主的从事剌绣加工卖买,基本上3至5个月可绣一件盛装,一套可卖2300至2500元左右。有传统图案的袖片300元左右,花裙1300元左右,1年基本可售出2一3套。她现在有2个儿子,一个在读中学,一个还在读小学,现在己经给未来的儿媳妇准备好了盛装,本人很想要一个姑娘来教她学剌绣,主要是现在17-18岁的姑娘都不愿意学剌绣,当地都是中年妇女才搞刺绣,主要是作为旅游产品来销售,但销路并不理想。

西江平寨村李春芝(女)20岁,苗族,初中毕业于西江中学。6一7岁时,先是看母亲绣,自已又偷偷地学,在校期间,因为功课太紧张,同校女同学70多人,没有几个会剌绣。同班女同学对传统绣感兴趣的人也很少,许多姑娘都不想学刺绣。虽然大家都很热爱本民族传统文化,但平时只穿汉装和简装,姑娘家只有节日和出嫁时才穿盛装(嫁装),现在姑娘都己经很少自已做盛装和嫁装,大多数都是母亲和姐姐、嫂嫂帮做的。虽然自已很喜欢苗家剌绣,跟母亲较为糸统地学习苗族传统剌绣,在母亲的帮肋下,自已用了4年多的时间做了1套盛装(嫁装)。但对本民族的剌绣工艺中的传统文化内涵,还走不甚了解。2002年毕业后到深圳去打工当服务员(卖工艺品),今年(2004年)才回来。在外打工时,偶尔也做做少量剌绣,(花带、鞋片等)但并不销售。如果要将苗族传统剌绣工艺推向市场,还是有一定的难度,但就仅本村的传流绣法,就够她学一段时间,何况还有多年轻人连基本的绣法都未掌握。

雷山县西江地区的苗族刺绣技艺十分丰富,一般可分为平绣、绉绣、辫绣、破丝绣、锁丝绣、数纱绣、堆花绣、补花辫绣、扁丝尖绣等十余种。

(二)台江县台拱镇苗族刺绣

台江县民族文化底蕴丰厚,有闻名全国的苗族独木龙舟,苗族姊妹节,有蜚声中外的苗族“古歌”、“飞歌”、“情歌”,有“东方迪士科”之美称的反排“木鼓舞”,风情万千的“芦笙舞”,有馆藏400余件各种绣法、精美绝伦的“贵州民间刺绣博物馆”。

台拱镇是台江县人民政府驻地,位于台江县中部,人口2万余人,苗、汉杂居。明朝时为台拱寨,清雍正12年(公元1734年)置台拱厅,筑有石城。民国2年(,公元1913年)改台拱县。民国21年(公元1932年)改台江县至今。


2002年新建的《贵州省民间刺绣博物馆》在张秀眉广场旁。据该馆的工作人员介绍;己收藏了贵州本省与周边地区少数民族的各种具有本民族特色的,各种不同刺绣工艺的各类精美绣片400余张(幅),其中大部份绣片有很高的文物价值和民族文化学术研究价值。在该馆收藏的展品中,以黔东南地区刺绣为主。除此之外,还有贵阳花溪挑花十字绣、水城六技梭戛的挑花、织金的缠丝绣、贞丰的几何图案平绣、雷山的绞绣、黄平的数纱绣、从江的绕丝辫绣、榕江的花鸟龙纹平绣、叠绣;黎平的刺绣、剑河的锡绣、贵定、龙里的十字锁边贴绣及蜡染绞绣、三都水族的马尾绣、湖南湘西的贴面丰绣及广西地区的平绣等。

在台拱镇,58岁的专们从事刺绣工艺的苗族女艺人欧光英告知;她家从祖母至今,已有4代人从事刺绣工艺,因著名的女苗族刺绣剪纸能手王阿依是其姑妈,抽空她也跟王阿依学习剪纸工艺,现在家里还有从周边僻远山寨收购的几十件精美的绣片和10余套绣工精致的盛装。除3女儿教书外,其余3个女儿皆会刺绣,小女儿除刺绣外,还与她在凯里从事苗族刺绣工艺品的销售,她至今还保留着本地区己即将消失的扁丝尖尖绣工艺。

她告知,苗族盛装上的刺绣,不但布料要好,也特别讲究如何在刺绣中使用各种刺绣技巧,而且在服饰上要求对称的纹样图案一定要工整匀称,历史题材和神话传说的图案纹样要做到布局合理,线条清畅,纹理明朗,色泽鲜艳而吻合谐调。

欧光英从1994年在凯里金泉湖摆摊至今,已有20多年,除在凯里摆摊卖绣片外,有时还往贵阳的花鸟市场送货。当地(指台拱镇)现在有100余人专从事刺绣工艺品的买卖,包括她在内,所有绣片都是在当地偏僻的山寨去收购的,现在好的绣片己经很难找了,年轻人大都到广东、广西去打工。

有时自己也做一些绣片和绣片图案纹样剪纸上凯里市场卖,她的剪纸图案除了带有边框外,一些图案细部他还用针打孔,让2--3层的剪纸和表面的图案画样.一致,以方便刺绣。金泉湖露天刺绣市场现有除黔东南州外的约1000余人从事民族制绣、银饰工艺品买卖。这个市场经常有外地的人来买绣片,所以生意比在台拱镇好做。她也很担心,随着僻远山寨的服饰绣片因收购的人越来越多,服饰绣片越来越少,加之现在的年轻人都不太愿意学剌绣,现在的服饰绣片生意恐怕做不多久了。

(三)施洞地区苗族刺绣


施洞镇位于台江县北部,座落在苗岭山脉余麓,总面积108平方公里,辖施洞街及14个自然村,人口的1.53万余人,苗族约占百分之九十八,是典型的少数民族聚居区。施洞历来为军事要塞,人杰地灵之乡。苗族英雄张秀眉的将领张老九的故乡,孙中山的秘书张伯修,国民革命军第一军军长张卓,著名苗族女歌唱家阿泡都出生在此地。


施洞镇是著名的苗族刺绣、银饰艺术之乡。


施洞镇偏寨村,54岁的苗族民间剪纸和刺绣女艺人刘妹莎从5岁时就和母亲、奶奶上坡种棉花,7岁时就跟着大人学织布,8岁开始学刺绣,当时刺绣用的丝线都是自己养蚕,用蚕丝加工成的,先是学习简单的平绣针法,长大后再学习复杂的刺绣针法。

其在学刺绣的同时也在学习剪纸技艺,施洞的剪纸与台拱的剪纸虽然风格、内容相近,但也有所区别,施洞的剪纸图案不用边框,而台拱的剪纸必须留有边框。

当地的剪纸刺绣图案内容十分丰富,除与雷山西江、台江台拱的大致相同外,还有一些具有本地特点的图案内容,如“蚩尤斗怪”、“老鼠接亲”、“田螺姑娘”、“蝴蝶妈妈和她的12个儿女”、“伍姆细背娃娃骑大象去打仗”、“哪咤闹海”.、“张秀眉骑麒麟打仗”、“姜央和伍姆细”、“葫芦兄弟斗龙王”、“甲九夫妻战龙王”、“告波、告学、告溪、告塘除害”、“蝴蝶妈妈和凤凰”、“伍姆细在月亮上砍柴”、“姜央、伍姆细斗怪得胜”等等数十种。她从十几岁开始剪纸至今已有40余年,2003年还在北京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去进行苗族民间剪纸艺术表演,如今在当地是小有名气的苗族民间剪纸、刺绣艺人。几个子女都因爱人生病而缀学,她19岁的初中肆业的女儿张美铃,17岁时去广东打工,最近才回来重新向她学习刺绣和剪纸工艺。她其他的子女也都在外面打工,也没有再继续从事刺绣和剪纸工艺,本村的年轻姑娘愿意学剌绣的人很少,原因是打工的钱比此项传统工艺的钱多。

施洞塘坝村3组杨商妹(女)苗族,32岁,有1儿1女, 13岁时很母亲学刺绣,儿子读本镇小学一年级,女儿读学前班。杨商妹13岁时很母亲学刺绣,先学比较简单的平绣,后又学较为复杂的辫绣、堆绣等剌绣技法,对当地其它的绣法还不甚熟练。夫妻俩在工艺品店除经营当地著名的苗族传统银饰外,还经营当地有浓郁民族传统文化内涵的绣片。

由于她家口粮基本够吃,农闲时,夫妻俩还到周边井垌、四新、旧州、铜鼓塘等边远的村寨,去组织刺绣。为了便于刺绣,就不按传统的用剪纸图案衬底的方法,而是将图案直接画在绣片上,将画好的绣片拿去请人绣,这样就可以省一道工序,然后将绣好的绣片拿到工艺品店来卖。按规定,银饰的收入归集体,绣片及盛装的收入属于自已,平均农忙时月收入300—400元左右。农闲及旅游旺季时有2000一-3000元左右的收入。

据她告知,施洞地区的刺绣与其它地区的苗族刺绣不尽相同,当地除了具有上述地区的各种绣法外,还有一些刺绣针法是与外面不同的,如“板绣”,这种绣法不是在布或绸缎上刺绣,而是让蚕在板上吐丝,形成一块丝板,如果丝板不均匀,有时还得人之辅助,使之平整,然后将其压平,并染上所需颜色,再在上面刺绣。不过,这种原始的绣法今已不太使用了,它已被其他先进的绣法代替,但它也为研究早期的苗族刺绣技艺,提供了十分难得的宝贵资料。

丰富多变的刺绣技艺

刺绣是苗族源远流长的手工艺术,是苗族服饰主要的装饰手段,是苗族女性文化的代表。苗族刺绣的题材选择虽然丰富,但较为固定,有龙、鸟、鱼、铜鼓、花卉、蝴蝶,还有反映苗族历史的画面。苗族刺绣十分美丽,技法有多种,即平绣、挑花、堆绣、锁绣、贴布绣、打籽绣、破线绣、钉线绣、绉绣、辫绣、缠绣、马尾绣、锡绣、蚕丝绣。这些技法中又分若干的针法,如锁绣就有双针锁和单针锁,破线绣有破粗线和破细线。在当地刺绣前,多用纸按所需刺绣内容剪成图案。其图案多取于自然景象和历史传说,心灵手巧的苗族妇女按装饰部位及幅面的大小裁成合适图形,然后开始刺绣。

据调查得知,雷山县西江镇、台江县台拱镇和施洞地区的刺绣方法有下列数种; 

(1)平绣  其针法为单针单线,要求线条流畅,针脚排列均匀,丝路平整、布局合理清新明丽,一般为初学者必修之课。平绣流行地区广泛。其特点是以剪纸作为底样,因而绣出的纹样呈现出有一定厚度的浅浮雕状。

(2)绉绣  先用8根、12根、16根的彩线,分成4组,在凳架上,用手工编成松紧合适、宽窄一样的辫带,再将剪好的图案纹样贴在底布上,按照纹样的轮廓,用单针穿线,由里向外,将折成小折的丝辫堆蹙满实,呈现出较高浮雕状的图案,形成一种朴实而厚重、粗犷更原始的肌理效果。其比辫绣的立体感更强,既经久耐用,而又有一种特殊的美。绉绣一般在服饰上只作袖片。


(3)辫绣  先将上述中与绉绣相同的辫带,按照剪纸图案,由外向里将辫带呈左右或前后摆平环绕,用针将其固定,辫带走向明朗,有一定的规律性,比平绣的浮雕感更为明显。可用作服饰中的肩片、领片和袖片,体现出一种厚实古朴的原始艺术趣味。

(4)破丝绣  具体刺绣方法与平绣相仿,所不同的是要先将彩色丝线用手之破分成多股更细的丝线,可绣出具有渐变过渡色和各种复合色的效果,绣片更为光亮细滑。其针法走向有一般平绣的均匀顺针,也可采用乱针绣的针法。破丝绣多用作华贵的服饰中的衣袖片、领片、肩片、围腰片。

(5)数纱绣  是当地妇女根据自制土布的经纬线,采用平绣的针法,用手工绣出呈几何形式纹样的各种图案。有时用单线刺绣,有时则用双线刺绣,单线图显得光滑平整,双线却显得厚实并呈浅浮雕状。在衣袖片、背扇、围腰上广泛使用。

(6)堆花绣  属于一种将刺绣与拼贴相结合的刺绣工艺。具体做法为;用浆了植物(皂角)汁的各种颜色的绫绸剪成小三角形,把下两角向内折成燕尾状的小三角,按所需图案花样将这些燕尾状三角形,依次有序的一层层相互交叠,再刺绣成所需的各种花乌图案纹样,此种绣法色彩斑驳,造型大胆夸张。因其费工费时,百余年前在黔东南的凯里、台江、雷山一带的苗族将其作为盛装的花饰,现己被各种刺绣工艺所替代。但上述地区的女盛装还保存有在领片、袖片中用各种金银小三角来装饰花边的此种刺绣工艺。也有少部地区用作围腰。

(7)补花辫绣  根据图案纹样要求,在图案纹样中的各个局部贴上所需不同颜色的绸缎,相互间保持1厘米左右的宽度。在不同的部位上,用辫绣的方法绣上局部所需纹样后,在图案的外轮廓上,镶上一条深色的辫带,又在其内侧锁一条浅色的边线,然后在辫带的中间,等距离地用浅丝线点状缀连,一方面既固定了图案辫带,另一方面又使其呈现装饰效果。这此富丽鲜明、变化多端的在不同底色上制作成的辫绣,多用在背带和袖片上。

(8)扁丝角角绣     一种非常古老的技巧刺绣。具体为将6根、9根、12根丝线编织成扁状丝辫,先用A针从里向外伸出半截,再用扁丝辫在将其A针上环绕成圆锥形的小尖角,用另B丝针将其固定,一般需用5、6针才能将其固定,使之成型后,将A针抽出,再依次进行下一程序。(圆锥体的大小、高矮与编织的扁丝有直接的关系。)用此法绣成的案纹,经久耐用、厚重古朴,立体感极强。这种绣法在台江县的台拱、施洞地区尚还保存着,但会此剌绣针法的人已经很少了。



引人入胜的刺绣图案纹样

苗族在长期的劳动实践中,创造了优美而丰富的刺绣图案纹样,图案纹样表现的内容十分丰富广泛,从本民族的神话传说、历史故事、风俗习惯到日常生活、动植物等无不包括在内。

星宿花  记述苗族 先在迁徒过程中,夜晚全靠天上的星辰定位,以致于不迷失方向。

城墙花  苗族祖先由于没有自己坚固的城墙抵御外敌侵略,被迫迁徒。在服饰上绣城墙花纹样,表示苗族希望有自己坚固的城墙抵御侵略,保护家园的一种美好愿望。

屋架花  苗族祖先早在中原时己能建造房屋,被迫南迁后,故士难舍,于是就绘图留念,经过逐步简化,才形成了今天的“屋架花”纹样等。

以动物、生物为主的图案纹样。有龙、凤、象、狮、虎、鹿、猴、牛、马、羊、狗、猫、猪、兔、鸡、鸭、鹅、蛙、鱼、虾、蟹、蛇、鹤、蝴蝶、蜜蜂、蝙蝠、喜鹊、野鸡、穿山甲、猫头鹰等。

龙凤纹  在苗族刺绣图案中出现较多,这一方面与苗族奉其祖先蚩尤为龙公有关,同时也是他们对风调雨顺,喜获丰收的美好愿望的祈求与寄托。

图案中的龙被表现为牛头、鲸须、牛角、蟒身、鹰爪和鱼尾的综合形象。有时又将龙的形态多样化,如蚕龙身短而肥,水龙无角,飞龙双肋生翅欲飞等等。除龙外,凤的图案也常见,不少苗族刺绣图案中的凤脱胎于雉鸡,故民间艺术气息较浓,是苗族人民在乞求神灵保佑中原始宗教的心态流露,图案纹样所显示出龙、凤飞腾蟠绕,具有装效果,又不失天然原始浪漫神态,这是苗族民族一种善良的愿望,对未来生活的美好祝福。



虎爪纹  苗族古就有首领狩猎打虎王的传说。以虎爪变化为刺绣图案来纪念苗王的勇猛,闪烁着原始艺术的诱人光泽。

蝴蝶花纹  人类的祖先是由蝴蝶妈妈生下的12个蛋孵化出来的,苗族的祖先也是其中的蛋孵化的,为了纪录这一传说,苗族在制作服饰时,把这一图案纹样刺绣在衣物上。这是一种原始图腾崇拜现象。

在刺绣中以大量花卉植物为题材的图案纹样,这些图案纹样在苗族服饰中随处可见,以植物为表现对象。较具象的有;牡丹、石榴、桃花、李花、杏花、柿花、梅花、樱花、荞花、油菜花、芝麻花、刺梨花、油桐花等。而较为意象的有;井田花、山形花、萝卜花、稻子花、白花花、蓝籽花、小米花、刺刺花等。其它纹样如涡纹、乳丁纹、云雷纹、如意纹等。

当地在刺绣图案纹样中,以各种动物、植物、人物朝夕相处的混沌原始艺术的再现,是刺绣中最为重要的内容;这些人物贯穿于苗族神话传说、历史故事和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的有“姜央开天地”、“英雄务摩细”、“龙身的勇士”、“骑龙勇士”、“龙头蚕身”、“骑凤的人”、“农夫驯牛”、“人面蝶身”、“驯象勇士”等,这些人物形态各异、造型各具持点,有的图案纹样将人物与动物处理成平等的伙伴关系,有时动物夸张得比人还大,有时又将人物处理成大自然的主宰。图案纹样中的人物,都带有鲜明的原始神灵偶象的崇拜,并大多数都是表现女性,如骑龙、骑象、骑牛、征战等,明显地遗存着氏族社会中对女性崇拜的痕迹。


当地刺绣工艺程序,除少数需要用指甲在要绣的绣片上直接勾划出图案纹样轮廓进行刺绣外,一般都以事先剪妤的图案纹样作底,然后依次绣成绣片,再钉缀到服饰上所需要的部位。其不仅仅是一种美的装饰,在某种程度上来讲,还能增强衣服的耐磨度。

因各地区环境与习俗的差异,图案纹样的饰纹样式也各具特色。雷山、丹寨、从江等高山地带的苗族刺绣图案,多以草虫、花乌、家禽居多。而地处清水江流域的台江施洞地区,其图案多为鱼、虾、虫、蟹等水族纹样,而苗族神话传说、历史英雄人物和各种龙的造型,如“姜央变月”、“兄妹合磨开亲”、“老鼠娶亲”、“蝶身的人”、“龙船节”等及牛龙、鱼龙、蚕龙、人龙、螺蛳龙、蜈蚣龙、飞龙、鹊雀、锦鸡、鹭鹳鸟等图案纹样,几乎在所有当地苗寨流行。

当地的刺绣虽然沿袭着传统风格,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各种文化的相互渗融,渐已洋溢着时代的气息。如用丝线来替代传统的棉线、麻线,用金银条来替代传统的锡片,加之金银片的点缀,较之传统的绣片就显得更加华丽富贵。

苗族刺绣所反映出来的图案纹式内容,充分展示了农耕时代与人类有密切关糸的生物群体。通过互渗的原始混沌思维方式,把综合了多种动植物的特征创造而成的、似象非象并带有原始宗教神灵化的超自然形象,基本上承袭了远古先民原始艺术的风范,。

匠心独具的色彩搭配

不同的时代、社会和民族,对色彩认识有不同的观念。对色彩的禁忌与偏爱,总是有一定的反映和俗成约定。

苗族崇尚青(黑)色,特别善在青(黑)色的底布上配以红色和其它少量的彩色进行刺绣,这与地域环境、社会发展、民族审美心理有着直接的关连。

当地苗族的刺绣,无论表现什么内容的图案,都喜欢用红、蓝、绿、黑、白、金、银等对比反差较大的纯颜色。在主色之外,再以其它与之相应的少量颜色相辅。

在刺绣图案纹样中的冷暖色彩的对比中,更多的是鲜明的暖色调贯穿全局并占主导地位,再辅以冷色凋调整画面,使整个图案有所变化。或以冷色调作底色,烘托小面积的红、橙、黄、白等色,使画面古朴素雅的沉静中显得热烈醒目。在色彩的运用上,作重突出高反差、强烈对比的效果,充分体现了民族民间美学原理中的色调单纯、艳丽、明快、强烈的特点。

 

观看整个刺绣的色调风貌,可以看见红、黄、白、蓝、黑的色调运用得非常普遍,虽然只有几种原色的相互搭配,却显得丰富多彩,有时用色与所表现内容的自然色有很大的差距,但并不使人感到不真实,反而觉得非如此不足以显其美。让人感到奇怪的是,其色调的对比与变化,居然与当今的色彩学原理十分接近,这是一个突出而又很具有创造性的特点。

 

作为极具地域特征的苗族刺绣中的图案纹样,其在色彩上立体思维创造意识非常有特色,让人似乎无法找到其创造规律,这正是当地刺绣艺术的可贵之处。在一般的情况下,色彩的冷暖面积是主次节奏的一种形式,而在刺绣图案中冷暖面积对等时,故反常规,色彩的运用仿佛是信手拣来。在高纯度红、黄、蓝、绿的色块中,大胆地使用灰色与浅色,使人的色彩视觉进一步扩大。

在上述地区,由于地理、经济、交通等条件的不同,在刺绣艺术上所表现的形式分格也不尽相同。清水江边的苗族因交通方便,与外界互动性强,经济条件略好,因此她们喜欢传统的龙、鱼、蚕虫及凤穿牡丹等一类纹式,制作上也多以红色为主调,鲜明富丽;雷公山区的衣饰纹样,多以动物形象为主,如穿山甲、蝴蝶等是其表现的常客,“龙”的饰样不常见,多以山地动物为摹本,色调以深绿、墨绿为主凋,而且制作多采用缠丝堆绣,厚重朴实,立体感强。使之让人联想到雷公山区青翠茂密遮天蔽日的原始森林和山区苗族人民在大自然中艰苗奋争的风貌。

总之,苗族图案纹样刺绣的用色之所独特、强烈和寓于美感,除吸收多种文化美术传统因素外,更重要的是它始终保持着地方传统历史文化的影响。

据德国社会心理学家马克恩露西娅的色彩测验表明,长期选择黑色的人,其社会心态是想脱离一切限制而独立,期待获得完全的自由,并能控制自己的命运以及开拓自己的前途的欲求。同时,如果受测者先以蓝色作为第一选择,而以黑色作为第二位选择,那么,则可认为其有一种需要绝对的平衡,希望自己混乱不安的情绪(或感情)尽快地恢复原状的欲求心理。表现出一秘“完美的平稳心态,其深度和半富的程度,表示满足和达成。这是结合成一体的最高理念,与大地再结合,达到最幸福的境界。”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了服饰及图案纹样随着社会生活环境变化的历史流程进展,身作以黑色(青色)服饰(图案纹样)为主的苗族,以所处的时代正是一个倍受压抑,民不聊生的社会环境。其选择蓝色和其它颜色的服饰(图案纹样)色彩,大都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这与民族平等和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生活的提高来反映在社会心态上的历史轨迹流程进展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糸。

 


思考与建议

问题: 

作为具有悠久传统文化现象之一的苗族服饰剌绣工艺,因其具有的民族文化学术研究价值而越来越引起重视。但在调查中所了解到的一些现象,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重视。

1 由于外来文化的渗入和影响,本地区传统的图案纹样和刺绣工艺面临诸多尴尬的境地。如在苗族传统图案纹样中随意加入其它文化内涵成份,直接影响了其在民族文化学术上的研究价值。(比如,民族历史、民族迁徒、民族心理、民族宗教、民族习俗、民族审美等)

2 传统材料的来源断绝,不能如实衬映传统文化中的思识形态所现。(比如,刺绣工艺中所需的土布、蚕丝、自制花边等)

3 大量的价廉物美新产品涌现偏僻山村,取而代之费工费时的传统工艺,破坏了原有的需求关系

4 由于外来文化的影响,年青人对传统文化认识不足,而.当今从事刺绣工艺的大多为中年(文盲、半文盲)妇女,当地的传统刺绣工艺再过一段时间后,有丢失的可能。

5由于文字研究工作滞后,每次下去调研,都则重于实物拍摄与收集,而文字资料便成了可有可无的软任务,(加之具体所采访的对象多为文盲、半文盲,其口头表述能力有限,所以无法达到预期效果。)

6近期外国人士介入,许多外国学者以旅游者的身份,拍摄和高价购买了大量珍贵的苗族服饰资科图片和传统服饰实物带回本国,这些非正常现象应引起我贵州省有关部门的重视。

由于调查工作所获得的信息并不十分完整,故尔有一定的片面性。

 建议:

1 借鉴侗族大歌进课堂的经验,在当地开设民族传统美术课程,(课程包括,民族刺绣传统图案、传统剌绣工艺。)进行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教育,培养热爱民族传统文化的情感。

2 上级主管部门在事业与财政上给予专项投入,加强普查与研究工作的深入,对己呈衰弱趋势的民族传统刺绣工艺,应加强重视和保护工作。

3 协助和疏通苗族刺绣盛装的生产出路渠道,加强规范管理,使从事刺绣的生产与经营者政策上有所保障。

4 抢救濒临丢失的传统刺绣工艺,建立民间刺绣艺人档案,抢救有特殊技能的民间刺绣艺人,在政策上.应加强立法保护。

概而述之,苗族服饰刺绣是非常精湛的工艺,值得我们进一步的重视和保护!

 

-----------------------------

参考资料:

贵州少数民族民间美术 贵州人民出版社 [M] 

贵州民间工艺研究  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杜[c]

贵州省志 地理志 (上册)  贵州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  [J]

文章为作者个人作品,不代表三苗网观点。文章有删改。

作者简介

王义(艺),原贵州省话剧团舞台美术主任技师(副研究员),现为民进贵州省文化委员会副主任、民进贵州开明画院理事、贵州省师范学院文化与教育合作研究院研究员、贵州省作家协会会员、贵州省摄影家协会会员、贵州省艺术科学学会理事、贵州省舞台美术学会常务理事,贵州省青年文化学会理事、贵州省影视文化艺术中心主任编导,参与电视专题片《天地绝唱——走向世界的贵州原生态音乐》等,其中《天地绝唱——走向世界的贵州原生态音乐》(该片获第四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音像出版物提名奖)。曾参与《贵州民间美术传承保护》、国家级社科类课题(该课题获贵州省第11次哲学社会科学3等奖)和《贵州省龙里巫山岩画研究》等省级社科类课题、现已出版专著《坑坑洼洼》等,合著《贵州傩戏文化研究》、《贵州民歌艺术论》。

主要研究范围:社会学、人类文化学、美学。曾在国内外有关刊物发表多篇学术性文章。


三苗网X智慧苗族

苗族第一互联网平台

图文来源:王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