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荐读 | 苗族的昨天,今天,与明天

 三苗网 2020-09-14

招聘  

 乡村振兴 

  图书  

 十佳苗歌 

时代的巨浪一个接着一个,谁都无法保证自己不被拍死在浪尖。正如之前写过的一篇《苗族破局之可能性》一文里提到,这个时代的焦虑无处不在,可谓形形色色。

民族环境在深刻的变迁,国际关系越来越扑朔迷离,人类一手培养的焦虑又反过来吞食人类自己,所有的好都不明朗,所有的坏却都如此的明白。

大时代之下,民族到底走向何方?姑且作饭后闲思。

民族逃不过大时代的洗礼,在大时代的浪尖之上,是主动争做弄潮儿,还是嘶嚎或默不作声中死去,或许,时代给每个人的时间已经不多。

马太效应不仅作用在个人身上,民族之间也体现得淋漓尽致,无声的湮灭在历史车辙中的民族何其多也。回顾滚滚历史,我们算是幸免于难的,保留下来的主要原因还是远走高飞,广袤的大地给与了足够的空间,才保留了自己的意识和特性。

但是这条单向的路是走不回去了,我们只能向前赶,前面再也没有一片未化之地留给我们来休息、隔绝外界,人人皆在世界之中,人人皆为世界之人。

历史不追,未来是否可期?

恰恰契机又在这非隔绝的状态,人人皆可分享独特性,独特性前所未有的汇聚在一起,民族前所未有的又重聚起来。

我以为,未来可期,独特性终将被后人记住并传承,就算打破了以前的瓶子,换个瓶子照装那陈年酒。因此,好坏参半,并不代表坏,或许,时代只是考验我们我们能不能抓住他的好。

一个激烈的时代会激起民族意识前所未有的崛起吗?

在国家之下,民族的多元、民族的竞争势必会持续下去,这个时代已经到了把青蛙煮掉一层皮的时代,青蛙势必还是要跳上一跳的,众人关心之处恰在于,青蛙还有没有力气跳出锅来?

我以为,青蛙终能跳出来。

利其一者,祖国正在走向繁荣,当然,除却全人类都面临的问题,覆巢之下,我们祖国也不例外。

新中国成立以来,民族政策可谓大利好,特别现下,对农村的经济、文化教育扶持力度很大,苗族人口大部分分布在农村,较小部分进入城市。

利其二者,较少数步入城市的知识分子、知道分子在经过激烈的碰撞之后,多数会回归民族,找回自己的独特性,他们势必会在城市构建苗族文化场所,引入新进者。

他们会保留下农村部分的文化,或许会简化仪式和习俗,但是一以承之,精神镌刻。

此少数部分先行者之思想还会和农村部分形成一个良性互动,在农村一端源源不断的输送、补给新鲜血液之下,城市部分的场所和形式会逐渐博、大、精、深起来,当然,这个过程也免不了一番撕扯动荡,但结果是正向的、好的。

变化来得太快。短短几十年,所有的思维、观念、物件、关系都被推倒重置,时代向前的速度飞跃性的拔高。

一夜之间,巨头被更替。需求不再被满足,需求一直被创造。传统的供给变得阻滞。如此快速的变化中,我们好似没有淘到第一桶金,不过,我们却大多拥有一块农村的自留地。

城市的成本在急剧增高,地价居高不下、房价一路高歌,食物安全成为隐忧,传染病让人惶惶不可终日等等。随着现在农村土地允许进入市场流转,很多滞留在房地产的资金势必会流向农村土地,资本总在追求更经济、安全、多利。

未来的农村自留地势必会经过大量资金的整合、重组,然后走出一条健康农业、农村的路来,农村的土地必然会变得更有价值,因此,我们失去的第一桶金应该会在第二个回合扳回一些。

这最后的一块自留地,也算是一点资本的积累。

当然,抽象化的时代具象化到每个人身上时必然存在某种程度的偏差和曲解,但这并不影响大势所趋。人口结构、经济结构的变化已经在很大程度、很广范围对现代社会发生作用,很多行业门可罗雀,很多行业又门庭若市,失业和就业都很平常。

不确定性在这个时代变得稀疏平常。在很多人注重学历的时候,很多人已经开始意识到向复合型人才转变。当下本民族的整体学历情况是不容乐观的,而至于复合型的人才应该还要大打一个折扣,可以说我们目前的任务是忙于培养出一批大学生,而不是培养好一批大学生。

只有在受教育程度普遍较高的基床之上才能慢慢培养出一批优秀的人才来。

可喜之处,我所接触的苗胞之中,专于控辍保学之道的人正在行动,利用假期回乡引导小孩子上学的有志青年也正在路上,利用自媒体网络劝导小一辈读书的也大有人在,总之,行动实干的人都在做事。在不确定性如此密集的今天,他们虽然做着不确定的事,但这些不确定的事也必将把苗族导向一个更加确定的将来——重视教育,重视学习,理解和跟紧这个时代。

至于人口(刨掉质量不说,没有较准确的数据),在数量上,中国已经进入负增长时代。

我们苗族的情况又是何如?整个社会的情况,农村的生育率是高于城市的,农村虽然没有城市的优势资源,但胜在养育孩子成本较低。

在乡土社会背景下,农村的社会关系对传统婚姻观念的维持也起到一些作用,相比城市而言,农村对未婚人士的包容程度很低,这也在一些程度上促进农村生育率的提高。

我们反对早婚早育,但是对于适婚年龄的人是鼓励生育的,人口质量很多时候也是在吃在人口数量的红利的,在目前大多苗族家庭的区位、教育和经济水平下,数量更大程度能会催生出质量,而不是成为负担和资产的减项。

苗族多居农村,在优厚的生育政策和国家减负的情况下,人口的数量的保持将不会有太多的顾虑,而在有国家买单式的义务教育下,奔走努力的苗族先行人的引导下,时代的引领下,人口质量也必将数倍于往昔。

文化多是经济的附庸,民族精神才是深植于民族性格的底色。苗族一代一代延续下来的精神内核便是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并塑造出适合自己生活生存的空间。

数千年以来,种种恶劣的环境和境况都没有彻底的征服苗族,面临一系列的失败和放逐,我们虽死犹荣、我们从不妥协。

不论前事如何,这股精神才让我们成为当今的一个民族,这才是我们民族的底色,而我们的民族底色正是当今奇诡莫测的时代最好的一叶方舟,是将我们托出水面的最大倚仗和希望,也正因此精神,我们也必将适应这个时代,并且成功的追上这个时代,塑造出适合我们民族的生存环境。

在大时代的巨浪之上,迎着巨浪之变,善于学习,勇于拼进,抓住契机,守住我们民族的底色,民族之将来必定可期。

END


如果你也有身边的民族作品想投稿分享

文字来源:风子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