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荐读 | 一件苗族服饰的“诞生”

 三苗网 2020-09-14

招聘  

 乡村振兴 

  图书  

 十佳苗歌 

来之不易的一套苗族服饰

文| 隆林各族自治县苗学研究会·熊胜文

广西隆林各族自治县生活着12.7万苗族,他们在与自然环境的长期生存抗争中创造了自己的优秀文化,但是,由于在漫长艰苦的战争迁徙中遗失了古苗文,许多文化都是靠苗族人一代代言传身教来传承。

随着时代的发展,有不少存在了千百年、与苗族生活息息相关的文化艺术在现代文化大背景下,或融入主流文化,或逐渐消失。一些古老文化瑰宝,也逐渐被现代先进文化取代,苗族的纺麻织布技术就是其中一例。

纺麻织布是苗族人民的一项手工技艺,是苗族人民引以为豪的文化财富。他们的服饰争奇斗艳,让人赞叹不绝。苗族“穿在身上的历史”服饰来之不易,其制作过程主要经历如下程序:



一、种麻



苗族传统种植的麻有两种:一种是火麻,苗语叫“Maaj”(谐音:芒);一种是青麻,苗语叫“Ntuag/Raj”(谐音:段/展)。青麻线质地强韧,耐拉力较强、而火麻线质地比较跪弱。两种麻种植和护理的方法不尽相同,但纺织的手工技术基本一致。


青麻种植要选择土质肥厚、向阳背风,排水方便的地块,按行株距40厘米、坑深10—15厘米挖坑,然后将移栽的青麻植入,盖上一层薄土,并将秆叶用刀砍除,再施盖一层农家肥即可。青麻一般在冬季移栽,待春季青苗长到10厘米左右,再除草、培土和整畦,以利青麻生长。青麻只要护理得当,一般可连续生长5—6年,每年可收割2—3次。

1.麻地的选择

麻地要选择土质厚、肥力强、质地松、向阳背风、排水方便、无涝渍的地块,以利于麻苗的正常生长。

2.整地

地块选好后要进行犁耙,松土深15—20厘米,不必整畦,只要敲碎泥土,地块平整即可。

3.施肥

麻床施肥很重要,肥力不够,麻苗就长得不好,麻质差,产量低,所以,要把握好施肥这一关键环节。麻地整平后,每平方米要施放10公斤左右的农家肥(不能用化肥),先均匀地洒于麻地的表层面上,后用锄头轻锄,使肥料与泥土的混合达到40%左右,便于种子吸取养分。

4.播种

苗语叫“Tseb Maaj”(谐音:者芒)。播种时间为每年农历三月中下旬(要看雨水情况定),直接均匀撒播于土表层上,不宜过密,也不能太稀。

5.护理

麻苗病虫害较少,长出后,一般不需要特别护理,重点预防禽畜进入麻地破坏即可。



二、采收管理



1.收麻

收麻,苗语叫“Hlais Maaj”(谐音:徕芒)。麻苗生长期不长,三个多月就可收割,而且必须在立秋前麻苗没有完全成熟的时候收割完毕,立秋后收的麻,麻皮不易剥离,质量差。

2.晒麻

晒麻,苗语叫”Zab Maaj“(谐音:让芒)。麻收割后要及时晒,晒麻以立晒为主,以便获得均匀的光照,保证麻皮色质一致。麻最怕雨水,所以,晒麻期间如遇天气变化,要及时将麻收好,避免被雨水淋湿。麻晒干透成金黄色时,即可收藏保存等待剥皮”



三、剥麻与绩麻



1.剥麻


剥麻,苗语叫“Laws Maaj”(谐音:搂芒)。麻晒干后要及时剥皮,争取一个月左右完成。需要强调的是剥麻的技术要求,这是整个纺麻织布过程比较关键的一步,要纺出好纱织出好布,必须认真对待剥皮这一步工作。

其技术要求是一手拿麻秆,一手从麻秆中间一片片破开,每一片麻皮的宽度要一致,一般以3—4毫米的宽度为准,麻皮太窄了卷成的线小,不牢固,麻皮太宽,卷成的线又太粗,织成的布粗糙,不美观。

剥麻时如遇大太阳天,还要拿些比较潮湿的东西盖住,保持麻秆的湿度,让麻皮的柔软度处于最好的层面,便于剥落。一根麻要分成多少片来剥,要视麻秆的大小来定,要做到心中有数,一下手就要保证准确的分片力。

一般一根麻要分成5—6片来剥,最小的麻秆也要分4片,并按照先从中间向尾部剥、后从中间向根部剥的顺序进行,不能反向剥。

要保持麻丝整齐有序,避免出现麻丝混乱现象,否则,会给往后的织麻接丝增加繁重的劳动量,甚至造成重大损失。麻皮剥完后要将麻丝成股地捆起来保存,股的大小控制在拇指和食指能挽住的范围内。

2.舂麻


舂麻,苗语叫“Tuav Ntuag”(谐音:夺段)。剥下的麻皮称为“Ntuag”。冲麻是将麻皮放在石碓里,用木槌舂击,去除麻丝表皮光滑的部分,让麻皮片呈现皱纹状态,便于搓接,为织麻工作做准备。

3.织麻


织麻,也叫捻麻、接麻,苗语叫“Saws Ntuag”(谐音:受段)。织麻是纺麻织布过程中工作量最大的一步,要把所剥的麻皮按麻头接麻头、麻尾接麻尾,一根根地捻接起来,使之形成一条连续不断的长线。

麻皮的搓接要求均匀一致,麻皮如果剥得不均匀,接麻丝时要一一补足。剥成大片的麻皮,要把多出来的部分除掉,剥成小片的则要用另外一片小的来补充,让整条麻皮保持大小相对一致。

织麻的具体操作是:首先用一张6厘米左右宽的玉米壳裹在手掌上,然后将第一片麻皮一头绑在玉来壳后部尖端处,顺时针缠绕在玉米壳外。

第一片缠绕完后,在接近麻皮尾部的中间破开一个直径5厘米左右的孔,将第二根麻皮之头置于孔内,用拇指和食指、中指指肚将两片麻皮揉搓成圆形并缠绕成索状固定在一起,再绕缠于手掌上,一片接着一片不断地往下搓接、缠绕,使麻团达到一定的幅度才停止。

一般一股麻皮接成一团。缠绕时要让手掌两边的麻皮相互交叠形成尖角,使之保持固定状态,不使麻团散乱。



四、纺线



纺线,苗语叫“Tshuab Ntuag”(谐音:穿段)。纺线就是将麻片由扁形卷成圆形的过程。这个过程分两个步骤:一是煮麻,二是纺线。

 1.煮麻

苗语叫“Hau Ntuag”(谐音:厚段)。是将麻团放在锅里用水煮,让麻团处于柔软的状态,便于卷成圆线。煮麻不宜太久,水滚10分钟左右就行,煮得太久容易将麻片煮烂,时间太短麻片就达不到标准的柔软度,所以要把握好火候,力求恰到好处。

2. 纺线


把纺线机安装好平放地上,旁边放置一张高约70厘米的座凳,以伸脚够着纺线机踏板为准。

纺线机架较大,高约120厘米,宽约80厘米;机架顶上安装一块厚约15厘米、长80厘米、宽20厘米的弧形板,板面上开有一宽约15厘米、深10厘米的槽,槽两边的墙上顺着弓形样的墙顶各对开5个孔,用于插放纺线棍;

机架下安置一个约80厘米宽的十字轮,轮中的十字架中间开有一个圆孔,用于插放支撑轴,轮后用一块宽20厘米、厚10厘米的木板作顶部和脚部主支撑,板中间安装一根向前伸出的长约30厘来的支撑轴,用于支撑十字轮,轮内的十字架距圆圈内15厘米处开一圆孔,用于插入脚踏板;

支撑板底部用两块厚木板,其中一块长约60厘米,另一块长100厘米,呈“丁”字形与地面平行安装,长的一块伸向操作者一方,并在近顶端处安装一根向上伸出的木桩,桩顶剥成圆状,插入脚踏板孔里,作脚踏板活动支撑轴;轮外及机架项用一宽10厘米的长皮带环状裹住,作为纺线的传动带。

纺线时先将纺线棍一头插放一节10厘米长的小竹简,作为纺线棍在槽里的固定物和与皮带的接触点,一头插于纺线机架顶上的传动皮带下的孔内,一头露在操作者前面,露出部分约30厘米长,并绑上麻皮。

操作者双脚(间距40厘米左右)一前一后踏着纺线机踏板进行逆时针方向转动,让皮带带着纺线棍转动,同时一手拿着一节托住麻皮的小圆木,让麻皮从指缝间经小圆木上通过,操作者一手拿着一根长约100厘米的小圆棍,压在纺线棍前的麻皮线上,待纺线机将这一节麻皮线转圆时,将麻皮线压往纺线棍下,让纺线棍在转动时将麻皮卷成线筒,一团麻卷成一简之后取下,另换一根再卷,如此反复进行,直至卷完所有的麻团为止。

 3.盘线

盘线,苗语叫“Qaiv Ntxaiv”(谐音:嘎载)。盘线是把卷成线筒的麻线盘绕在用竹子做成的大十字盘上,让一个个的线筒连接起来,成为大圈大股的线,并且使麻线分散自然晾干。

盘线架,苗语叫“Khaub Lig”(谐音:扣哩)。该架用竹子做成,长度约5米,两头接近尾端部各通一个洞,用小木棍插成70°左右的夹角,中间用一节约70厘米高的木桩,修成上方下圆形状,在方一节开上、下两个重叠成“十”字形的圆孔,用于插放竹竿,固定用的下部用厚板块做成“上”字形,并在“上”字两块横板上开两个对称的圆孔,供其插放。

麻皮纺成线筒后不能长时间收留,因为麻皮在搓成线时沾上大量的水,放置时间长了很容易霉烂,故要一面卷线一面盘线,要在一两天内把麻线筒盘在盘线架上及时晾晒,防止麻线因长时间处于高湿度状态下出现霉烂,造成损失。

盘线时必须注意一个关键的技术问题,即每盘10圈要留一个线头,作为一支线来处理,以便掌握线的条数,好安排织布线的使用。

留线头处要有一个特定的记号,但这个记号不能挽成疙瘩,所以,在盘线过程中,留线头处要在盘一圈直线后盘一个拐弯线,并在处理完本圈(一般以10节为一圈)后以线扎紧此处,作为日后解线时的线头查找点。盘够一圈后要及时取下,挂晒至干爽。



  五、漂白



1.漂白


漂白,苗语叫“Ntxhua Xeb”(谐音:搓色)。是指通过一定的加工程序把黄色的麻线洗漂成白色麻线的过程。这个过程分两个步骤:一是煮麻线,苗语叫“Hau Xeb”(谐音:厚色),二是漂洗麻线,苗语叫“Ntxhua Xeb”(谐音:搓色)。

麻线漂白用的原料为火灰(不能用石灰,因石灰碱性强,容易使麻线断开)。

方法是:将已晒干的线圈放在大锅里,放入水(能盖住麻线即可)后再放进一定量的火灰(要用木柴灰,不能用草灰),之后用大火煮沸(一般在晚上煮),让火灰尽量浸透麻线,煮沸1小时后停火,停火后麻线和火灰水留放锅里浸泡10—12小时,第二天早上取出,用清水冲洗干净、晒干,过一两天后继续按此法进行,如此反复多次,直至麻线完全被漂白洗净为止。

2.碾线


碾线,苗语叫“Laub Xov”(谐音:搂扫)。漂白后的麻线已经成了织布用的纱线,这时叫作“Xov”(谐音:扫),不再叫“Xeb”(谐音:色)。

碾线,就是把漂白的麻线用滚子碾压,让线扁平、柔软,方便下一步退线、布线上机等。

方法是:将股线置于一个木滚子上,用一块长约80厘米、宽约30厘米的平滑石板或是木板压住,然后人双脚打开站于石板上面来回滚动,直至线被压扁平、柔软,使线段中起毛的丝丝被压得和主线粘连在一起,直到线条光滑为止。



六、装机织布



 1.退线


退线,苗语叫“Tooj Xov”(谐音:侗扫)。是把碾压的纱线圈放在盘线架上,把纱线一根根退下来的操作过程,其目的是把线理顺,让其处于连接、松散、不乱的状态。具体操作方法是:将已漂白、碾压了的线圈按盘线时的模样摊放于盘线架上,从头到尾把线退放在箩筐里(箩筐周围有很好的挡风和透风性能极佳的竹线墙,把线退放在里面不易被风吹乱)。

在退线过程中,如发现有断线现象的要一一接好,接线的方法和接麻丝的方法是一样的,只能以揉搓相接的方式进行,不能接成疙瘩样。

2.布线

布线,苗语叫“Rau Ntos”(谐音:揍导)。布线是在已退完纱线的基础上按照从上到下的顺序将线盘缠于木柱上,使线绷紧笔直作为经线,为移入织布梳的前期准备工作。布线要在晴天无风干爽的情况下进行。

先找一块至少长10米、宽2米的平地,并清理平整,两头各插上3—5根木桩,如无这么长的地块则要多插几根木桩,保证有足够的操作场地。拉线时操作者(最少两个人)先把线从箩筐里按相等的份数一一拿出来,并分成3—5堆摆放,经整平并插上木桩的平地一头,用干散的沙土轻轻压在线上,防止线被风吹散。

然后把线拉直盘放在两头的木桩上,一根线盘放完所有的木桩一圈算一节,按线的多少一般要盘200—250圈,待把全部需要拉盘的线(还留有部分作纬线用)拉完后,才进行卷线。

3.卷线


卷线,苗语叫“Dov Xov”(谐音:捞扫)。卷线就是把拉好的经线平摊成排,卷到羊角架上的一个过程。盘完线后把第一根木桩的线剪断绑好线头,然后用一节小圆木棍压紧线头后开始缠绕,并逐渐将经线平摊成一排裹在羊角架上(一节长1米、两头安有交叉成“十”字模样小木板片的圆木)。

待把经线完全平摊成密度适中的排线后才停止继续摊平的工作,并保持这个幅度继续裹线,每裹一层用稻草(绑成小把式)或小木棍堑隔几条,保持线条的散性和干爽,直裹到最后一根木桩才将线头剪断进人后面步骤的处理。

4.植梳


植梳,苗语叫“Rau Ntxaib”(谐音:揍责)。要植入的梳有线梳和竹梳。把线植入梳里是织布过程一步非常关键的技术处理。当把线卷到最后线头时,根据线的多少和梳孔的多少来安排线的植入。

常规的处理是根据线的多少来安排使用梳孔,梳一般长60厘米、宽20厘米,先按顺序将线一条条插入前面两个(一前一后)特制的线梳(此梳为软制式,两边用厚竹片作为梳身,用于固定线头,中间用粗线成链接式相接,主要用于控制经线的上下移动,使经线交叉开口),后再插入压线梳里(用薄竹片做成的宽15厘米、长60厘米的专门用于压紧纬线条,使之形成布的梳子)。

插人线梳时要特别注意,不能将两根线从同一个孔里通过,而是要将一根插进线梳中间的链孔里,另一根从链孔边的空格处通过,然后再将从链孔边经过的线插入后一个线梳的链孔里,从前线梳链孔里经过的线则改从后一个线梳的链孔边经过,使织布时在操作者的操作下经线条呈两层上下活动,以便于装有纬线的木梭穿行其间。

5.上机

上机,苗语叫“Rau Nceg”(谐音:揍节)。是把已完全准备好的线筒搬上织布架进行织布的过程。

按照织布架的设计和上架先后顺序要求,先把线筒放置于织布架的后架上(后架距前架间隔两米左右),然后将已装好线的梳子慢慢拉出,先往下后往上再往前拉放于织布架中间的横档中间,让其具有一定的拉力,最后将线头固定在卷布筒上。

上下活动的线流在织布架中间各用两条绳索捆住上部两头,分别吊绑于织布架上方中间轴档上原已固定好的一节活动小木块两头,用四条绳索绑住两个线梳下部两头后系于地面上的脚踏板上,并让绑线的脚踏板一头吊起来,离地约5厘米,脚踏板着地的那一头用两条线固定在织布架前后下方的横档上,便于织布者操作。

压线梳固定在架前的压布板中间,后架上的线筒此时再用一节竹简一头插于羊角架“十”字里的其中一头,一头靠放于织布架中间的横档上,用于固定线筒,并将织布架上的线全部拉紧,为进入织布阶段做好准备。

6.织布


    1.安装梭子


苗语叫“Rau Nqog”(谐音:揍岛)。先将留作纬线用的线拿出来,用小卷线机将线卷放于一个约17厘米长的小竹筒上,然后把小竹简放置于木梭中间的四方形空槽里,竹筒中间用一节小圆木穿过固定,防止线筒脱出,再将线头从木梭中间原已留好的小孔里引出,就可以拿到织布机上进行织布了。


    2.织布

苗语叫“Ua Ntos”(谐音:阿刀)。操作方法是:先将脚踏在架下的脚踏板上,并压紧其中的一块,让织布架上的线呈上下两层分开,把第一节从木梭上拉出的线平放于公开的线口内,换脚踩下另一块脚踏板,原踩下的脚踏板放开,让后踩的脚踏板往下压,先踩的脚踏板往上挑起,使原在下面的排线往上穿过上面的排线,形成二次交叉开口,再把木梭从开口处穿往另一头,然后换踩脚踏板,并将压线梳往纬线处压,如此重复进行,布就慢慢地织出来了。



七、蜡染工艺



蜡染是苗族创造的一项著名工艺,历史悠久,闻名中外,显示了苗族妇女的聪明才智和她们爱美的天性。在广西隆林6个支系苗族中,除了白苗支系不画腊不染布之外,5个支系在长期的实践和积累,使蜡染形成一套完整的技术工艺,代代相传。

1.蜡染原料与工具

制作蜡染需要准备的原料、材料及工具有白布、蜡、蜡刀、垫板、蜡锅、火炭、火钳、染液、蓝靛、染缸、搅拌棒等。


白布  苗语叫“Ntaub Dawb”(谐音:豆搂)。用来做蜡染的布料以前是用自己种植的麻,自己纺织的白麻布,现在有的是用从市场购买的白棉布。


 苗语叫“Caib”(谐音:杰)。一般选用三种蜡:一是蜂蜡,又叫蜜蜡,呈黄色,其性黏韧,能画出细长均匀的线条,在画直线条的时候使用。二是石蜡,星白色,为石化产品,性松脆,容易出现碎裂冰纹,通常在画几何图形时使用。三是黑蜡,是染布以后脱下的蜡经过提炼而成的,大多在画花的时候使用。如果没有黑蜡,也可以将石蜡和蜂蜡混合代替。如单用蜂蜡或者是石蜡来画,染出来的花不够白也不够亮,效果不佳。


蜡刀  苗语叫“Daiv Caib”(谐音:涞杰)。指用铜片制成的专用于画蜡的工具。有两种做法,一种是两片铜片重叠,一种是四片铜片重叠,呈斧形或梯形,宽约1厘米,上安小竹柄。铜片数少而细薄者用以描绘细线,铜片数多而厚者可描绘粗纹。其原理类似钢笔,蜡液能沿夹缝平缓流出,因蜡刀在蘸蜡时铜片受热而能保温较久,储在铜片夹缝中的蜡液不易凝固,能画出细长的线条。


垫板  苗语叫“Txais Caib”(谐音:在杰)。是绘画蜡花时垫白布的木板。要求板面平滑,-般长约1米、宽约0.5米。


蜡锅  苗语叫“Yaig Caib”(谐音:亚杰)。用于加热熔化蜡料的器皿,一般以铜或铁等材料制成。
    

火炭  苗语叫“Thee Cig Tawg”(谐音:疼即斗)。即已经烧红了的木炭,一般是用做饭后存留的余炭。此炭附有相当的火灰,温度不算高,符合熔蜡的要求。蜡温度要保持80℃左右。

火钳  苗语叫“Tai Tawg”(谐音:堆斗)。把火炭从火灶里夹到蜡锅中的工具。

染液  苗语叫“Xaiv Nkaaj”(谐音:腮甘)。即用于稀释蓝靛的一种液体,由几种草药配制而成。


蓝靛  苗语叫“Pa Nkaaj”(谐音:扒昔)。即一种从蓝色植物中提炼的能溶于水的软性固态物体,其作用是将布料染色,使布料变成蓝色、黑色,或者藏蓝色。

染缸  苗语叫“Hub Nkaaj”(谐音:伙甘)。盛染液,泡染蜡幔的大浸池。

搅拌棒  苗语称“Cwj Dob Nkaaj”(诸音:局捞甘)。用于搅拌混合物体的木制器具。

2.蜡染材料的制作工序

蜡染材料的制作有画蜡和染色两道工序:


(1)画蜡

画蜡,苗语称“Fiaub Cab”(谐音:符价)。即以蜡刀作为笔,将蜡液点画于白色布料上,绘作各种图案、花纹。古书称为“点蜡幔”。


画蜡前,先将少量蜡块装于蜡锅中,再放置在火盆上以少量的火炭加热熔解,再将白布平铺于垫板上(不打底图,不用圆规、直尺,先打好腹稿,用指甲在布上面一条直线),然后用蜡刀蘸蜡夜沿眷线痕画线,并以这条直线为准再平行画出其他直线,要画多少条则根据服饰的实际需要确定,所画的线和图形,折叠起来能吻合不差。大致轮廓描绘完后,其余的则根据个人的喜好任意发挥。花鸟虫鱼,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几何图形,繁缛细密。所绘题材多取自大自然,充满生活气息。

点蜡幔是蜡染工艺最重要的技术,最能体现蜡染技术功底和艺术水平。它不仅决定图样的美观与否,还决定染色成功与否。因此绘制蜡染,首先要掌握蜡刀的运用、蜡液的温度、角度的变化等技术,才能绘出光滑圆润、均匀饱满的直线或者曲线条,点出各种图案、花样。

蜡液的温度要控制在80℃左右,温度太低,蜡浮于布面而不能渗入纤维内部,染后线条不清晰;蜡液温度太高,蜡着点就立即往四周渗透,成不了线或者点,影响绘制的流畅性与均匀度。其次是点蜡的速度,虽然用铜片做成的蜡刀能较好地保持蜡液的温度,但要经过实践体验,掌握其速度,稍有犹豫停顿,会让蜡液流成一大点,影响布局,失去整体的美观。


(2)染布


染布,苗语称“Raus Nkaaj”(谐音:州甘)。是把已经画好蜡花的白布浸入由蓝靛、碱、酒等原料配制成的染料中,使白布自然着色的一步过程。


染布的主要染料是蓝靛。蓝靛是由马蓝草、生石灰做成的。马蓝草又称为南板南、马兰蕨,属蕨床科马蓝属多年生草本植物。生产蓝靛采用的方法是,把马蓝草及其配方放入染缸,加适量的水,浸泡发酵数日,至叶自枝条脱落后捞出枝条残渣,加入适量石灰充分搅拌,至浸液由乌绿色转变为深紫红色时,捞出液面上产生的蓝色泡沫。沉淀后去掉废水即得蓝靛成品。

在染色之前必须先检查染液的质量,染液质量按传统有“死液”“活液”之分。“死”的染液呈蓝色,搅拌时没有泡沫,有臭味。“活”的染液呈淡黄色,散发出新鲜马蓝草特有的一种香味,搅拌时液面有厚厚而黏稠的蓝色泡沫,死液染不了布,只能用活液才能获得良好的染布效果。


如果发现染液还“活”着,就加上半斤的蓝靛,再进行搅拌,使其充分溶解并与其他原料一起发生作用,待液渣完全沉淀后取出上面的染液,即可用于染布。

染布时,先烧一盆热水,把已经画好蜡的布放到热水中浸泡,并不时地翻动,让其完全浸湿、软化,再放入染液中浸泡,并不时拿搅拌棒去翻动,浸泡十多分钟后取出,置于屋外让其曝晒,待水滴完后又重新放回染缸里去泡,如此反复几次,直到符合要求后取出。


(3)脱蜡

脱蜡,苗语称"Hle Ciab”(谐音:啦假)。把水烧开,然后把晾干的已染上色了的蜡花布放到水中去浸泡,并不停地用手去翻动,使布上的蜡慢慢溶化脱落下来,与布分离。蜡脱掉后,把布捞出来,放到冷水中清洗,原来蜡所覆盖的地方显出了白色的花纹,然后拿去晾晒,即得到美丽的蜡花布。

整个工艺流程,除了在蓝靛制作方面有男人参与之外,其余工艺均由女人来操作完成,而绘画蜡布大多由年轻的姑娘来完成,染色大多由中老年妇女来操作。与改革开放前的蜡染工艺相比,如今使用的布料已有变化,由自织的麻布变成购买的棉布。随着时代的变迁,绘制的蜡染图案也跟着复杂多变起来。



八、挑花刺绣




挑花刺绣与纺织、蜡染构成苗族妇女的三大手工劳动,是苗族手工技艺的杰出代表,集中体现了苗族妇女的勤劳、智慧、善良与美丽。挑花刺绣苗语称“UaPaaj Ua Txiav”(谐音:阿伴阿摘)。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和技巧,是苗族文化的表现形式之一。

1.刺绣

苗族刺绣针法很多,有平绣、辫绣、凸绣、包绣、缠绣、绉绣、贴花、堆花等。

平绣是直接以布料上的化纹为底纹,用五彩丝线进行覆盖性刺绣;辩绣是先将一定条数的染色丝编成“辫子”,然后将它盘旋成各种花样缀于布面,再以丝线缝制固定而成;

凸绣是在底布上多铺几层纸花,使所绣花卉凸出,呈现立体效果;包绣是用多根花线扭成一股较粗的花边,然后用丝线插针将粗线按需要的形态覆盖缝裹起来形成立体感很强的绣品,多用于绣树干和植物根茎等;

缠绣是插针后,以丝线在针头处挽数结,然后抽针,如此反复,使之形成一定花样的一种绣花技术;

绉绣是在刺绣过程中,有意将少许花边和线头留下不绣,或者将花边、线头打褶成波浪形进行刺绣,此绣法-般用于刺绣花蕊和小草、虫、鸟、鱼等动物的尾须、羽毛等,具有逼真感;

贴花是用彩色丝片剪成许多等腰三角形,如葵花籽大小的小辫贴在底布上,再在其周围密绣一圈,形成几何图形式样的刺绣方法;堆花是先用缎子剪做花瓣,以边沿往里折的方式贴在较小的布壳上,再层层堆叠,让花瓣浮出似木雕样式的花样,具有明显的层次感。

苗族刺绣一般用黑布作底,绣出来的图案醒目。图案形式、花色不限,可单独进行,也可多样并存,根据需求制作。

 2.挑花

挑花是用手工在布上进行挑刺,有两种基本针脚,也是最小单位。一种是以布的经、纬纱交叉呈“+”字处为“坐标”,对角插针成“×"形,通称为“十字花”;另一种是“一”字形,称为“平挑花”。

挑花技术分明挑、暗挑两种。明挑是正面挑正面看,暗挑是反面挑正面看,花纹以多种色的丝线交叉使用构成,图形多样,有三角形、方格、圆形、曲形、半圆形、钩形等,在图形的空隙处还另挑上小花填满,多与刺绣合用,挑绣结合,美感十足。

隆林苗族的挑花,六个支系中除了偏苗、红头苗、花苗、青苗制作裙子的大花边(有的叫“彩带”,苗语称“Tab Tiab”)需要用几种统-的几何图样式外,白苗和素苗两个支系的挑花工艺品则不需要固定的图案,图形主要是由有一定规则的若干部分形体组成,图案的基本图形多为方形、菱形、螺形、“十”字形、“之”字形等。

苗族妇女刺绣不打底稿,也不必先描画草图,全凭自己想象制成,一般按底布上的经纬线数着手挑绣,布局新颖,谋篇丰富,精挑细作,将一个个单独的图形巧妙组合起来,形成一幅幅精美的绣品。

挑花刺绣看似简单,操作起来却不容易,要让所绣的花“活”起来,达到和谐完美的境界,就必须掌握过硬的技术本领。

所以,要学习挑花刺绣的基本知识,懂得针法,先用线勾出轮廓,再按图案要求隔一根或者几根纱线插针,一针一线地勾勒出想要的图案,其间插针不能错乱,否则就挑不出好的花样来。

苗族挑花多以大红的丝线为主调,再以黄、绿、蓝、紫、粉红丝线作衬托,与底部的色彩形成强烈的对比。

由于工艺复杂,花费的时间多,挑制一幅称心如意的图案,往往需要一年甚至几年的时间苗族的一件服饰真是来之不易。如此漫长的时间,足见制作者艰辛的劳作和对美的追求。

END


如果你也有身边的民族作品想投稿分享

图文来源:熊胜文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