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北京世园会闭幕式触发的惊艳画面回放……

 昵称69584090 2020-09-15

昨晚,2019年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闭幕式隆重举行,给世园会画上圆满句号。

此情此景,我的脑海里开始回放当时游览北京世园会的一幕一幕精彩画面—— 

北京世园会的办会主题是“绿色生活,美丽家园”,园区充分利用延庆区山水林田的自然格局,统筹空间布局、展馆需求、交通组织、市政设施、公共景观等因素,确立了“一心、两轴、三带、多片区”的园区整体结构布局。

中国馆建筑面积2.3万平方米,是世园会里最大的建筑场馆。为体现中国馆“在自然怀抱中,筑一座山,营一片田,育一方锦绣”的初心,设计团队选择用现代钢结构与玻璃幕墙相结合,制作出巨大金顶与飞檐翘角的轮廓。

中国馆古典精致的如意铜纹饰“栖”于飞檐翘起,借鉴斗拱、榫卯之法打造的金顶之上,再现了中华传统建筑的灵动神韵。

中国馆造型的灵感来自于中国传统的吉祥物—如意,寓意万事顺利,吉祥如意,其圆满温润的轮廓,表达了祈盼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含义,并将这份“中国祝福”传递给全世界热爱生活、热爱园艺的人们。

中国馆主要展厅被覆盖于“梯田”之下,“梯田”上的金色华盖笼罩着锦绣繁花,如一座巨大的温室棚簇拥怀抱。这个优雅的设计源于中华园艺脱胎农耕文明的历史,梯田之上大量种植白、黄、红、黑、紫等稃壳各色的谷物,运用雾喷、照明等技术,营造返璞归真的田园景色。

设计中贯穿了中国文化和生态自然的理念,整个中国馆既处于大的山水之中,自己又是一个小的山水环境,原形来自于农耕文明中用最简单的方法构建生活空间。

人们看到中国馆的第一眼有些像紫禁城的宫殿,但仔细一看却是起伏的屋脊,跟故宫不一样,它不是太官气,它是一个比较圆润的建筑。从某些细节上看,它又很像飞鸟,像飞鸟一样飘逸。

中国馆的设计创希望能传承先人田园文化、农耕文化的价值观,呈现一种更自然的状态,而不仅仅是一个大建筑。
中国馆效仿先人“巢居”“穴居”的古老智慧,打造一座会“呼吸”、有“生命”的绿色建筑。

中国馆为之所以被称为是“会呼吸”的建筑,是因为中国馆并不是一个封闭的建筑 这其中体现了中国传统的智慧,在能通风的时候通风,减少用能的时间和范围,而自然通风采光的方法事实上可以替代很多高科技,这比以往普遍采用的封闭式建筑单纯靠降低能耗、控制温湿度但人可能并不舒服的设计方法更具优势、更人性化。

在雨水收集方面中国馆也有创新,建筑中间有四水归堂的庭院,平时这里下雨时雨水全部流入这个庭院,正应和了中国古语“肥水不流外人田”。
屋顶设置雨水收集系统,场地采用透水铺装,地下设雨水调蓄池,经回收处理后的雨水将用于梯田灌溉,形成生态微循环。

中国馆的钢结构屋盖安装有1056块透光的太阳能光伏板,使光能吸收效率更高,阳光照射下呈现金黄色,跟整个建筑的玻璃屋顶完全融合在一起。

中国馆展览面积15000㎡,分为四大展区,包括中国生态文化展区、中国省区市园艺产业成就展区、中国园艺类高校及科研单位科研成果展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插花艺术展区。

中国省区市园艺产业成就展区占地面积近8600平方米,是中国馆内最大的一个展区,展陈面积占整个中国馆近六成。

该展区前厅以大幅画卷为基底,综合运用实物展陈与场景再现相结合、传统展陈和数字技术相结合的形式,通过感官体验、立体装饰、多媒体影像等表现手法,

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成就、地域特色和世界影响,展示中国人民全力以赴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智慧,充分表达未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

顺着主游览线路穿梭,就如同穿行全国31个省区,

但见各省区市都使出浑身解数,将各自独特的花卉园艺特色与地方文化元素融会贯通,

动静结合地呈现了当地园艺产业发展水平、园艺科技创新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的内容。

当然要提一下咱们海南展区。

瞧,将三亚的天涯海角风景搬来了,

将热带雨林景观搬来了。

令北方观众感到惊奇的是,展区中这些椰子树与棕榈树竟然都是有生命的真树,瞧,树上还吊着营养液瓶呢。

园艺植物构建的幽兰纷呈、雨林奇观的热带风情,给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观众,留下了难忘的“椰风海韵、心灵家园”海南印象。


国际馆以“融和绽放”为展陈理念,采用“实物+多媒体+互动+氛围”多维方式,

讲述“一带一路”沿线等全球园艺文化故事,荟萃世界各地独特的园艺成果与贡献。

总建筑面积22000平方米的国际馆以花伞为基本元素,94把由钢柱和悬挑钢梁构成的花伞在顶部花瓣处相互连接,既对建筑起到支撑作用,又构成了如同“花海”般的屋顶。

花伞设计不只美观,还有强大的功能和独特的匠心。主色调为象牙白的花伞花海,按功能分为展厅屋面花伞和公共空间花伞两类。
展厅屋面花伞位于展厅建筑主体范围内,起到围护主体结构的作用,也是展厅内部最高的“天花板”;

与别的建筑不同,国际馆在设计时留了很多半室外的空间,公共空间花伞遍及建筑主体周围区域,花伞的空隙可以自由通风,在增添展厅建筑周边空间布局趣味的同时,尤其在夏天,伞下的自然通风和温度控制会为游客提供一个舒适的等候、乘凉的地方。正是有了这样的设计,在国际馆内感受不到室外的炎热,体感温度非常舒适。

花伞除了遮阳,还被赋予更多绿色、科技的功能。针对延庆地区冬季寒冷多降雪、易结冰的气候特点,每把花伞的顶部都设有融雪电缆,花伞柱内则设有雨水管线,与地下集水池和地面上500立方米的雨水收集井连通。这样,无论是融雪还是降水,都能顺着花伞内的雨水管收集贮存。当雨水过多时,将会流入排水沟,用于景观用水、绿化用水、路面冲洗等。

同时,花伞顶部还铺设了光伏膜,新型光伏发电材料可以在白天通过太阳能蓄电,为建筑的夜间运行提供辅助供电。
当夜幕降临,花伞叶片上的投射灯将会为场馆营造出多姿多彩的夜景。

国际馆地上二层、地下一层,建筑面积2.2万平方米,展厅面积为12770 ㎡,由下沉广场、登陆厅、国家与国际组织展区、室内花卉专项国际竞赛展示区组成,世界各地园艺在此荟萃,全球群芳在此竞艺。

下沉广场展览面积860㎡,作为参观者进入国际馆的入口,位于地下一层,结合下沉广场的功能和结构特点,通过世园台阶、主题生态绿墙、主造型,可移动花园等共同演绎万紫千红百花园,以园艺为媒,盛邀四方宾客。

序厅展览面积1260㎡,位于地下一层,作为观众由登录空间上升至展场的中转空间,在保障开敞和良好通过性的基础上,首次创新地采用“实景+多媒体投影+制动装置”的综合展示手法,为展陈空间赋予立体、多维的体验感受。以园艺传情,共建开放包容、共同繁荣、合作共赢的美好未来。

国家(地区)与国际组织展区展览面积7100㎡,结合国际馆展览展示空间及相关展会经验,规划布局国家(地区)、国际组织展区。

其中,以洲际为组团,按照亚洲、欧洲、美洲、大洋洲来划分国家(地区)展位。

国际馆外每天有两场花车巡游,让围观者激动不已。

北京世园会呈现出三大主要特点:
其一、规模最宏大。  
园区共960公顷。划分为围栏区和非围栏区。围栏区总面积约503公顷。世园会期间对围栏区实行封闭管理。非围栏区:总面积约457公顷。  
 

由于参观人流量大,仅停车场就11个,可以提供临时停车位2.2万多个。
   北京世园会园艺种类庞大,有1200多种新优植物展出,且有600多种珍稀植物,室内室外展共计100个,展馆根据植物类型和地区均有分类。

   北京世园会招募了2万名志愿者参与园区运行和游客服务,每个志愿者将连续服务不少于7天。
世园会周边10公里范围内提供约350家餐饮企业2.2万个餐位,园区内配套17家餐饮企业正餐为辅、快餐为主、中餐为主、西餐为辅。

其二、科技最先进
例如,百度无人车、人脸识别等人工智能技术亮相北京世园会。百度向北京世园会提供三辆无人车,其中包括两辆8座小巴无人车和一辆4座无人车。无人车将在园区内为游客观光提供服务,实现科技与园艺、文化的深度融合。
一系列人工智能技术为园区提供支持,例如通过AR/VR技术复原地球的濒危物种发展及灭亡过程,让公众切身体会了解物种灭亡的过程,向公众传递环保意识。   

北京世园会还成为全球首次5G支持的智慧世园。园区内所有通信基站的位置及数量进行了综合规划,明确了宏站、微站相结合,传统、新型室内分布相结合,电力、传输相结合的总体建设模式,为后期5G的应用落地打牢了基础。采用“立体式”网络综合解决方案,满足了各家运营商的多种网络覆盖需求。
通过“智慧世园”移动端APP“EXPO 2019”的应用程序,游客可查找交通路线、周边餐饮、住宿、景点等信息,也可在其“植物课堂”栏目中学习植物、花卉、园艺知识。

以物联网和5G为“神经”,以大数据与人工智能为“大脑”,北京世园会将从园林艺术的展示舞台变成人、科技、自然与文化相结合的视觉盛宴。智慧城市建设展示、机器人服务员、全程智慧导游等将让游客亲身体验到科技进步的巨大魅力。

其三、最国际化的世园会
110个国家和国际组织、120多个非官方参展方相聚于长城脚下,妫水河畔,与中国一道共赴这场“绿色之约”。


室外展园包括34个独立展园和7个联合展园。

北京世园会,让汇集世界各国的精品园艺融入天然的山水大花园中,全面展示园艺、城市、自然与人类和谐相融。

为期162天的北京世园会虽然闭馆了,但留给人们的美好印象却是永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