溯源 三家店,这个据传从辽代起从三个店铺开始聚集形成的村落,正处于永定河道总出山口东侧的第一片河滩之上。作为京西山区的余脉和北京小平原的引领,三家店村既是京西通往京城的咽喉要地,又是通往妙峰山的南香道的起点,因而自古即是京西古道上最重要的交通枢纽之一。
至今,在村域范围内,仍然密集分布着古街巷、古渡口和近代以来陆续建成的铁路桥、公路桥等多处交通遗迹或设施。 同是在辽代,与三家店村隔河相望的龙泉务村开始建成华北地区最重要的官窑瓷器产地之一。后来对龙泉务瓷窑遗址考古发掘的结果表明,其中已经发现了用煤的痕迹。也就是说,至少从那时起,京西深山中丰富的煤炭资源,便与京城结下了不解之缘。
三家店于此时聚集成村,显然并非偶然———贩煤客商从深山矿区迤逦而下,在即将踏入平原地带之机,一条大河陡然横亘眼前,成为一道天然屏障,河对岸的三家店村因地利之便,自然便接过了这条商道递过来的接力棒,进而挽结起京西山区和京城两端。因此,许多专家通常也把三家店视为西山古道的起点和出入口。
被“驱逐”的古道 现年74岁的三家店村民殷兆庆推断,行经三家店地区的古道应该由两条组成 一条是村内的主街,也是遍布商业店铺的地方,过去主要是通往妙峰山的香道的一部分。沿主街自东南向西北出村,然后折而向北,顺着山脚下的河滩在永定河东岸一直通往军庄。这条路在三家店村域范围内大致相当于现在的京拉路一线。 另一条则是通往西山的古道。这条古道在村东口与村内主街叉开,沿村子南侧外延西行至永定河岸边。“京门公路桥建成之后很长时间内,这一段还是比较狭窄的土路,基本上只能供两辆大车错身通行,解放以后才逐渐拓宽,大部分掩盖在了现在的石门路之下。”
■ 古迹 木桥的民间影响力 明清时期,横架于三家店村旁永定河上的木板桥,是那个历史年代的必然产物。据目前能看到的资料,除去明代曾由官方派桥夫对木板桥进行管理之外,其他时间大部分还是通过民间组织的桥道老会来进行管理和修缮的(可能也有官方的支持)。尽管如此,这个民间组织在周边一带仍然具有很大的权威,比如每年修桥的费用都由他们出面组织捐资或者出力。有意思的是,三家店木板桥的桥板上都刻有三家店的字号,万一突然暴发洪水,被冲到下游,有人捞上来,一看有“三家店桥道老会”的字样,就不能挪作他用了,或者有顺便的车给送回三家店,或者保存好等待桥道老会的人来取。 ——●何建忠,门头沟区政协学习与文史委员会主任
“明”修水道造福后人 元朝末年,继郭守敬开凿通惠河之后,也曾经从三家店引水,试图开凿从永定河至通州的航道,发展漕运,但这项工程终因地势落差过大等种种原因而告失败。不过,这项工程却为以后三家店地区的农业灌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明代正德年间,在元代漕渠的基础上,在三家店西侧的永定河河道上兴建了一条重要的水利灌溉渠道,即著名的兴隆坝。这道灌渠经过多年修建完善,到乾隆年间形成规模。水渠从永定河东岸穿过三家店村,向东南一分为三,然后再分出若干毛渠,呈扇面状辐射,可以自流灌溉永定河东岸六个村庄的上万亩耕地,到上世纪90年代才停止使用,但三家店村西的闸门遗址至今仍然保存完好。 ——●贾文忠,中国农业博物馆研究员
三家店曾摆渡八路军 京门公路桥修通以后,三家店村的渡船和板桥已经不承担主要的交通任务。不过,在那以后渡船仍然持续了很长时间,主要是为了方便村里去河道中间的小岛上种地的人。渡船在抗日战争时期也是京西山区的八路军来三家店采购物资最主要的交通方式之一。那时,门头沟深山中不少地方属于解放区,三家店这儿却是日本占领区。日本人为了控制人员进出,在京门公路桥和京门铁路桥两侧都建起了炮楼,设置了栅栏门。栅栏门只在白天开放,而且有严格的盘查,一到晚上栅栏门一关,就彻底不让通过了。深山里面物资匮乏,解放区的部队和老百姓,就常常通过河道悄悄进入三家店采买生活必需品,比如食盐等等。 ——●殷兆庆,男,74岁,门头沟区三家店村村民
门头沟三家店,历史源远,古迹胜多,可不是一个一般的地方~~~ 文/耿继秋 图/新浪博客“门头沟老照片”、尹亚飞、网图 整理编辑:杂谈一哥 |
|
来自: 新用户9247gDvr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