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收藏鉴赏]徐铁志:玉雕题材中的文人精神源流

 黄石新东西 2020-09-15

 最早将玉入诗的是是《国风.召南》,直呼女子“如玉”,男女约会彼此交换的信物是“琼玖”、“琼琚”、“琼瑶”,“玉”在先民的心中早已是美好的物化。但这些民歌作者无真名实姓可考,只有楚国的屈原才是中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诗人。

       屈原,中国文人精神源流的开创者,他那砥砺不懈、特立独行的人格精神为中国文化增添了一股深沉而刚烈之气,培养了一代代文人主动承担历史责任的大勇雄风顽强地标举着人类的高贵,为不理想的世界树立起理想的标尺。

       他的一生与玉亲密无间,“登昆仑兮食玉英”,作品中上百次出现玉瑶、玉席、玉琼、玉瑱……玉、香草、美人成为他人格的象征。“饮木兰之露,餐秋菊之英”,兰,空谷幽兰,孤芳自赏;荷,泥而不滓,亭亭净植;菊,凌霜自开,不趋炎势;梅,剪雪裁冰,一身傲骨。四种花,清华其外,淡泊其中,有不作媚态的君子风尚,与美玉的“仁义智勇洁”的君子道德,与屈原志洁行廉的君子典范合成了中国文人的精神源流。

       继花中“四君子”之后,又出现了岁寒三友——松、竹、梅。“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未出土前便有节,待到凌云总虚心”,“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松,四季常青;竹,宁折不屈;梅,傲雪挺立。“三友”筛风弄月沐雨迎雪,有顽强的生命力和忠贞清洁的人格。说起来,岁寒三友与宋代大文豪苏东坡还有一段不解之缘呢!

       宋神宗元丰二年,苏轼贬至黄州,起先“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远离亲友,十分苦闷。后来东坡开垦荒地种植稻麦桑枣,在田边筑起小屋,取名“雪堂”,院内种上松柏梅竹,一派素净典雅,于是心情大好。一次,黄州知府徐君猷特意来雪堂看望他,看他居所冷清萧瑟,便打趣东坡寂寞,而苏学士指着窗外摇曳的花木,爽朗地笑道:“风泉两部乐,松竹三益友”,意思是说,清风吹拂和泉水淙淙的声音是两支优美的乐曲,枝叶常青的松柏,经历严寒而不凋谢的竹子和傲雪绽放的梅花,便是与我相伴的最好朋友。徐君猷见苏东坡逆境中能以“松竹梅”自勉,仍然保持凌霜傲雪的高尚情操,对他肃然起敬。

      历代文人对“三友”气质礼赞不绝。

      岁寒三友,玉洁冰清,当然要请之入玉,与玉珠联璧合,相映生辉。和田玉密度大,坚硬,不沾灰,特别是籽料放在手上怎么玩也不会弄脏更不会变色。到了明代,扬州苏州作坊林立,人才辈出,玉作层涌,空前繁荣。最能写意中国文人精神面貌与风骨的“岁寒三友”自然成为最受欢迎的玉雕题材而长盛不衰。

       我藏有一个明代的方形青玉笔筒,四面沧桑古旧,文气十足。浮雕“岁寒三友”,越界相连:上饰云朵,以显其高;夸大枝叶,尽显张力;其根皆深植于岩石之中,纹丝不动,不由人想起清人郑板桥的两首小诗《竹石》和《画竹》:“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西南北风”,“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玉雕题材中的“三友”、“四君子”精神源远流长,必将异彩纷呈,其道大光。

       黄金有价玉无价。自古及今黄金是有交易价格的,而古玉在明清之前是不能在社会上流通亦不可在民间交易的。古玉是珍贵的神器和宝物,是特权阶级专用品,是文人墨客的最爱,庶民是不允许拥有的。

      开门的古玉量少珍罕,凤毛麟角,造成今人“有眼不识荆乡玉”,不识古玉,不识风雅玉韵。古玉的价值是多方面的,有自身的宝石价值,有历史的文化价值,有特殊的艺术价值。弄清了玉雕题材中先进的文人精神源流,学会识古玉,佩古玉,传古玉,明白古玉无价,你离精神开光不远了。


徐铁志,金牛人。退休多年,偶尔写几句,让过往醒醒,延缓衰老,不问意义。

《新东西》编辑部

主     编:向天笑

征稿启事:

1 、原创首发,诗歌(除旧体诗词外)、散文、小说、评论、收藏、书画等作品,拒绝一稿多投。百字内简介加个人清晰生活照一张。

2、作者文责自负,如有抄袭侵犯他人权益,本平台不承担任何法律连带责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