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散文 | 包村驻队遍地走:​收钱得有纹有路 | 作者:张开强

 大河文学 2020-09-15

生活问题解决了,接下来就得干活。那时贯穿全年的中心任务就是收上交。我的第一任乡长有“高论”:咱们从正月初一收到腊月三十,真是人混仇了狗子混熟了。上交主要包括乡统筹、村提留、农业税、农业特产税、积累工和义务工。

乡统筹包括教育附加费、计划生育费、优抚费、民兵训练费、道路修建费,村提留包括公积金、公益金和管理费,简称“两类八项”或“三提五统”。这都按人头收取,异议不大。可是在上交的数额上,群众和政府看法不一样。当时的政策规定,乡统筹和村提留总和,不得超过上年当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5%。可政府认定的农民人均纯收入是统计数字,群众不认可。以1999年为例,统计的当地农民人均纯收入是2100元,按5%的比例,每人要交“两类八项”105元。深山区享受二孩政策,一般每家4口人,总共上交420元。群众说,按这样算我家每年纯收入8400元。我两个人挣钱,两个孩子上学,全年生活费再加上人情往来,不借钱过就不错啦,哪来8400元纯收入?所以,每人收我105元肯定高了。统计学上的农民纯收入是指,总收入减去产生收入的成本,剩余的那部分。而群众理解的农民纯收入是,全年除了开支剩下的现钱。不给群众解释清楚他就是不交钱。我盘算着告之,所谓纯收入,大体等于全家开支出去的钱。哪家再节省每年也得1万元左右的开支啊。这样算来群众还能理解,但明明是可支配收入或现金收入,纯在哪儿呢?说实话,我也费解。再说,为什么非要用纯收入这个词统计呢?为此我问过统计助理,他解释了大半天也没能说明白。我现在还认为,就不应该用纯收入这个概念。收入成本不好核算不说,叫谁不理解成是一年结余的钱呢?可是,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概念依然沿用至今。更让人想不通的是,在城市统计中,一直运用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这个名词。同样是统计人民收入,为什么城乡用的不是同一种计量方式?都是衣食住行保生存,勤劳致富奔小康,收支也都用人民币啊!这城乡有别的,咋恁让人难受呢?

农业税不用说,几千年来一直有。“皇粮国税、不交有罪”,种田交租群众都有这个概念,每年每家几十到一百多元不等。要命的就是农业特产税,一级级下任务要求据实征收,麻烦就麻烦在“据实”这两个字上。这个“实”到底该怎样认定?多大规模开始起征?征收基数是多少?为什么生产和收购环节都征收?要搞清这些问题,让每家每户都明白服气,需要付出的成本恐怕比收的税还多。所以,“不宜过细、不搞平均”,各村分配任务的方法千奇百怪。有按人头分的、有按田地面积分的、有按经济状况分的、有按水面和滩涂面积分的、有按茶园面积分的、有按山林面积分的。按人头和田地分群众意见最大,也最不合理,你根本就没法解释。其它分配方式都还说得过去,但情况一具体你就不好办了。有的说,我有水面和滩涂不错,可没有利用啊,怎么能收我的税呢?有的说,卖茶叶交市场管理费,特产税怎么还收呢?有的说,交了特产税烧木炭、长香菇、卖木料照样罚款,讲道理不?这还算说话好听的,有的一点不讲情面,“特产不特产,还不是你们这些当官的说了算。哎!我养的鸡鸭猫狗算特产不?”“啥特产税?不都让干部吃了喝了!”显然,群众对征收特产税抵触情绪最大。有一家更特殊的,承包山林的时候八个闺女一个儿,现在女儿都出嫁了,给爹妈留下几百亩山林。老两口六七十岁了,因山林面积大,每年要交3000多元农业特产税。啥时候收钱人家都主动交三百、五百不等,只是说“小张,我老两口可吃不消啊!”。现在想起这话我还觉得亏欠人家。

积累工和义务工简称“两工”,就是劳动力出工,完成乡村安排的公益事业。我们那儿一般用在修路和造林上,当时的数量是,每个劳动力每年各15个工。如果是村里安排的修路修塘,群众的积极性还可以,毕竟都是老少爷们自己的事,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全乡组织的植树造林一般安排在夏天,集中一个或相邻的两个村摆开阵势。将连片的山头全部挖成梯田,当地叫伏挖。还有这样的口号“七挖金、八挖银、九月挖个大铜盆”!我的理解是:越热,挖掉的杂草枯死的越彻底,沤成的有机肥就越好。所以越热越挖,完全是打仗的架势。指挥部就扎在山上,乡科级干部任指挥长,各村为一个战区。到处红旗招展、人头攒动。所在的村、乡里的站所,还要抬上猪肉和啤酒上山慰问,真是一派热血沸腾!这种大集体时代,战天斗地的出工方式,到了二十世纪末日渐式微,几年也组织不了一次。群众最反感的就是县区工程动用“两工”。你去出力吧,时间紧任务重,非人力能及也。不出工就得拿钱,上交任务又加重了。还有,这样的工程不是修国道就是修省道,有些群众一辈子也走不了几趟,咋能没有怨气呢?就出工来讲,常年在家的总跑不了,可打工在外的你也拿他没办法。时间长了“两工”越来越难组织,村里的池塘越来越浅、水沟越来越堵、道路越来越窄。

以上是每年都要完成的固定任务,若哪一年再来个集资办学或集资修路,每人又得多交几十块。现在,有些路边的墙壁上还依稀可见“人民教育人民办、办好教育为人民”、“群众集资修公路、多拉快跑能致富”等标语,都是那时候的产物。如此算来,当时一个家庭每年上交各种税费少则五六百元,多则两三千元,相当于我一年的工资。

好不容易把账算出来了,征收又是个难题。腊月和正月属于过年季,不能上门要钱。夏季天干气躁火气大,容易引起口角,不宜收钱。这就只剩下春秋两季了。刚好春天有一季茶叶收入、秋天有一季板栗等山货收入,收钱群众不太反感。我也跟村干部一块走东家串西家,发现这里也有学问。亲戚自家先去收,一般会支持工作。有公职人员的家庭啥时候都可以去收,不交说不过去。母亲的上交任务从来都是包村干部直接找我。做大生意的一般比较要面子,只要找他交的痛快。家里有上年纪老人的,态度都还积极。即便有点想法,提意见归提意见,不影响交钱。勤劳实在、集体观念较强的,每次都能交点,不让你跑空路。做小生意的都爱算来算去,你得让他把自己的理儿摆足了,不然收不到一分钱。还有的确实家境贫寒,每年都有拖欠。但是人家见面就表示歉意,说自己拖了集体的后腿,你咋好意思催交呢?剩下的就不那么痛快了。有的只交农业税,有的对啥事都评头论足就是不交钱,有的永远是下一次结清,有的自己不交还说风凉话打击先进,还有的非要见到国务院文件再交钱。我还发现,大多数拖欠上交的,人闲、事多、常有理,哪儿都有他。总以为自己是个人物,其实不那么招人待见。

为完成税费征收任务,乡村两级一起使劲。每到征收时节,乡政府的工作例会重点强调税费收缴。虽说不排名,可会上每个人都得汇报完成情况、所剩任务以及下一步打算,书记、乡长还逐一点评提要求。这可比贴在墙上的排名厉害,面对面的比进度、找差距、定措施、看态度,得拿真金白银说话呀!村干部更是每家每户都要跑好几遍,还不能保证按时按量完成任务。除了常规的入户征收,有时候也用点非常手段,主要有卡、垫、贷和小分队征收。所谓“卡”,就是对那些有钱不交借故拖欠的主儿,等他家办事需动用村里的公章,必须先把所欠税费一次性结清。我就见过有一户,儿子结婚时,交清了多年欠下的4000多元税费。所谓“垫”,就是为完成任务,由乡、村干部自己掏钱垫付税费。有的从原单位调走多年,垫付的钱还没还上。所谓“贷”,就是以干部个人的名义在农村信用社贷款交税费(那时信用社已不给乡村集体贷款了)。后来,有人还因为单位没还款,上了信用黑名单,你说亏不亏呀!所谓“小分队征收”,就是到了年底,由乡政府抽调各站所人员组成队伍,到所欠任务比较多的村集中征收。也不是欠上交的每家都去,主要执行那些平时不支持工作的,更多是起到警示作用。这里面配合很重要。因为一二十人到谁家,心里都不好受。加上人多嘴杂,你一言我一语难免杠上了。再有假装挑稻谷、搬东西的,动起手脚可是不好。往往乡干部说点狠话“再不交把肥猪赶走”、“电视机作300块钱押着”、“不是说街上还摆个小摊么,工商税务去查查”。也就说说,真正这样做的几乎没有。这时村干部就要“求情”了,要么劝这家先交点算是有个态度,要么担保几天之内到村部交齐。还有更激烈的。有一次下大雪,队员们回到村部已经14点多了,又冻又饿。本来做的饭不够吃就有点生气,碰到个被催交任务的。进门便指天画地,见人就骂,拦都拦不住。这时候纪律呀、身份啊都顾不上了,有人迎上去就打。虽然被马上拉开,但这位还是结结实实受了顿皮肉之苦。当地有个说法“骂人打嘴”。就是发生矛盾或解决纠纷,打人尚可接受,骂人绝对不行。那位自知理亏,放几句大话赶紧走人。虽然没有引起更大的风波,但回到乡里带队领导还是自请处分。佩服!现在想来,那时干群关系就是这么搞坏的。

2006年以后,所有的上交任务取消,还向农民发放各类补贴。这的确是件功德无量的大好事,可遗留问题很是麻烦。比如,以前欠下的上交不让征收,也不让从补贴中扣除。有人不愿意,“不交就算了?那我交吃亏了,你退我钱!”。另外,各种补贴名目繁多、要求不一,可群众不管这些。交钱的时候我们一样,现在你别管我种不种田、养不养猪,补贴大家都得有份。为此制造的一大堆矛盾,让基层干部进退两难。真叫个不好办,还不好办得很!要我说,普惠性补贴,要按照先交后补、多交多补、少交少补、不交不补的原则发放。不然,作为一个公民,对国家和集体有啥认识?保障粮食安全的补贴,重点向规模种植倾斜。至于以前欠下的税费,必须分期还款,否则拉入失信黑名单。最起码要给那些,向来不欠上交的群众一个公平。

作者简介

张开强,任职于信阳市上天梯管理区土城街道办事处。信奉不动笔墨莫读书,工作之余习惯将所思所想记录下来,让心灵有处安放。

出品:大河文学dahewenxue.cn

大河文学,为您每日推荐值得深度思考的文章!

本期主编:梅   朵

本期编辑:长   城

本期图片:网   络

编辑微信:dahewenxue2017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