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又到红薯收获时 | 作者:李银玲

 大河文学 2020-09-15

投稿邮箱:dahewenxue@126.com

红薯,三十几年前,可是农民餐桌上的主粮,特别是冬天,蒸红薯,煮红薯,烤红薯,还有烧红薯。收获的季节,挑选鲜红薯,没有破损的用窖窖起来,破损的就刨片晒红薯干,冬天磨面吃红薯面馍,擀红薯面条,吃起来那个香啊!至于油榨红薯块儿,或者是红薯丸子,那可是奢侈品,也只有过年才能吃得到了。春天青黄不接的时候,红薯是让我们度过饥荒的宝贝。可以这么说吧,是红薯陪伴我成长,没有红薯也许我们就活不到现在了。

一般过了霜降,红薯就该收获了。这些年,红薯虽已走出主粮的范围,但它却成了一种新型的经济作物。特别是丘陵地区,随处可见成片成片的红薯地,绿油油的叶子在秋风的催促下渐渐地变成紫色或浅黄色,漫山遍野的红薯成熟了。

采收时,先割掉秧子,再刨出茎块。把红薯清须清土,装袋,装车,运到加工场去。现代的机械清洗代替了过去的手工清洗,速度快了许多倍。动则几万甚至于十几万斤的红薯,加工打浆过滤,是个繁琐复杂的过程,又费工又费力,而且要坚持做到粉面干净无渣,还要反复过筛才能放心。几个小时后,放出浆水,池子里厚厚的一层洁白的红薯淀粉就展现在大家面前。再把它挖出装在可以渗水的口袋里捶浆,等没有浆水流出时,再倒出凉晒,粉面才会更白,质量更好。

过了冬至,“头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三九四九是加工粉条的最佳时间,现在由于消费者都追求口感,质量,所以红薯农户还是选择用传统工艺加工。为了保正质量,请来的粉条师傅都是当地手艺特别好的。天麻麻亮,主妇已备好饭菜,师傅们吃完饭就开工了。锅里水开了,师傅倒粉打芡,按比例开始和面,过去都是几个师傅围着大瓷盆一块儿和面杵面,费工费力,现在都是用和面机把面和匀,然后再倒入瓷盆,人工再杵,等拉起一根面看柔韧度可以了,就能添瓢漏粉条了。

掌瓢师傅把漏粉瓢拿在手里,瓢把捆绑在手臂上, 和粉师傅把合适的面团放进漏粉瓢,随着掌瓢师傅一声“起”,和粉师傅把从瓢中漏下得粉头抡掌斜斜砍断,在掌瓢师傅“咚咚咚”地捶瓢声中,一团团和好的面从瓢上的孔中漏成了粉条坠入开水锅内,而这边地拨粉师傅蓄势待发,手拿拨粉杆拨开熟了的粉条,用专用的工具捞出,在身边的冷水里泡上一分多钟,再提出倒入盘粉师傅的冷水缸里。盘粉师傅找出粉头,顺势一抖,一溜透亮光滑细腻的粉条就挂在了手臂上,然后顺时针方向像盘线一样全部挂在胳膊上,这可都是体力活,没有臂力的人是不行的,一瓢粉正好一杆粉条。盘好的粉条要穿杆上架,每杆中间不能粘连,等淋干热气,再泼凉水让它彻底凉透,晚上要不断地洒水让它冷冻,什么时候冻成了冰粉,才算告一段落。

冻好的粉条要重新在水中化冻,在阳光下晾干保存,然后包装出售。新出的粉条自家当然要尝尝鲜了,中午做上热腾腾的白米饭,用猪肉,白菜豆腐粉条来一锅香喷喷的烩菜,那味道可是让人终生难忘啊!

家乡的粉条由于采取用纯红薯粉纯手工制作,食用方法多种多样,凉拌热烹随嗜好而定,不仅味美可口,而且保质保量,价格合理,进而为自身赢得了广阔地销售场地,许多外地人纷至沓来慕名购买,一时让栾川潭头的粉条成为炙手可热的好产品。

家乡山青地广,盛产农副产品,但最让我留恋的还是红薯和红薯粉条的味道,让人食后唇齿留香,余味绵绵……

编辑:清风

作者简介:李银玲,网名晚秋,洛阳市栾川县作家协会会员。现居河南省洛阳市栾川县潭头镇。曾在多家新媒体和报刊发表文章三十余篇。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