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诗仙·剑客·书法家| 作者:李紫君

 大河文学 2020-09-15


投稿邮箱:dahewenxue@126.com

编辑部微信号:dahewenxue2017

诗仙·剑客·书法家

——从李白《上阳台帖》说开去

和中国的大多数孩子一样,我也是读着李白的诗歌长大的。后来,读的书多了,才知道李白不仅是一个诗人,还是一名剑客;再后来,在家乡济源看到李白的传世书法作品《上阳台帖》,才知道李白更是一个书法大家。

诗仙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东),隋末其先人流寓碎叶(巴尔喀什湖南的楚河流域),李白即生于此。幼随父迁居四川锦州昌隆青莲乡,其少年时代在蜀中度过。“据太白诗文自叙,系出陇西汉将军李广之后,于梁武昭王为九世孙。”

少年时期的李白受过良好教育,他“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上安州裴长史书》)、“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赠张相镐》); “十五好剑术,遍干诸侯”(《与韩荆州书》);“十五游神仙,仙游未曾歇”(《感兴》八首其五)。李白除儒家经典、古代文史名著外,还浏览诸子百家之书。18岁时,隐居大匡山读书,师从赵蕤学习纵横术。25岁时,出三峡,入湖北,游洞庭,登庐山,下扬州,访东鲁,走山西……寻访名胜古迹,结交豪绅权贵。漫游不仅让李白树立了纵横天下的远大抱负,还成就了李白浪漫主义诗人的气质。

在李白现存的千余篇诗作中,既有《蜀道难》《梁甫吟》《梦游天姥吟留别》等一批雄强、奇伟、奔放、壮丽,充分表现和反映其豪迈不羁的性格和对国家的兴衰、人民的苦乐积极关心的政治态度的乐府、古风体诗;也有《静夜思》《赠汪伦》《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早发白帝城》等流露其醇美、流畅、深远、自然、真挚、含蓄思想情感的五、七言绝句。他笔下的“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等脍灸人口、妇孺皆知的诗句,集中展现了其诗歌的浪漫主义艺术风格。

李白被人们尊称为“诗仙”,当之无愧。史载:“天宝初,(白)自蜀至长安,道未振,以所业投贺知章,读至《蜀道难》,叹曰:‘子谪仙人也’。乃解金龟换酒,终日享乐。遂荐于玄宗,召见金銮殿,论时事。因奏颂一篇,帝喜,赐食,亲为调羹,诏供奉翰林。尝大醉上前,草诏,使高力士脱靴”。如此蔑视权贵,放荡不羁,实非凡人所为。他的挚友、大诗人杜甫诗云:“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昔年有狂客,号尔谪仙人。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李白自己也说:“四明有狂客,风流贺季真。长安一相见,呼我谪仙人。”李白生活在开放包容的盛唐时期,又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从而形成了他那豪放奔逸的艺术风格。超乎寻常的夸张描写,清新明丽的韵律节奏,创造了无数离奇惝恍、纵横变幻、吞吐山河、包孕日月的壮丽美景,成就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诗歌艺术成就。有关对李白光辉诗作的赞誉,历代连篇累牍,有口皆碑。清人沈德潜曾评价说:“太白落想天外,局自变生,大江无风,涛浪自涌,白云舒卷,从风变灭。”可想其诗歌艺术成就之高。

剑客

李白是一名武艺超群的剑客。千古文人侠客梦,在唐代,作侠客、为大将是当时年轻人的普遍追求,是大唐太平盛世的时代精神,是一种时髦的人生观。杨炯说:“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从军行》);李颀说:“男儿事长征,少小幽燕客”(《古意》);高适说:“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燕歌行》)等等,概莫如是,实风尚所致。所以,李白追求高明的剑术,凭借其聪明才智,成为一名武艺超群的剑客,一点也不奇怪。

唐代盛行歌舞,且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其中属于“健舞”类的《剑器舞》,更是气势磅礴、动人心魄。李白的诗中确实有很多写到剑的,如“抽剑步霜月,夜行空庭遍”, “长剑一杯酒,男儿放寸心”,“起舞拂长剑,四座皆扬眉”,“不然拂剑起,沙漠收奇勋”,等等,由此对剑在李白生活和心灵中的位置可见一斑。

“托身白刃里,杀人红尘中”。李白身材不够高大,但身轻体健,有万夫不挡之勇。唐代民间流行斗鸡活动,传说李白年轻时脾气火爆,在一次斗鸡活动中,大发神威一连手刃了好几个泼皮。所以,魏颢在《李翰林集序》中说李白“少任侠,手刃数人”。他生平总是“剑不离身,身不离剑”。《宣和书谱》中说他“卯岁知通书,及长好击剑,落落不羁束”。在《上裴长史书》中,李白说自己25岁从故乡西蜀出发时是“仗剑去国,辞亲远游”。

民间传说,青年时期的李白出川游历到湖南岳阳时,他的蜀中好友吴指南突然病逝。就在李白为其好友守丧期间,来了一只猛虎,此时李白如逃走,猛虎便会撕食好友尸首而不会追赶他。但李白为了保全朋友的遗体,竟冒着生命危险与猛虎对峙,最后终以手中剑逼退饿虎。

“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李白的《侠客行》不仅仅在写他所景仰的古时的侠客,可能也是在暗写自己的经历。《新唐书》说李白“喜纵横术、击剑,为任侠,轻财重施”。李白在向别人推介自己的特长时曾说:“十五好剑术,三十成文章。”(《与韩荆州书》)明明白白地强调:自少年时,他就开始学剑。他生怕别人会因为他的五短身材而瞧不起他的功夫,还解释性地说:“虽长不满七尺,而心雄万夫,王公大人许与义气!”为了学习剑术,提高武艺,李白在不惑之年还专门举家迁往山东,拜裴旻为师。他在《五月东鲁行答汶上翁》一诗中写道:“顾余不及仕,学剑来山东。”唐代裴敬在《翰林学士李公墓碑》中讲,李白“常心许剑舞。裴将军,予曾叔祖也。尝投书曰:如白愿出将军门下。”裴旻将军是李白的师父,是大唐第一剑客。《独异志》说裴旻表演时“走马如飞,左旋右抽,掷剑入云,高数十丈,若电光下射,旻引手执鞘承之,剑透空而下,观者数千人,无不悚栗。”李白作为裴旻的徒弟,其剑客身份确定无疑。

李白喜欢剑术,又到山东拜师学艺,兼有名师指点,他的功夫自然了得。他在《赠宣城宇文太守兼呈崔侍御》一诗中写道:“怀恩欲报主,投佩向北燕。弯弓绿弦开,满月不惮坚。闲骑骏马猎,一射两虎穿。回旋若流光,转背落双鸢。”如果这是写实,李白完全可以归于武林高手之列。李白除了有一个著名的剑客师父外,还有一个徒弟,据《赠武十七谔》载,他的徒弟叫武谔,排行十七。从诗序中可以看出,武谔是个杀手,不是诗人。他拜李白为师,是要学武艺,而不是学诗文。难怪郭沫若在《李白与杜甫》一书中说:“李白的武艺也达到了惊人的高度。”

书法家

李白是诗仙,是剑客,还是一个大书法家,由于其诗名太重,书名为其所掩。马宗霍《书林藻鉴》记有一则轶事:“玄宗命(李)白为宫中行乐诗,二人张朱丝栏于前,白取笔抒思,十篇立就,笔迹遒利,凤跱龙拏。”其实,李白的书法艺术成就也是很高的,前贤对他及其书法亦多有推赏。《书史会要》说李白“善楷隶、行草”。宋代黄庭坚在《山谷题跋》评李白的诗与书云:“及观其书稿,大类其诗,弥使人远想慨然。白在开元、天宝间,不能以书传,今其行、草殊不减古人,盖所谓不烦绳削而自合者欤。”清代周星莲在评价其书法艺术时说:“李太白书新鲜秀活,呼吸清淑,摆脱尘凡,飘飘乎有仙气。”赵佶在《上阳台帖》题跋中写道:“太白尝作行书,有‘乘兴踏月,西入酒家,不觉人物两忘,身在世外’一帖,字画飘逸,豪气雄健,乃知白不特以诗名也。”

据史料载,宋代御府内原收藏有他的书法作品五件,其中行书有《太华峰》《乘兴帖》,草书有《岁时文》《泳洒诗》《醉中帖》。据《中国大百科全书·文学卷》李白名下附有其手迹石刻一幅,即《送贺八归越》。贺八者,贺知章也。《送贺八归越》就是《全唐诗》中的《送贺宾客归越》,书载:“镜湖流水漾清波,狂客归舟逸兴多。山阴道士如相见,应写黄庭换白鹅。”手迹石刻中的首句是“镜湖流水始春波”,或是李诗的初稿,或是刊刻所误,按照李白的艺术风格,《全唐诗》所录应为正本。据《中国书法大辞典》载,李白传世的书作还有《上阳台帖》《月下帖》《天门山铭》《游泰山六诗》《青山诗碑》和《象耳山留题》等。其实这些帖子大多都已失传,仅有《上阳台帖》为其传世真迹,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阳台(宫)现存在河南省济源市王屋山华盖峰南麓,系唐代著名道士司马承祯所建,今日依然恢宏壮丽,香客不断。司马承祯不仅学得一整套的道家法术,而且写得一手好篆,诗也飘逸如仙,曾受大唐三代皇帝崇敬。特别是唐玄宗对其非常尊敬,曾将他召至内殿,请教经法,还专门为他拨款,让他在王屋山自选形胜,修造了阳台观(宫),并御题匾额;随后,又派胞妹玉真公主随他学道。根据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等有关记载,司马承祯不仅道术精深,而且诗、书、画皆有极高造诣,曾在阳台宫内作山水壁画,画高一十六尺,长九十五尺,画中仙鹤、云气、山形、涧壑一一毕呈。李白724年(唐开元十二年)出蜀游三峡,至江陵遇道士司马承祯,得到司马承祯赞赏。李白能见到这个备受皇室恩宠的道士,自然十分开心,还送上了自己的诗文供其审阅。李白器宇轩昂,资质不凡,司马承祯对他十分欣赏,及至看了他的诗文,更是惊叹不已,便用道家最高的褒奖的话赞美他:“有仙风道骨,可与神游八极之表”。李白为司马承祯如此高的评价欢欣鼓舞,兴奋之余,便写成大赋《大鹏遇希有鸟赋》,从此名扬天下。公元744年(天宝三年)李白与杜甫、高适同游王屋山阳台宫,寻访司马承祯,待到达阳台宫后,方知司马承祯已经仙逝,无缘再见。不见其人,惟睹其画,有感而作《上阳台帖》。

《上阳台帖》为墨迹本,草书,写在白麻纸上。据《石渠宝笈》记载,帖纵八寸八分,横一尺一寸九分,五行,二十五字。内容是:“山高水长,物象万千,非有老笔,清壮何穷。十八日上阳台书,太白。”此帖是李白对司马承祯所作壁画的赞美之词,其书法线条苍劲雄浑,气势豪逸,多用外拓笔法,笔意浑厚,有大家风范,历代书家都给予高度评价。此帖前隔水上有宋徽宗赵佶瘦金书题签:“唐李太白上阳台”,并评价说:“字画飘逸,豪气雄健”。元代张晏题跋:“谪仙尝云:欧(阳询)、虞(世南)、诸(遂良)、陆(东元)真奴书耳。自以溢出于胸中,非若他人积习可到。观其飘飘然有凌云之志,高出尘寰,得物外之妙。尝遍观晋、唐法帖,而忽展此书,不觉令人清爽。”元郑杓《衍极》卷下之《古学篇》说:“太白得无法之法,子美以意行之。言其虽不专意于书法,而能得书法之神妙,细品此帖,笔法超放,如游龙翔凤,迅如奔雷,疾如掣电,出规入矩,飞舞自得,与其潇洒奔放、豪迈俊逸之人品诗风相为表里。”元代书法家欧阳玄题诗云:“唐家公子锦袍仙,文采风流六百年;不见屋梁明月色,空余翰墨化云烟。”元代学者杜本曰:“太白之书何如长史,然豪雄浑壮,固不异也。”乾隆皇帝题其引首,誉之为“青莲逸翰”,并为之释文,说“观其笔气豪逸,非他人所能赝托。”卷前后及隔水上钤有宋人赵孟坚“子固”“彝斋”,南宋权臣贾似道“秋壑图书”,元“张晏私印”“欧阳玄印”,明项元汴,清梁清标、安岐和清内府以及近代张伯驹等鉴藏印。历代书画著录如《吴氏书画记》《装余偶记》《平生壮观》《墨缘汇观续集》《石渠宝笈初编》等对此帖都有记载,启功先生就《上阳台帖》指出:“从墨迹的时代风格上看,这帖和张旭的《肚痛帖》、颜真卿的《刘中使帖》都极相近。”另有书家评论说:“观李白这一墨迹,我们可以从笔墨的跌宕起伏中感受到强烈的韵律感,加之字体大小有对比、用笔粗细有变化,笔势灵动超逸,因而益发彰显出雄强之风。他通过用笔的轻重疾徐、墨色的浓淡枯润等艺术手段,形成张扬主体生命价值的艺术风貌。”《中国书法鉴赏大辞典》评价:“在李白老笔纵横的《上阳台(诗)帖》中,每一个墨点,每一根线条都天然地渗透着他的性格,表现为绝望之后的一种清壮沉雄、自然放达的气度,非一简单的‘飘’字所能概括了的。”如此,亦足以证明这是一件珍如拱壁的墨宝。

1911年清帝逊位,溥仪兄弟将《上阳台帖》携出宫外,多次转手。1937年,为了保住国宝不流出外境,近代著名书法家、收藏家张伯驹先生以6万银元购得。1956年,张先生将此珍品赠予毛泽东主席。1958年,毛主席按照党内的有关规定将此珍品交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

如果说李白在《上阳台帖》中运用圆熟的笔墨技巧,表现了他那“笔迹遒利,凤跱龙拏”的酣畅之气;那么,《壮观碑》更是体现了他那高超的书法艺术素养。据《山东通志》载:“《壮观碑》二大字为太白亲书。碑阴题云:贺知章为任城令,与太白友善,过任城所观览,书此二字。”《济宁州志》对此碑的存没等情况有记载:“壮观石刻,在明伦堂前,唐李白在任城时所书。元至正初,永丰里人得此碑于沛中。元末兵起,付于草芜。明天台邵公,移置州学。”上世纪八十年代,在山东省济宁市地委党校(原州学遗址)发现“观”字石碣。此碣为正方形,边长78厘米,字径72厘米,楷书大字,左下角有“太白”署名。由此可见,原碑为两块,“壮”字石碣仍失之不存。石碣虽只有一块,亦足以让后人亲睹李白楷书之风采。“观”字写得雄壮浑厚,着墨丰满,线条潇洒豪放、自然流畅,用笔遒劲健壮、圆润厚重,统体稳中求变,茂密紧凑又显舒展,如左边草字头下面的两个“口”,写成相连属、较为开张的两点,既压缩了左半部过分修长的体态,又弥补了右上角过“虚”之不足;又如左下“佳”四横都呈上扬之势,既和右上角的“目”取得呼应,又为右下角的“儿”留出空间。这都是书法大家匠心经营的结果。

作为一名浪漫主义诗人、剑客兼大书法家,李白对于书法艺术的一些观点不可能不在他的诗作中反映出来。李白除在其传世书法作品中反映出来的崇尚飘逸和豪逸之外,他还崇尚清真、潇洒,崇尚天真,崇尚快节奏、大写意的狂草。虽然李白论书诗作不多,但从他的诗篇《王右军》和《草书歌行》中可以明显地看出他崇尚积极浪漫主义的书法创作主张。其实,李白书风与诗风互为表里,同臻妙境。李白论诗推崇“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挥翰同样追求自然清新、浑然天成。

史载:王右军崇尚道教,尚道慕仙,不但为人清真、潇洒,而且书法亦清真、潇洒。他童心未泯,特别喜欢白鹅。山阴道士喜养鹅,与王羲之友善,交往甚密。王羲之平时惜墨如金,道士多次向他求书《道德经》,他都未曾许之。故道士以白鹅诱之,许以白鹅换书,王才允诺,挥笔疾书,精妙入神,书毕抱起白鹅就走,连告别一下都顾不上。李白仰慕王羲之其人,也崇尚其书。李白青少年时慕仙尚道,气质清真,其行书、草书潇洒飘逸,这与王羲之是有相通之处的。李白在《王右军》诗中写道:

右军本清真,潇洒出风尘。

山阴过羽客,爱此好鹅宾。

埽素写道德,笔精妙入神。

书罢笼鹅去,何曾别主人。

从诗中可以看出,李白仰慕清真、崇尚潇洒的书法审美思想可见一斑。

李白作为充满浪漫情致的杰出诗人,他的积极浪漫主义的创作观使他钟爱行、草书体,使他寄情于那种潇洒奔放的书风。《草书歌行》是李白写给唐代书法大家怀素的一首诗。李白生于公元701年,怀素生于公元725年,两人相差25岁左右。从李白称怀素为“少年上人”和怀素杰出的草书成就看,此诗为李白50岁前后所作。诗歌全文如下:

少年上人号怀素,草书天下称独步。

墨池飞出北溟鱼,笔锋杀尽中山兔。

八月九月天气凉,酒徒词客满高堂。

笺麻素绢排数箱,宣州石砚墨色光。

吾师醉后倚绳床,须臾扫尽数千张。

飘风骤雨惊飒飒,落花飞雪何茫茫!

起来向壁不停手,一行数字大如斗。

怳怳如闻神鬼惊,时时只见龙蛇走。

左盘右蹙如惊电,状同楚汉相攻战。

湖南七郡凡几家,家家屏障书题遍。

王逸少,张伯英,古来几许浪得名。

张颠老死不足数,我师此义不师古。

古来万事贵天生,何必要公孙大娘浑脱舞?

李白通过诗歌的形式,歌颂了唐代书法大家怀素的草书艺术,同时也鲜明地表达了自己崇尚天真,欣赏狂放书法的审美观点和“不师古”的书法创作精神。

在诗的前部分,李白运用浪漫主义诗笔把怀素的浪漫主义书风刻画得淋漓尽致。李白极尽浪漫诗笔之能事,把怀素草书的颠狂变幻的颠狂不羁的神态非常形象生动地描写了出来。李白不仅非常欣赏怀素草书中那种骤雨飞雪、龙飞蛇舞、风驰电掣、刀光剑影、神出鬼没的奇异意象,而且也非常欣赏怀素醉后倚床(床:坐具),笔扫千张纸的豪情狂态。在诗的后半部分,李白竭力讴歌怀素“不师古”的革新精神,他甚至对代表中国古代书法正统的东晋“书圣”王羲之、东汉“草圣”张芝,都采取了怀疑和否定的态度。在他心目中,书法艺术应该“贵天真”,直抒书家胸襟。庄子说:“礼者,世俗之所为也;真者,所以受于天也,自然不可易也。故圣人法天贵真,不拘于俗。”李白是信奉道家哲学的,他的这种书法观可以说是从他的道家哲学中派生出来的。

虽然李白论书诗作不多,但从他的诗篇《王右军》和《草书歌行》以及其他诗词中的精美诗句,如:“落笔洒篆文,崩云使人惊”“君草陈琳檄,我书鲁连箭”“挥翰凌云烟”“飞父何洒落,万象为之摧”,可以看出李白的书法理论修养也是极高的,难怪后人赞其书艺“思高笔逸”(见《太白碑铭》),“太白得无法之法”(元郑杓评李白语)。

文字编辑:常城  

图片来源:网络   

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大河文学"ID:daheliterature

作者简介

李紫君,女,党员,1992年7月出生于河南省济源市,毕业于河北美院,现就读于苏州大学艺术学院,主修书法与篆刻专业。曾任河北美院书法学院学生会主席,班级团支部书记。河南省书协会员、济源市书协理事、济源市美协会员。其作品先后被韩国书画协会和东北亚国际艺术中心收藏,5次被收录并结集出版。主要奖项:东北亚国际书画摄影展银奖、海裕国际书画(国学小品)赛特等奖。

附:李紫君书法作品、国画作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