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母亲河。 我家,住在黄河北,济水之源,愚公移山故事的发祥地。 母亲生我养我,用甘甜的乳汁喂养我,我是喝黄河水长大的山里娃。 母亲,一生只到过三次黄河,每次都有特殊纪念意义。 1 1 1 第一次,是十九年前,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竣工,首次进行调水排沙期间。 资料记载,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是治理开发黄河的关键性工程,属国家“八五”重点项目,工程于1997年截流,2001年底竣工。坝址所在地北岸就是我的家乡济源,工程历经11年,移民20余万人,愚公子孙、济源儿女再次谱写愚公移山新篇章。 故土难离,母亲泪点低,每每看到背井离乡、依依不舍、一步三回头的移民搬迁场景,她总会陪着一起抹眼泪。后来,老家所在的思礼镇也安置了移民,母亲迫不及待地跑前跑后、热情服务。父亲是泥瓦匠,走街串巷盖房子,手艺名扬十里八乡。母亲就一遍遍央求父亲:“做人要凭良心,工钱咱可以不要,移民房子咱一定要盖好……” 工程竣工,首次进行调水排沙。央视连续几天直播报道,母亲兴奋得像个孩子,嚷嚷着一定要去黄河边,去亲眼看看那气势如虹、飞龙在天的壮观景象。就在小浪底大坝下方东北角的平台,当时闻名小城的“豆花饭店”前,我和母亲留下了弥足珍贵的“合影”: 黄河之水天上来,红褐色的坝体为背景,雪白的“小浪底”三个大字映入眼帘,一银一黄两条飞龙,直插云宵、声震九天,银龙是调水之雾,黄龙是排沙之尘,就在这一片云蒸雾集、绿水青山之中,母子二人并肩站立在母亲河畔,喜笑颜开、幸福溢满心田! 黄河清,天下平。亲眼目睹大坝雄姿,亲身体会排水调沙之壮观,归途中母亲很欣慰,她一片片念叨着,“好大呀,啥都不说,值啦……”顷刻间,喜悦全化作泪水夺眶而出! 1 2 1 第二次,是十五年前,小妹新婚在即,一家人其乐融融,畅游黄河三峡。 母亲,是怕水的,登船游览更是人生第一次,更别提黄河码头远离地平线,小浪底库区水域浩浩荡荡、横无际涯。 登船,地势险要,沿台阶迂回而下,大有直插入黄河水之势。记得,母亲先是恐高,后又怕水,纵然是两见黄河,却依然踉踉跄跄、胆战心惊,上下船、登岸,皆由我和小妹左右搀扶着。 母亲,是快乐的。起初,小妹远嫁千里之外,母亲是决然不同意的,但经不住小妹的“铁石心肠”、“软磨硬泡”,再加上妹夫脾气好,人品优,小伙子精明勤快,一表人才。所谓的“丈母娘看女婿,越看越喜欢”,几经周折终皆大欢喜,这门亲事就这样定了下来。 船,非游船,乃快艇,速度快,颠簸性强,虽有乘风破浪、风驰电掣之激情,却实在令人提心掉胆、惴惴不安,加上茫茫黄河水、悬崖峭壁立,天知道母亲是如何应付下来的?能支撑她坚持到底的,或许就在于这是我们兄妹二人,难得一家人一起游玩,她不想半途而废、留下遗憾。 照片中,风吹起母亲头发,桔黄色的救生衣,映亮母亲的面容,小妹伸手作“V”字状,依偎在妹夫肩头,笑成了一朵花。母亲,则忐忑不安,笑容略显生涩,嘴里说些什么,大抵是提醒小妹,要注意安全等等,却全然忘记了她是怕水之人,而且船速如此之快,她已经有了晕船症状。 那一瞬间,我领悟到了母爱的伟大,更体会到了母亲河的波澜壮阔、博大精深…… 1 3 1 第三次,是三年前,二宝喜降人间,母亲喜出望外,一定要到黄河岸边放生还愿。 母亲,是信佛之人,慈悲为怀,时常进行许愿放生。 我也是到了那一天,等到母亲提及,才知道她早在佛前许愿,保佑一家人平平安安,健健康康,添丁增口,幸福美满。 之所以要到黄河,,一则,黄河岸边,有个泰山村泰山庙,泰山正殿泰山圣母,显灵保佑生儿育女。二则,还愿放生,积善成德,则神明自得。而放生的最佳去处,莫过于母亲河黄河。 还愿,要虔诚,有固定的程序。放生,更要心诚,还要作一些法事,念一些经文等。母亲,全神贯注、一丝不苟,不时地跪拜叩头、合十祈祷,看着她那略显蹒跚、颇为吃力的样子,心瞬间被融化,含泪不知该说什么。 离开泰山庙,去黄河边放生,途经过一凉亭,亭内有石碑,记载着泰山村的红色历史:泰山村是杜八联的发源地,抗日战争时期“杜八联”民兵,先后同日军作战数百次,巧施“人头计”、“鱼饵宴计”、“智擒日军小队长,配合八路军主力端碉堡,彻底消灭日军。解放战争时期,泰山、留庄等村的民兵,巧用葫芦船护送“陈谢大军”、“太岳兵团”南渡黄河,续写传奇,再立新功…… 有道是大爱无声。母亲,小学文化,识字不多,当我将上述历史详细讲于她听时,久久母亲伫立无语,缓缓面对母亲河,向黄河深鞠一躬,又转身在石碑前点燃烛火、焚香祭典……这完全不在行程之列,我完全被母亲所震撼,以至于热泪盈眶、心潮澎湃! 如今,母亲已离开九个半月有余,每每念及其三见黄河,观瀑、登船、还愿放生等场景,尤其是目睹照片中母亲那神采奕奕、满面春风的样子……悲从心中来,泪从眼中流, 那种心酸,痛彻心扉。 母亲,母亲河。在不知不觉中,泪落成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