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裴高才谈程朱理学的源头活水

 裴高才文心飞翼 2020-09-15

导读

上:裴高才(左)与东方学儒莲奖得主李范文教授相聚南阳;下:裴高才(左二)与洛阳理学研究专家相聚南阳

楚风豫韵:程朱理学的源头活水

裴高才

回望千载,二程(即程颢、程颐)理学或程朱理学(儒、佛、道三教合一),正是在南北交融、长江文明与黄河文明的相互碰撞、民间与官方互动的过程中,逐步产生与发展而成的。试想,如果不是宋代思想家们在文化中心洛阳“五星聚奎”的思想碰撞与文化交融,就不会有理论的创新与儒学的新发展——理学(亦称“新儒学”)体系的建立。我在考察程朱理学的发展过程中发现,楚风豫韵是其主要源头。

从二程的家世看,他们先辈是官宦之家、书香门第,其祖父程遹自开封前往湖北黄陂就任县令多年,将北方的黄河文明迁播到南方。接着,程遹又在当地娶妻张氏生子,儿子程珦也与侯氏在当地成家,程遹、程珦在黄陂生活了四十多年,二程因此生长于斯、学于斯,也达十四五载。深受荆楚文明浸染的张氏与侯氏,自然对程遹、程珦及其子孙产生影响。

裴高才(左)在宋学国际(南阳)研讨会上介绍新作《程颢程颐传》,由古文献学家朱杰人教授主持

从二程的行状看,二程幼年在南方长江边的荆楚文明熏陶。早在汉代,湖北黄陂县(今武汉市黄陂区)的行政区划,就颇具“楚风豫韵”特色,即以荆楚名岳木兰山为界,木兰山以北由豫州管辖,木兰山以南隶属于荆州。亦即黄陂处于长江文明与黄河文明的交汇地带。而木兰山是佛教与道教和谐相处的宗教圣地,据明代与清代《黄陂县志》载,二程在幼年时,父母常常带他们到木兰山游玩,或参加木兰庙会。二程从佛、道合一认知的早期烙印,到融儒、佛、道于一体的思想——“天人一理”的形成,具有某种对应关系

受家学渊源的熏陶,二程幼年因仰慕孔子,便筑台遥望东鲁而读书。他们成名后,黄陂为激励后学,于北宋末年在“望鲁台”处始建清远亭,南宋取程母因梦“双凤投怀”而诞二程之义,更名为“双凤亭”。朱熹、周恒祺、金光杰、郭沫若等为其勒碑或题名。《中国名胜大辞典》将此亭列为中国名亭“鲁台望道”的佳话更是千古流传。

与此同时,二程的母亲侯氏对二程早期的潜移默化,是二程思想的重要源头之一。侯氏是一位出身名门的诗人,她秉承“不学诗,无以言”的古训,对二程进行诗教,培养孩子的诗学修养。她常常带儿子出游即兴作诗,也和他们一道评诗论诗。在她的引领下,十岁的程颢在欣赏了东晋吴隐之的《酌贪泉诗》古人云此水,一饮怀千金。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之后,就提笔写出了“心中如自固,外物岂能迁?”的豪言壮语,初显有志少年的飒飒风骨。后来,程颢写下的纪游之作《春日偶成》:“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被收入蒙学教材之一《选本千家诗》第一首。旧时私塾启蒙,学生在向孔老夫子像行叩头礼之后,老师就教学生读这首诗。诗中的“乐”,并非寻欢作乐,乃指“箪食瓢饮”的“孔颜之乐”的崇高境界。而程颢的另一首哲理诗《秋日偶成》,则蕴涵着既是诗人,又是哲人和政治家的伟岸气质。冯友兰先生曾对《秋日偶成》推崇倍至,认为此诗蕴含着程颢理学的精义,可当作一部哲学史来读。

裴高才:探寻二程理学的楚风韵味源头,武汉学刊201406 

二程在黄陂生活了十四五年后,随父程珦南行赣州,程珦又让他们受业于儒士周敦颐一年,继续受到长江文明的熏陶。程颐18岁那年,游学到京师开封,他根据自己的观察思考,奋然提笔上书皇上,希望仁宗皇帝摈弃世俗的议论,主张实行“以王道为心,以生民为念”的变革。此时的思想应是他在南方受学十六七年形成的。

后来,二程由南方到北方开封、洛阳,程颢金榜题名后,又从陕西户县到江苏上元(今南京)、由山西晋城到京师开封,与各地学者广泛交流,并在执政过程中践行其理念。尤其是在文化中心洛阳的“五星聚魁”,从而形成理学思想体系。程颢曾亲口对学人说:“天理”是他自己顿悟出来的。亦即他们对中国哲学的最大贡献,就是在继承孔孟之道的基础上,融儒、佛、道于一体,创立了以天理为核心的理学。

理学虽然是二程最早缔造的,但在北宋并未取得官方哲学的地位,而是通过弟子杨时、罗从彦将其道南传至四传弟子。有意思的是,罗从彦的弟子朱松又是楚国人,朱松临终时,嘱咐儿子朱熹拜好友刘勉之、胡宪、刘子翚为师。朱熹学成后,将二程理学集大成为“程朱理学”,被列为中国官方哲学历四朝七个多世纪。

由此不难看出,不论是二程理学的最早源头,还是程朱理学的形成,均是楚风与豫韵交融的结果。而河南宋学论坛将二程与朱熹并列研究,既是一个尊重历史的开明之举,也是一种传承与创新。所以,我在《程颢程颐传》的前言里,特地以“楚风豫韵育二程”为题略加阐发。

(原载:武汉学刊,此文为在南阳宋学国际研讨会上演讲)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