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裴高才:《共和先驱﹒范熙壬》,“老实”与“圆滑”之巧穿行

 裴高才文心飞翼 2020-09-15

导读

  6月13日,吴雪小姐来电告知,她在武汉社科联办公楼,见证了武汉市第十六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的颁发场景。其中,笔者的一部非虚构传记文学作品《共和先驱﹒范熙壬》(裴高才、王凤霞合著,长江出版社初版;弘文书局再版)忝列此奖。

  武汉社科成果奖每两年一次,是对武汉地区大专院校、科研机构与各社会团体社科成果的一次检阅。此次共有方秋梅、邓正兵等252名作家学者的著作或论文获奖。在此,笔者简述一下在海内外方家的共同襄助下,《共和先驱﹒范熙壬》形成始末。

传因人名。这些年,笔者正是与名人交朋友、研究名人、写名人、讲名人,拙作才跻身于华文传记文学圈。在这里,不妨结合《范熙壬传》的形成过程,谈谈“传记”与“文学”的关系。

关于传记文学,按照胡适的说法是“给史家作材料,给文学开生路”。它的基本特征首先是“记”,即据实叙介人物的行状和事件,通过旁征博引,让人确信无疑。当我看了范氏四代人,历经改朝换代,辗转大江南北与海峡两岸,保存下来的百年图文史料之后,觉得可以把传主生平同其作品与图片进行互证、互释,增强传记的可信度与视觉冲击力。诸如从他与孙中山合影的中心位置,见证其与孙中山的特殊关系;从他为挽救国会积极斡旋与质询“善后大借款”“金佛郎案”等,表明了他与北洋政府既合作又斗争的关系;他奋力营救李大钊的书信,又印证他们亦师亦友的情谊。

媒体在《共和先驱范熙壬》首发与研讨会上采访裴高才

2007年春,经王士毅教授引荐,笔者与传主次女、九三老人范亚维教授江城相识。范教授自幼聪颖好学,尤工英文。战乱期间,曾随父辗转于京、津、晋、沪、宁、汉,他们父女一起生活了23个春秋。亲历了其父反对贿选、公祭孙中山等大事,以及民国年间范氏家族的兴衰史。而且曾撰写了数千言的《范熙壬传略》。在对传主有了初步了解后,笔者便以传主生前在武汉、日本与北京的三个活动中心为线索,开始搜集史料。

首先,笔者曾多次前往传主幼年生活的黄陂天河一带探访,从今民航街范式贤兄家里,找到了其父范正泽撰述的范氏源流的手稿。接着,式贤兄又复印了自清代乾隆十年以来的《范氏宗谱》数十卷。里面详细记载了历代黄陂范氏名流的小传与文稿。同时,我们还一同顶烈日、钻涵洞、斩荆棘,前往露甲山拜谒范熙壬墓。从而,使我全面地了解了黄陂范氏自明初从江西迁陂以来的全貌。

有关留日的史料,正好传主的外孙张昌德旅日,范亚维、范延中二老赴日探亲时,曾专程前往征寻史料。

王士毅(左)与范亚维在切磋裴高才著《范熙壬》

如果说用“老实”来形容上述的“记”的话,那么传记文学的文学表现手法则可以“圆滑”一点。即形象、生动、可读。当然,这里的“圆滑”并非随心所欲地进行材料虚构,只能在有关情节与心理活动方面“据实虚构”。在多大程度上可以虚构,这是一大难点。因为传主所处的时代毕竟离今百余年,作者只能根据现有的史料,以及传主性格和生活的特定逻辑等,进行艺术加工。

缘于此,笔者在构思时,首先想到的是人生之“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而且传记追求“不朽”的文化意识,已经深深地植根于国人心中。更何况传主本身就具备了“三不朽”。也许通过对其“三不朽”的描写,会使读者在与自身的对照中,认识、了解、剖析与完善自我。于是,笔者通过疏理传主丰富的生活经历,体悟其情感世界,追寻其思想演变轨迹,剖析其成败的缘由

全文脱稿后,一位批评家先睹为快后说:是作对传主既有感性的解读,又避免了移情。颇具可信度与可读性。

裴高才(右)与台湾老诗人范延中伉俪台北聚首

一般而论,传记创作者大都有个难题:作品如何得到传主或亲属的认同?好在范公的亲属与笔者一直保持着良好的互动。首先是范亚维老师,尽管常常住院,但她以顽强的毅力口授,由其妹范六维老师记录整理,几乎是一周给笔者寄一封信函或回忆录,一年下来足足有一尺多厚。接下来,笔者每完成一章就交给王士毅公和范老审阅。尽管王公戊子春节身染沉疴,但他一收到书稿后,就在病床上批改。范、王二老的严谨态度与奉献精神,令人肃然起敬。

初稿完成后,笔者将书稿寄给传主在上海、广州、扬州、南京、徐州、武汉、台北等地的亲戚,得到他们的配合。其中旅台的范延中公,广州的范廻中、范雷父子,旅住沪、汉的俞汝捷、张昌万诸位,不是电话、电邮传书,就是寄来图文光盘资料。尤其是教师出身的诗人、年愈八旬的范延中公,尽管右手指时常发颤,握笔不稳,但他就用录音的方式,将其修改意见刻录成光盘分几次寄来;接下来,又多次通过电话说明和电子文本校对。他比照传主遗作,从用典、诗词出处、人物行状与历史事件等方面,引经据典,纠正了多处笔误,提出了许多中肯的意见,增强了本传的知识性、史料性与权威性。

中(左)裴高才(右)分别向湖北省博物馆赠范熙壬手稿与《范熙壬传》

2009年盛夏,拙作《无陂不成镇》三部曲在台北首发式与研讨,曾荣膺“黄鹤楼诗词大赛”大奖的延中公尽管身体欠安,仍在夫人的陪同下专程赴会。文人见面一本书。我们虽然神交已久,但只是在电话里切磋,此次首次在台聚首,双方以文人特有的方式,相互赠送了《黎元洪评传》《清末民初洋学学生题名录初辑》《无陂不成镇》等图书。笔者还带去了本传的清样,范公则赠送了其父与孙中山的合影照片。萧人荫公即时按动快门,为我们留下了永远的定格。

获悉拙作行将付梓,湖北省政协陈春林副主席、著名文化学者冯天瑜先生亲自拨冗作序,王士毅教授生前亲笔题诗,奚武先生、张祥干博士等,在编审校对过程中精益求精,以及台湾天山彩印的古正雄先生等,均为本书的出版付出了艰辛。

《共和先驱范熙壬》作品研讨会及辛亥革命论坛在黄陂举行

与此同时,《中华读书报》《人物》《书屋》《读书》《世纪》等报刊选载或评介《范传》。尤其是《长江日报》首席记者彭仲先生不仅在报纸发表书讯,还联络中山舰博物馆王瑞华馆长一行专程来陂,将范公起草的《祭前大总统孙中山先生文》收藏于该馆。

接下来,范延中先生参考了我的建议,先将他多年校注的范轼、范熙壬父子文集《秀蕻园集》与《敬胜阁集》,交其女公子范鲛在台付梓,使范轼、范熙壬父子遗愿变为现实《为民喉舌﹒范熙壬》面世后,范氏后裔将《秀蕻园集》、《敬胜阁集》与《为民喉舌﹒范熙壬》一并打包,分批捐赠给海内外图书馆、档案馆与纪念馆。

裴高才在范熙壬铜像揭幕式上宣读祭文

稍后,身在大陆的范熙壬儿孙范廻中、范雷父子专程赴台与范延中协商,终将其珍藏的范氏遗墨由台湾带回大陆,分批捐赠给湖北省图书馆、档案馆与北京大学校史馆等公共场馆珍藏,让台海两岸共享这些稀见文物史料。继而,笔者又对《为民喉舌﹒范熙壬》重新修订,由弘文书局再版《共和先驱﹒范熙壬》。同时,由范雷投资30万元向长乐园之“共和园”捐献了范熙壬铜像一樽。2016年春,海内外嘉宾齐聚黄陂举行范熙壬铜像揭幕与图书首发与研讨会。

  “荆楚文库”工程启动后,经冯天瑜、周百义以及范熙壬外孙女婿俞汝捷等专家学者辛勤劳作,将《秀蕻园集》与《敬胜阁集》合并为《范氏父子集》入编《荆楚文库》。笔者则无偿地提供范氏后裔专供创作传记用的录音与图文史料,并数度拨冗接受湖北电视台专访,协助拍摄专题片。令人高兴的是,经笔者襄助,已经有五名黄陂名士文集《二程集》、《刘凤章集》、《黎黄陂集》与《范氏父子集》入编《荆楚文库》。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