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裴高才:“耕读传家”,谱牒中的家训家风千古密码

 裴高才文心飞翼 2020-09-15

导读:

  “耕读传家”中的“耕”可理解为勤劳以安身。只有真正从事过农业生产的人,才能体会到“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艰辛。同时,通过“耕”回归自然,又可找到天人合一的感觉。这里的“读”不只是单纯的读书,而是指知书以立命,培养人们的自强自立精神。爬梳历代谱牒资料发现,“耕读传家”既是裴氏家风的千年密码,也是深入中国人心的一种文化现象。

右起裴高才向湖北家谱收藏中心张志奇博士赠“耕读传家”条幅——约翰摄影

  清代嘉庆十年(1805年版)河东《裴氏世谱》(十二卷,山西古籍出版社1994年校注本)载,清代先贤人裴奉俭在《论读书》中说:“吾人读书,非为功名,求明理也。理明则足以怡性情。”清乾隆年间,时任安徽宁国府同知的裴志灏,见当地发生灾荒,朝廷所拨赈谷远水难解近渴,他就先斩后奏开仓放粮,结果被罢职归家。他居家40年间,修族谱、立义学、施瞻田,家族并没有因为他的罢官而衰落,反而日益兴旺。他晚年时,其德行受到乾隆的青睐,特征召赴京参加了千叟宴。

(清)河东《裴氏世谱》十二卷校注本

  随着耕读文化的发展,耕读已经由“进退之道”演变为士大夫阶层的精神寄托。在乡土中国,耕读是家族生生不息的物质与精神密码。时至今日,耕读文化仍让很多人回味和向往,裴氏以“耕读传家”为核心的家风文化传承,曾被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与央视等媒体进行专题推介。

左起裴敏、裴高才、裴约翰做客“湖北家谱”开讲黄陂裴氏文化——张志奇摄影

  2019年10月14日上午,裴高才与中学退休老师裴约翰、资深媒体人裴敏应邀,做客湖北省图书馆特藏与地方文献部、湖北家谱收藏中心与湖北经济广播电视台联合制作的《湖北家谱》节目,开讲家谱中“耕读传家”的文化传承(共两集,今天分享第一集)——

永度开龙脉,诗书啸九天

——从湖北黄陂裴氏榜眼公到山西“宰相村”

主持:杨帆 主讲:裴高才

杨 帆:“存好家谱留住根,文化传承惠后人。”欢迎各位收听湖北经济广播《湖北家谱》节目!“永度开龙脉,诗书啸九天”,今天《湖北家谱》节目介绍湖北黄陂裴氏家谱耕读传家文化传承我是湖北经济广播的杨帆有请作家与文化学者裴高才先生开讲!

江西迁黄陂,“赤丁”“永度”堂

裴高才:主持人好,各位听众大家好!很高兴在《湖北家谱》节目上,给大家分享湖北黄陂裴氏的文化源流。谱牒是我国历史典籍和文化遗产的一部分,也是家族的人文档案。黄陂裴氏《裴氏宗谱》迄今创修了169年,裴氏在黄陂“耕读传家”,繁衍生息了613年。

裴高才为宰相村家风家教书画展题

黄陂裴氏分两大支,且文武相济:第一支的始祖是武将裴三公,于明代永乐四年(1406年)由江西南昌筷子巷迁往今武汉市黄陂区蔡店街裴家湾,时任荆州右卫军官,负责办理黄陂东船军务。创修谱字派为:“仕大儒元立,宏文定国良,天朝方永泰,正得世家长。”

第二支始祖裴太一公为士人,于明弘治二年(1489年)由豫章筷子巷迁往黄陂西寨会四房湾(今红安),到了第三世迁往今黄陂姚家集衬腰石、裴家湾与王家田,五世走出了榜眼公裴宗范与京官宗德兄弟。其创谱字派为:“学高弘道德,文运启荣昌,良才长继世,百代正家邦。”

2006年编纂续修宗谱时,经同族会商将两支裴氏联谱,我受命拟定了20个字的统一字派:“永度开龙脉,诗书啸九天;鸿鹄怀壮志,后裔开新篇。”现在黄陂裴氏主要分布在全区东南西北的六个街道十几个村庄。

(清)“赤丁堂”《裴氏宗谱》中的下畈墓图与裴氏宗祠、宗庙

黄陂最早的《裴氏宗谱》“赤丁堂”,始修于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作为军人世袭,故以春秋时的著名军事家赤丁为堂号。而“永度堂”藏本,则以榜眼公裴宗范的字“永度”为堂号——“永度堂”。

夹墙藏谱牒,源出“宰相村”

杨帆:裴氏作为历史上的中国望族之一,从山西的“宰相村”就出了59个宰相与59名大将军,黄陂裴氏与宰相村是一脉相承吗?

裴高才是的。黄陂《裴氏宗谱》上明确记载:宰相村是海内外裴氏的发祥地,天下裴氏均以裴陵为始祖。同时,关于“裴”的读音,从前我只知道黄陂方言读“pí”,前几年我到山西闻喜宰相村祭祖,发现当地方言也读“pí”。这或许也是一种从属关系

黄陂素有“无陂不成镇”的美誉,而裴氏则以“天下无二裴,无裴不成唐”享誉古今。年幼时,从事农耕的祖父春祥府君讲不了大道理,但总是不厌其烦地告诫我们要牢记“耕读传家”的家训,还讲过宰相村与黄陂先祖出了一位榜眼公的传闻。由于家藏宗谱在文化大革命中被红卫兵当作“四旧”烧毁,直到2006年续修族谱,经族长裴学恒提供线索,我前往黄陂姚集街李集村衬腰石裴高谦处,终于发现了一套保藏完好的民国九年(1920年)创修的“永度堂”藏版《裴氏宗谱》。 

“永度堂”藏版《裴氏宗谱》扉页,民国九年

而且,这位收藏家谱的裴高谦不是别人,就是我的中小学同学裴明珠。我打开扉页,红底黑字的工整楷书“家乘全书”,接着就是《裴氏创修宗谱叙》,并载有榜眼公世系与《宗范公传》。而且还惊奇地发现,这套家谱竟然是我的曾祖父仕凤(字龙)府君与诸公发起创修的。

杨 帆:好个“无裴不成唐”,那就请您介绍一下黄陂裴氏家谱的文化传承吧。

裴高才好的。对于家谱的收藏,裴氏族人视为家族文化传承的一种责任。在文革期间,黄陂姚集衬腰石的裴学伦看到村中的族人家藏谱牒与善本大都被付之一炬,他唯恐自己珍藏的《裴氏宗谱》被红卫兵搜去,在一个风云交加的夜晚,他秘密将家谱砌入夹墙中秘藏。直到改革开放后,他才取出来交给儿子高谦,希望他妥善保存传世。《裴氏宗谱》的扉页中间是红底黑字“家乘全书”,两边款识“民国九年岁次季秋月吉旦”与“永度堂藏版”。在卷中,位列“传赞”首位的是清末秀才胡竹溪撰述的明代榜眼郎之《宗范公传》,次为明代京官之《宗德公传》。其中,榜眼公裴宗范(1590-1621年),字永度,号新安;明万历十八年(1590年)生于黄陂(姚集)裴家湾,妣周氏(邻村周家墩人氏)。他们的独生子元勋(字明济),妣章氏,育有三子玺、璧、班……宗范公幼承家学,继在院试、府试夺冠后,又连捷举人、进士与榜眼

 杨帆主持、裴高才湖北经济广播电视台《湖北家谱开讲一瞬——张志奇摄影

据考订,裴氏先民开始落户湖北可远溯到三国时期。河东裴氏始分东、中、西“三眷”,早期的湖北裴氏是为“中眷”与“东眷”后裔。因为“中眷”始祖之裴潜于三国时曾先后投靠荆州刘表与长沙曹操麾下,成为平定代郡的元勋。而“东眷”始祖裴辑之后裔,又多在江淮、襄阳、两广一带为宦

裴氏大规模移民湖北者,即是明代的“江西填湖广”。黄陂裴氏先祖先自山西(河东)迁江西(江右),复于明代分两批先后迁入黄陂北乡蔡店与姚集。黄陂蔡店裴家湾裴定元藏道光三十年(1850年)十月“赤丁堂”谱,系裴三第十八世裔孙儒珠(字世元)(1803-1869年)、儒恒(字世杰)(1809-1888年)创修的。其后百余年五次续修。

谱载榜眼传,城筑“裴家巷

“永度堂”《裴氏宗谱》记载,江西豫章筷子巷青年裴太一伉俪于明弘治二年(1489年)迁鄂,始卜居黄陂滠源乡西寨会四房湾(明嘉靖四十二年即1563年后改属黄安县,四房湾邻村至今仍有一个叫“裴家田”的村子)。裴太一经过艰苦创业,耕读传家,到了孙子这一代,士先、士宗、士荣弟兄三人成为当地知名乡绅。他们既从事农业,又受黄陂蔡店族人委托,负责打理滠水上游的河运业,还善于骑射,肩负三乡四邻的联防联保之责。随着家业的不断壮大,四房湾地处山区,不便于屯集物资与练习骑射。而与四房湾一衣带水,隔河(滠水)相望之今黄陂姚集街李集村衬腰石,地势平坦,达七八里地,又在驿道旁,便于骑射与河运。而且还是“仙人衬腰”的风水宝地。

通过爬梳明清《黄陂县志》发现,上面均记载有“衬腰石”。其中,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黄陂县志·山川》

“衬腰石,在县北一百里,其石高二丈余,世传仙人衬腰于此,故名。

 (清)《黄陂县志.衬腰石》

于是,善于经商的长房裴士先率先迁居衬腰石,次房的饱学之士裴士宗则迁往便于耕读传家的牛脊岭山麓,并在此始建裴家湾。士宗以“耕读传家”为家训,十分注重对子孙进行诗教,子孙均学有所成。儿子裴臻,秀才及第后在家中设馆,教授家族及邻村子弟;孙子裴宗范、裴宗德堂兄弟,则过目成诵,志趣不凡。十年寒窗后,他们夺得童试冠亚军后,一同进入黄陂二程书院读书,于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中举。次年二人北上京城参加会试,先双双考中了贡士。接着宗范又在殿试中进士及第,并高中一甲三名榜眼郎。此消息不胫而走,父老乡亲对其敬若神明。人们纷纷传说:此乃“仙人衬腰”之保佑也。

清末民初师范生胡竹溪于民国九年秋,在《宗范公传》中是这样描述的——

裴臻得知儿子中榜眼后,赶紧安排收拾房屋,打扫街道,准备音乐,置办酒席,喜迎朝廷使臣;妻子对丈夫荣登榜眼,既感到骄傲,又愈加敬畏,甚至不敢正面看他。堂嫂及弟媳则率领孩子们匍匐在地上,向新科榜眼公行大礼。三乡四邻的乡亲们,见家乡飞出了金凤凰,非常羡慕,都敬奉他有如对待神明一般……榜眼公于是手持诏书,乘坐朝廷使者派来迎接他的车马,告别父母妻子与乡亲,入朝为官。

有意思的是,明代黄陂“二裴”秉承了宋代程朱理学奠基人“二程”的遗风。裴宗范颇有程颐“烈日秋霜”的气象,做人做官恪守古礼,不计情面。裴宗德虽在功名上逊于堂兄,但在学识、气节、品望上类似于程颢“春风和气”的境界,被任命为京官。二人同朝为官,相互激励,颇负盛名。裴宗范不论是初授编修,还是任侍讲学士,为匡扶济世,他就国计民生与朝纲等问题向皇上献良策、仗义执言,一心想使皇上达到古唐尧和虞舜的治国境界。

左起裴高才与著名史学家严昌洪在清代黄陂城池图的裴家巷、严家巷前留影

怎奈生不逢时,裴任职期间(1620年),正值朝廷三易其主(神宗、光宗与熹宗)的改朝换代大变局时期,不是奸臣擅专权柄,就是宦官把持朝政,排挤倾轧。刚开始,他的奏章颇得神宗重视,神宗驾崩后,他屡次上疏进奏,新皇却置若罔闻,但他依然在朝堂上情理交融地力谏。工于献媚的奸臣则当场嘲笑他。他因此遭到皇帝的呵斥,并赶出朝堂。他因此郁郁寡欢,悲愤成疾,于明天启元年或后金天命六年(1621年)在京城仙逝。裴宗德见朝廷奸臣当道,在堂兄过世后,亦辞职归里。

先贤已逝,光风长存。为纪念先贤,当地贤达联名呈奏获准,于明末清初特将黄陂县城裴氏旧居命名为“裴公巷”。清代时更名为“裴家巷”,并成为黄陂县城的“九街十八巷”之一,还载入清代康熙五年(1666年)、同治十年(1871年)的《黄陂县志》与城池图。正所谓:“陂邑城四方,九街十八巷;街街有来历,巷巷有名堂。”

在裴宗范中榜眼三百周年之际,曾祖龙公会同宗亲于1920年创修了《裴氏宗谱》,重修了祖庙,以追怀先祖。自2008-2019年,笔者又将裴宗范小传收入《黄陂裴氏家乘全书》与《无陂不成镇》等书。同时,在黄陂续修裴氏宗谱的新字派一诗中,特将榜眼公的名号“永度”嵌入。诗云:“永度开龙脉,诗书啸九天……”

读书求明理“无裴不成唐”

杨 帆:裴氏作为中国历史上的望族,是否有实物档案印证?

(清)《裴氏世谱》卷四第一六九页“裴光庭”载唐明皇李隆基书、宰相张九龄撰《裴光庭碑》

裴高才:有的。在黄陂裴氏宗谱的《源流考》中,点明了裴氏的始祖地在河东闻喜县裴柏村(即“宰相村”)、以裴陵为始祖的史实。接下来,我研读了清代河东《裴氏世谱》(十二卷),方知早在汉代时,裴陵世系第十五世裴晔,仰观星云,俯察地理,方合族始迁“九凤朝阳”之裴柏村定居,从此这里便成为天下裴氏的祖庄。而且拥有唐明皇李隆基与张九龄君臣共建《裴光庭碑》,以及唐宋八大家之韩愈撰书的《平淮西碑》等罕世碑刻为证。

“淮西功业冠吾唐,吏部文章日月光。”裴柏村是孕育名卿巨公的摇篮:历史上曾走出了宰相与大将军各59人,尚书55位,官方正史立传与载列者600余人。其中,在唐朝289年间,裴氏就有66人出将入相,平均每8年就出一个宰相和将军。难怪唐代文星柳宗元叹为观止:“惟裴氏之卿,世服大僚,观唐宰相世系表,独先裴氏列史。”后来,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在一次会议上讲我国的改革开放要重视人才、研究人才;研究人才不得不研究南方的林家,北方的裴家(裴柏村)。丁酉阳春三月,我首次足踏先祖故地裴柏村寻根、谒祖、访古,留下了永远的定格。

  中国文化是一种“礼乐文化”。古碑是树之于宫庙与墓园等露天地标,是古代一种礼法与当事者地位的象征。也饱含今天所说的“公共艺术”之意。裴柏村的一批千年古碑,即是千百年来裴氏公卿的一座座丰碑。如今,这些碑刻以其年代久远,文彩隽美、书法道劲、雕刻细腻,具有颇高的文史与艺术价值。

左起裴约翰、裴高才向张志奇博士赠《黄陂裴氏家乘全书》——常喆摄影

  在黄陂创修与续修的宗谱中,以民约的形式将家训十六条、家规十八条等收入其中,而且《裴氏家乘》经中国文联出版社2008年出版后,全国各地图书馆予以收藏,其家训、家风还被孔子研究院2016年7月出版的《孔子文化季刊》之《家风濡染,玉汝于成——由古今家风的不同引发的思考》学术论文引用。

  2017年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的《中华裴氏宗谱》,也收录了黄陂裴氏宗谱的源流考、古今序言与世系缩略图,还选录了包括黄陂、蕲春、汉川、监利、裴家店等地在内的全国各地裴氏家训、家规90余篇。十余年来,笔者曾多次应邀出席河南、山西等地的裴氏家风家教研讨会,并挖掘谱牒的当代价值,解读裴氏家风的文化现象,让耕读文化常说常新。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