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3年集中攻关 京津冀重污染根源找到了!

 板桥胡同37号 2020-09-15

  明确四大成因三大污染源 科学精准治理

  昨天(11日),在生态环境部的例行吹风会上,相关负责人介绍,大气重污染成因与治理攻关项目成果显著。如何看待这样一个历时三年,2900多名科研人员共同研究的结果。找到重污染成因,对未来的治理又会有怎样的影响呢?

  295家科研单位、 2900多名科研人员、历时3年集中攻关,终于找到了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秋冬季大气污染的成因。

  生态环境部副部长赵英民:一是污染物排放量超出环境容量的50%以上,是重污染频发的根本原因。二是大气中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的浓度高,造成大气氧化性增强,是重污染期间二次PM2.5快速增长的关键因素。三是不利的气象条件导致了区域环境容量大幅降低,这是重污染天气形成的必要条件。四是区域传输对PM2.5影响显著,各城市平均贡献率大约是20%~30%,重污染期间进一步增加到了35%~50%。

  在污染物排放方面,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高度聚集重化工产业,区域内以煤炭为主的能源利用方式、以公路运输为主的货运方式,导致了区域内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量居高不下。

  生态环境部副部长赵英民:2018-2019年秋冬季的PM2.5来源解析表明,工业和民用散煤、柴油车对区域PM2.5的贡献分别达到了36%、17%和16%,也就是贡献最大的三个方面,是重污染的主要来源。

  在弄清楚四大成因、三大污染源的同时,攻关项目也提出了深化大气污染工作防治的方案建议。如果要彻底消除重污染,京津冀“2+26”城市主要大气污染物的排放量就需要在2016年的基础上消减40%~75%。

  生态环境部副部长赵英民:我们治理更多的还是要针对人为排放,减少污染物排放,从而实现即便遇到极端不利气象条件,也不会再发生重污染天气。

  数据显示,经过三年的努力,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秋冬季的PM2.5平均浓度,从104微克/立方米下降到70微克/立方米,累计下降了32.7%,平均重污染天由37.4天下降到14.1天,下降了62%。

  下一步,生态环境部将会同有关部门共同组织重点开展臭氧复合污染控制科技攻关,支撑PM2.5和臭氧协同治理,进一步提升大气污染治理的科学性和精准性。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