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史看今朝 2020-09-10 11:21
在百家争鸣的时代,各派思想家,都在进行着不同方向的思考。随着时代发展和进步,各派思想家的认知也发生了改变。到了明清时期,儒家发展又出现新的问题,于是王阳明站了出来,并创造了“心学”。
王阳明说:“当心与天地连通,生命即发生质变。”他还将心学划分为七重境界,每个境界都代表着人生的智慧。我们一起来看看,都是哪七重境界,而你又能做到第几重?
在此之前,当儒家遇到不一样的想法时,就会陷入无比痛苦中。但是对于普通人来说,温饱才是最重要的,今天能不能吃饱饭,能不能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能不能拥有一个幸福的家庭,这些才是生活。因此磨砺自己,就是战胜生活的过程。
在王阳明的心中,“天地自然”就是自己的老师,人要学习自然,学会看到自己的内心。在面对诱惑时,我们要保持初心,在面对困难时,我们要战胜内心。人世间的一切都是这样,人类做出的所有决定,都取决于自己的心境。
王阳明认为,人的一生不可能完全正确,因为在选择走哪条路之前,谁都不知前面有什么在等待着。但是王阳明坚信,“光明”始终是一个人必不可少的选择方向,只有正向发展,未来的道路才会平坦。
这些都是在保护环境,是一种顺应自然规律的做法,也是王阳明心学的第四重境界。早在荀子、老子的时期,他们就提出过要重视规律。如今几千年过去了,规律仍然存在,就好比科技再发达,也不能阻止死亡一样。在王阳明的时代,他就认为人不能和自然作对,要顺应自然,遵循规律,才合乎人伦。
就好比周总理在年少时就立志,要“为中华崛起而读书”,最终他成为一代伟人。如果一个人只想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不将目光放得长远,那么他即使成功,也不能达到多高的成就。但在将目光放得长远的同时,又不能将自己捧得太高,因为人在宇宙面前,实在显得太渺小。
除此之外,王阳明还提出“天道”的观念,天道就是要“率性而为”。天与地就是一种中庸的关系,社会也是如此。所以“率性而为”就是要顺应自然,学习自然,走中庸之路。至于如何做到,就要看一个人的智慧与修养,要靠每个人改变自身看待世界的方式,洞明自心和世间的真实。
每个人在出生时,都是一尘不染的,来到世间之后,就受到了“污染”。所以心学的最后一重境界,就是要人回归最初,做个孩子,保持那个时期的纯洁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