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阳明的心学,七重境界充满智慧,你能做到第几重!

 读书与积累写作 2020-09-15

史史看今朝 2020-09-10 11:21

在百家争鸣的时代,各派思想家,都在进行着不同方向的思考。随着时代发展和进步,各派思想家的认知也发生了改变。到了明清时期,儒家发展又出现新的问题,于是王阳明站了出来,并创造了“心学”。

王阳明说:“当心与天地连通,生命即发生质变。”他还将心学划分为七重境界,每个境界都代表着人生的智慧。我们一起来看看,都是哪七重境界,而你又能做到第几重?

第一重:学会磨砺
王阳明率先从自身经历出发,他自己经历过很多磨砺,所以他认为,人类就是要勇于磨砺自己。当自己身处苦楚的时候,不要被现实压垮,让这种敢于磨砺自己的精神,变成一种本能。

在此之前,当儒家遇到不一样的想法时,就会陷入无比痛苦中。但是对于普通人来说,温饱才是最重要的,今天能不能吃饱饭,能不能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能不能拥有一个幸福的家庭,这些才是生活。因此磨砺自己,就是战胜生活的过程。

第二重:保持初心
之所以叫“心学”,这个“心”字就显得尤为重要。每个人对于同一件事,都有自己不同的看法,在这种情况下,人们需要从自己内心出发。除了要学会磨砺自己外,还要保持初心,学会满足。其实光是这一重境界,就很难达到了,不少人都容易受到花花世界的诱惑,从而迷失自己。

在王阳明的心中,“天地自然”就是自己的老师,人要学习自然,学会看到自己的内心。在面对诱惑时,我们要保持初心,在面对困难时,我们要战胜内心。人世间的一切都是这样,人类做出的所有决定,都取决于自己的心境。

第三重:正向发展
人的一生中,需要面临许多选择,如果一不小心选择了错的路,那么就算懂得磨砺自己,知道满足,也是无法成功的。当然在走错路之后,还会遇到下一个分岔路口,此时再选择正确的路,也还来得及。

王阳明认为,人的一生不可能完全正确,因为在选择走哪条路之前,谁都不知前面有什么在等待着。但是王阳明坚信,“光明”始终是一个人必不可少的选择方向,只有正向发展,未来的道路才会平坦。

第四重:遵循规律
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这是自然规律。后来人们开始滥砍乱伐,无尽止捕杀动物,这是在破坏自然规律。如今人们已经意识到环境的重要性,于是开始禁止滥砍乱伐,每年也有禁渔期,现在也开始垃圾分类。

这些都是在保护环境,是一种顺应自然规律的做法,也是王阳明心学的第四重境界。早在荀子、老子的时期,他们就提出过要重视规律。如今几千年过去了,规律仍然存在,就好比科技再发达,也不能阻止死亡一样。在王阳明的时代,他就认为人不能和自然作对,要顺应自然,遵循规律,才合乎人伦。

第五重:心胸开阔
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三气周瑜,结果周瑜被活活气死了。虽然这只是文学的改编,但一个人被活活气死,也可以反应心胸是否开阔,对一个人十分重要。因此王阳明认为,人应该做到心胸开阔,将眼光放长远才行。

就好比周总理在年少时就立志,要“为中华崛起而读书”,最终他成为一代伟人。如果一个人只想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不将目光放得长远,那么他即使成功,也不能达到多高的成就。但在将目光放得长远的同时,又不能将自己捧得太高,因为人在宇宙面前,实在显得太渺小。

第六重:中庸之道
“中庸”一直是儒家的传统思想之一,到了王阳明这里,他又加以深化,并将其作为心学的第六重境界,提出了“心也,性也,命也,一也”的说法。在王阳明看来,这个“命”要掌握在自己手中,而实现的方式则要通过“中庸”。

除此之外,王阳明还提出“天道”的观念,天道就是要“率性而为”。天与地就是一种中庸的关系,社会也是如此。所以“率性而为”就是要顺应自然,学习自然,走中庸之路。至于如何做到,就要看一个人的智慧与修养,要靠每个人改变自身看待世界的方式,洞明自心和世间的真实。

第七重:做个孩子
人出生时都是一张白纸,至于后面能够成为怎样的人,全看他之后与这个世界接触到了什么,从中发生了怎样的改变。王阳明从这个思想出发,提出了“良知即易”的思想,就是说一个人的“良知”,在他经过社会触发后,会不断变化。王阳明认为,“良知”可以与天相通,当两者相通时,心灵便实现涅槃。

每个人在出生时,都是一尘不染的,来到世间之后,就受到了“污染”。所以心学的最后一重境界,就是要人回归最初,做个孩子,保持那个时期的纯洁心理。

王阳明所说的“当心与天地连通,生命即发生质变”,其实就是“天人合一”的内涵。他心学的这七重境界,全部充满智慧,能够做到其中一种,就已经很难得了。如果能够做到七重境界,恐怕就是所谓的“圣人”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