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用量不同效用有别 A 1、 艾 叶:常用量能温经止血,大剂量可使肝细胞损害,出现中毒性肝炎。 3-5g可开胃,8g左右温经止血、止痛,大量则引起胃肠道炎症。 B 1、槟 榔:用以消积、行气、利水,常用剂量为6-15g。而用以杀姜片虫、绦虫, 即须用到60-120g。 本品是破滞杀虫的名药,一般多配合其他杀虫或消积之品同用,如单味 作为驱除钩虫或绦虫用者,必须用生者大量始效。曾观察其治钩虫病之剂量,每次30g,固属无效,45g也是无效,直增至75-90g,大便中虫卵始阴转。嗣径用大量,一次即瘥。 这反映了用量与效用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但一次服用75g以上时,在半至1小时左右时,有头眩怔忡、中气下陷、面色㿠白、脉细弱等心力衰竭的反应,约经2小时许始解,也证明了【药不瞑眩,厥疾不瘳】的道理。 处方及其制作:槟榔(生者效佳,打碎,其饮片因水浸关系,效力大减)75-90g,水浸一宿,翌晨煎汤,空腹温服。如贫血严重,体质虚弱者,需先服培补气血之品调理,然后再服此方,不可孟浪。 2、白 果:定喘汤白果用量在21枚(约为25g左右),动物实验证实,定喘汤中白 果重用的定喘效果优于常规剂量。 3、浙 贝母:9-15g,有清肺热、润肺躁、清热化痰之功。用于外感及内热咳嗽。 18- 30g有解毒散结之功,用于治疗肺痈、乳痈、瘰疠、发背及一切痈 疡肿毒。 4、半 夏:止呕、除湿10-15g开胃15-30g安神大于30g 小剂量6g降逆和胃,中剂量15g化痰开结,大剂量30-60g(宜用姜半夏30g,生姜30g开始使用,逐渐加量至60g)可镇静止痛。因生半夏辛温而燥有毒,所以一般多以姜制,并减小其用量。在临床上用于和胃降逆、燥湿化痰,虽有一定效果,但对半夏的全面医疗作用来说,则是大大受到削弱的。 关于生半夏的有毒、无毒问题,我同意姜春华学兄的意见,生者固然有毒,但一经煎煮,则生者已熟,毒性大减,何害之有?余迭用生半夏9-18g治疗妊娠恶阻,恒一剂即平,历试不爽,从未见中毒及堕胎之事例。如片面畏其辛燥而不用,不克尽,是令人惋惜其全功,是令人惋惜的。 妊娠恶阻在治疗上是比较顽固的一种现象,半夏对此却有殊功。汉代张仲景《金匮要略》里就用干姜人参半夏丸治疗妊娠恶阻,并不碍胎。但后人因《名医别录》载有『堕胎』之说,遂畏而不用,致使良药之功,湮没不彰。余用半夏为主药治疗恶阻,无一例失败。从前均径用生半夏,嗣以部分患者有所疑惧,乃改用制半夏,效亦差强人意,但顽固者则非生者不愈。 处方:半夏9-18g(先用小量,不效再加。制者无效,则改用生者,并伍以生姜3片),决明子12g,生赭石15g,旋覆花9g,陈皮3g。水煎取1碗,缓缓服下。如系生半夏,则每次仅饮一口,缓缓咽下,每隔15分钟,再服一口,约半日服完,不宜一饮而尽。恒一剂即平,剧者续服之,无有不瘥。 5、白 术:生用能益脾阴,润肠通便。常用量6-10克能健脾止泻。大剂量用至0-60 克,则能益气通便,常用于脾阴亏虚证及老年人脾虚便秘证。 6、薄 荷:小剂量可以用于疏肝解郁,量大就是清凉解毒的用药。 在逍遥散中仅用3g,以疏达肝木。而在苍耳子散中就重用至15g,以发 散风热,清利头目。 7、白 芍:6-30g。有养血敛阴、柔肝止痛、平抑肝阳之功效。30-45g有利尿作 用,用于热病后期,阴液耗损,小便不利等症。白芍长于养血敛阴,虽 有利尿作用而不伤阴。用量若在30克以上,对大量吐血的确有较好的止 血效果。《岳美中医话集》,大量治疗腹痛也很好。芍药甘草汤的芍药 用量要大。 C 1、川 芎:引经少阳胜于柴胡,外感头痛,用量宜轻:最多不超过4克,高血压肝阳 头痛,用量宜重:习用9-12克,瘀血头痛,顽固性头痛时,宜重剂量:可 用至30-40克,配伍得当立竿见影。 历代认为是治疗头痛之要药。前人有谓“头痛必用川芎”。然头痛一症,病因殊多,川芎性味辛温,功能活血行气、祛风止痛,临床常用以治疗血瘀头痛。 用王清任血府逐瘀汤治疗血瘀头痛,方中川芎常重用15-30g。清陈士铎《百病辨证录》散偏汤治偏头痛,疗效明显,方中亦重用川芎,用量达30g之多,若减少川芎的用量,则疗效不佳。若用川芎治高血压头痛时,亦应大剂量使用,可用10-15g。 无论高血压或低血压所引起的头痛,只要是血中有滞,放胆使用川芎,不但止痛效果良好,同时对血压也有相应的调节作用。 据近代药理研究认为,大剂量使用川芎能降低血压,小剂量使用能使血压上升。有人认为川芎辛温香窜,上行头目,高血压患者宜慎用。但中医认为本品有上行头目,下行血海的双向性作用。川芎15克桑叶45克,这样的剂量与配伍治疗血管性头痛有奇效。来自一位绍兴的老中医 《药典》中规定黄芩的每日剂量为3-9克,川芎为3-9克,而《千金翼方》中以单味黄芩治疗淋、下血诸症,黄芩的剂量为每日四两,折合公制为5768克,显然已大大超出黄芩权威规定剂量的上限,剂量一般为每日30-45克。《小品方》中以单味川芎治疗妇人崩漏,每日剂量用至八两,折合公制11536克,也明显是属于超大剂量应用。 2、蝉 蜕:常用量为5-6g,治破伤风时需用25-30g。 3、柴 胡:仲景"大\小柴胡汤"每剂用柴胡用半斤(折合约112克),一剂分三服,每服 约37克,我用柴胡汤每按此量用,没见有什么不良反应前提条件是有柴胡证 多用解表,少用疏肝。 3-6g用于升举阳气,适用于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或中气下陷之病证如补中益气汤、升陷汤。若用量过大,会减弱人参、黄芪等的益气功能,直接影响益气升阳之效果。 9-18g用于疏肝解郁,如情志不畅、肝气郁滞所致的胸胁胀痛等症如逍遥散、柴胡疏肝散、龙胆泻肝汤。若用量过大,则使肝气疏泄太过,作用会适得其反,还会损伤阳气和肝阴。 20-30g,主要用于解肌退热,临床用于治疗外感六淫之邪而致的发热恶寒、周身疼痛等症。如柴葛解肌汤、柴胡达原饮、小柴胡汤,用量过轻达不到退热效果。 柴胡在小柴胡汤中为君药,用量大于其他药味一倍有余,意在透邪外出。而在逍遥散中为臣药,用量与各药相等,起疏肝解郁作用。在补中益气汤中为佐药,用量极小,意在取其升举清阳的功能。 郝万山老师说:柴胡解热20克以上,解郁10克左右,升阳5克6克左右 柴胡之大量运用还可通大便及行月经。详见章次公医案。 4、苍 耳子:少量则轻而上至颠顶,重用则通下走足膝。 本品性味苦辛而温,能祛风化湿,一般多用于头风鼻渊、风湿痹痛及疮肿癣疥。常用量为9-15g,但增大其剂量,则能治疗麻风及结核性脓胸,其治麻风的剂量,曾有分为每日120g一次煎服、每日360g二次分服、每日960g三次分服等三种,而其疗效亦随剂量之加大而提高,服后能使脓液减少、变稀,血沉率降低,连服3个月,疮口即逐步愈合。如果只用常用量,是不会收效的。 5、苍 术:普通用量可以清热燥湿,大量则会使人出汗。 6、赤 芍:疗急黄120克起。胆红质代谢障碍一般用30-60g,也可用90g以上,有凉血 活 血,通腑利胆利尿,降门脉压。 7、蝉 蜕:用量为5-6g,治破伤风时需用25-30g 8、穿 山龙:味苦,性平,对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均有调节作用,所以近年来成为治疗风 湿类疾病的妙药。 根据《中华本草》谓其干品用量为6-9克,《中草药手册》多为15克,少数达30克,东北地区常用量也为15-30克。但根据朱良春经验,若要取得较好的疗效,其用量须40-50克,30克以下收效不明显。 D 1、当 归:功能补血活血,适用于血虚血瘀诸证,然而当归在复方中,小剂量应用则 补血,大剂量应用则活血。 如当归补血汤即由黄芪30g,当归6g组成,后世在应用补血的总方四物汤时,当归用量也不超过10g归脾汤、八珍汤中,当归的用量仅3g。而具有清热解毒,活血止痛作用治疗脱疽的四妙勇安汤,当归的用量竟达60g,主要是取其活血止痛治妇女产后瘀血内阻的恶露不行,小腹疼痛的生化汤,当归的用量为24g,也取其活血止痛,祛瘀生新之效能。再如治妇人胎前产后气郁血瘀诸疾的佛手散,当归用二至三两者,乃取其活血之用,使瘀去新生、血有所归。 由此可见,当归用于活血,剂量宜大,可用至15g以上。前人谓其气味俱厚,行则有余,守则不足。故重用则行血之力更甚。若用于补血,剂量宜轻,3-9g即可。血虚者每致阴虚,阴虚则生虚热,当归气味辛温而主动,重用则每致动血,切不可重用,否则适得其反,病家服后每致口干、烦躁、失眠、头晕更剧,甚则鼻衄。 2、丹 参:常量凉血活血,大剂量-失眠-上海-姜春华 3、代 赭石:9-18g有镇胃降气、止呕止噫之功,适用于胃气虚弱的呕吐、呕逆、呃 气、胃脘满实等。24-30g用于治疗实证气喘及肝阳上亢所致头晕、目眩 等证。 本品苦寒,入肝、心经。其药理作用为:镇胃降气,平肝熄风,对中枢神经有镇静作用,并有轻微收敛作用。 4、大 黄:1-5g有致泻作用。其致泻成分为葡萄糖甙元,番泻叶甙A、C,主要为蒽醌 衍生物。3-6g可止泻,9-15g可泻下。 两许-疔毒之毒热甚盛者二两-癫狂其脉实者-医学衷中参西录 治疗肝炎,随用药量增加而各项指标复常时间缩短,认为30g可作为常规剂量。 排泄尿毒,可用30克。 大黄粉03g以下有止泻作用。其机理为大黄鞣酸的收敛作用掩盖了含量甚少的致泻成分的作用。鞣质的D-儿茶精抑制大肠内细菌生成酶,阻断吲哚类的产生而止泻。 5、生 杜仲:30g以上治腰痛奇效,不效则加至60-90g。 F 1、茯 苓:研究结果发现,在25g以下无明显利尿作用,至少达30g才有利尿作用, 认为100g时利尿作用最强。渗顽水500克。 2、附 子:1枚-轻量-阳虚2-3枚-重量-祛风湿、止痛-《伤寒论》(一枚炮附子的重 量约12克。) 制附子120-300克水煎3-5小时有甘温补脾肾之阳,温补中下焦元阳之 气,无辛燥热之弊。 3、防 己:小量能使尿量增加,而大量则作用相反 汗防己小量则增加尿量,大量尿量反减少 G 1、桂 枝:在桂枝汤中用9g,取其温经散寒、解肌发表之功,以祛除在表之风邪。 而在五苓散中用量不到5g,则取其温通阳气,增加膀胱气化功能的作 用。 在临床处方开药时,桂枝用到12g以下,可以用于治疗上半身的疾病,例如感冒、上臂酸痛、头痛等,而桂枝用到12g以上,药效可以下行,主要治疗下半身的疾病,例如下肢风寒湿痹证。 2、甘 草:量小有调理身体的作用,益气补中,大量则会清热败毒,比如常吃的甘 草片。 3、枸 杞子:本品性味甘平,功专润肺养肝,滋肾益气,对于肝肾阴亏、虚劳不足最 为适合,一般用量为9-15g,但用量增至每日60g,则有止血之作用, 凡齿宣、鼻衄及皮下出血(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之久治不愈,症情 顽缠者,服之均验。每日用本品60g,水煎分服,连服3-5日可以获 效。如用 量小于45g,效即不显,这也反映了用量与作用的关系。 4、葛 根:降糖3两无毒。 H 1、合 欢皮:量小可以安神,量大可以化痰。 2、红 花:少用可养血,稍多则活血,再多则能破血。 09-15g用于调养气血。在温补剂中加入少量红花,用于治疗产后血晕、头晕、眼花气冷等。12-15g用于冠心病、心绞痛,取其有破瘀通经之功。红花小量养血和血,大量则活血化瘀。其药理作用是破瘀活血通经,表现为兴奋子宫、降压、扩张血管。 《药品化义》:“红花,善通利经脉,为血中气药,能泻而又能补,各有妙义。若多用三四钱,则过于辛温,使血走散。 同苏木逐瘀血,合肉桂通经闭,佐归、芍治遍身或胸腹血气刺痛,此其行导而活血也。 若少用七八分,以疏肝气,以助血海,大补血虚,此其调畅而和血也。若止用二三分,入心以配心血,解散心经邪火,令血和调,此其滋养而生血也。分量多寡之义,岂浅鲜哉。” 红花具有“量小则和血,量大则破血”的特点。故若用于月经不调、经脉痹阻等证,用量宜小,6-9克,如桃红四物汤、血府逐瘀汤。 若用于跌打损伤,瘀肿疼痛、症瘕积聚之证,用量宜大,10-15克,如复元活血汤、八厘散、解毒活血汤。 3、厚 朴:量小可以上行至胸部,量大药就会向下走到肠子。 4、黄 芪:常用量为9-15g。 15g以下能升血压,30g以上可降血压,40克以上调节血压的动态平衡。 气虚难汗者用之可汗,表虚多汗者用之可止。其利尿作用在20g以内明显,30g以上就趋向抑制。 黄芪具有“量小则壅,量大则通”的特点。若补虚益损,用量一般为10-20克,如归脾汤、圣愈汤、十全大补汤等。 若固表止汗,治疗汗证,黄芪的用量为30克,如气虚自汗的玉屏风散、阴虚盗汗的当归六黄汤。 若升阳举陷、固气摄脱,治疗中气下陷、崩漏脱肛、脏器下垂,黄芪用量30-40克。若利水消肿,治疗腹水、下肢水肿,黄芪用量为40-60克。如补中益气汤治脾气虚、脱肛、子宫下垂、久泻久痢等气虚下陷诸症,举元煎主治气虚下陷、血崩血脱、亡阳垂危等证。 若行滞通痹,治疗中风偏枯,手足不遂,黄芪用量一般从30-60克开始,逐渐加大,如补阳还五汤。在王清任的补阳还五汤中重用至120g,有曰:黄芪治萎,四两起步(16进制市斤秤四两一钱是3克),佐以陈皮以防壅滞。 有气虚症状时,用炙黄芪,无气虚症状,则用生黄芪。 5、黄 连:本品性寒,味大苦,善于泻火解毒,清热燥湿,一般常用量为3-5g左右, 由于其性寒味苦,大量或久服,易于损胃,故常与温药并用,如配木香 之香连丸,配干姜之姜连散,配吴茱萸、白芍之戊己丸,配肉桂之交泰 丸等。 近年来忘年交仝小林教授,常用黄连治疗糖尿病,取得突破性进展,值得参用。他说:『黄连最苦,然治疗糖尿病这一甜病特效。我用黄连,通常剂量为每日30g,而治疗糖尿病酮症,一日最多达120g,降糖迅速。』通过回顾性分析显示,有35%患者减少降糖西药的用量,30%仅用中药来维持稳定而理想的血糖水平,许多曾经胰岛素用量很大的患者,甚至完全停用胰岛素,这就为糖尿病患者带来了福音。 兹附仝教授医案供参考: 陈某,男,36岁。2010年7月9日入诊。因血糖升高1个月就诊。患者1个月前因口渴明显而查FBG20mmol/L,诊断为糖尿病,注射几日胰岛素后,因工作较忙未再继续治疗。刻下症见:口干口苦甚,饮水多,乏力明显,汗出多,小溲频数,舌红、苔黄,脉滑数。查:FBG22.1mmol/L,2hPG34.99mmol/L。 西医诊断:糖尿病。中医诊断:消渴。中医辨证:火毒炽盛,耗伤气阴。 治法:清火益气滋阴。 处方: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加减:黄连90g,干姜20g,黄芩30g,西洋参9g,知母60g,桑叶30g,怀山药30g,山茱萸30g。 2010年7月13日二诊:患者服药4剂,口渴、乏力等症状明显减轻,查FBG15mmol/L,2hPG21mmol/L,调整处方为:黄连90g,生石膏60g,知母60g,天花粉60g,西洋参9g,山茱萸30g,葛根30g,怀山药30g,桑叶30g,大黄3g,生姜5片。 患者服药10剂,口渴、口苦、乏力、汗多等症状缓解约80%,查FBG6~7mmol/L,2hPG9~11mmol/L,故调整处方为:黄连30g,黄芩30g,知母30g,天花粉30g,葛根30g,生姜5片,继续调治血糖。 按:患者初诊表现一派火毒炽热、耗伤气阴之象,并有愈演愈烈之势,故亟需迅速控制火势,打破火毒为病的恶性循环。此时常规用药恐杯水车薪,必以大剂量苦寒清火之品直折火毒,方能控制火势,故主以90g黄连泻火解毒,直压火势,并以20g干姜顾护中阳,防止苦寒伤冒。 同时配合知母、桑叶、怀山药等大量滋阴清热益气之药,以迅速补救耗伤气阴,防止其因火势张而枯竭,配合黄连为标本兼治。二诊已明显收效,火势得到控制,因而一鼓作气,继续以90g黄连,清除毒火余氛,至三诊时火毒已完全控制,故中病即减,改黄连为30g调治。 讨论 以上仅是举例而已,类似者不胜枚举。如用大剂量的防风解砒毒,桂枝治慢性肝炎与肝硬化,木鳖子治癌,青木香治高血压,鱼腥草治大叶性肺炎,合欢皮治肺脓肿,大蓟根治经闭,枳壳治脱肛,等等。但就本文所列述者而言,已充分说明中药用量与作用的关系是非常密切重要的。 中药用量的决定,是要从多方面来考虑,但要它发挥新的作用或起到特定的疗效时,就必须突破常用剂量,打破顾虑。正如孙台石在《简明医彀》所说:“凡治法用药有奇险骇俗者,要见得病真,便可施用,不必顾忌。” 剂量是方剂的核心、灵魂,处方是否有效,除了辨证明确,论治得当,剂量就是提高疗效的关键。近贤冉雪峰说得好:“凡大病需用大药(大剂量),药用得当,力愈大功愈伟。”因此,中药用量与作用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这也是使用中药值得注意的一个重要方面。 为什么增大剂量能加强或产生新的作用呢?这原因当然很多、很复杂。但总的一个方面,是否可以说是符合“量变质变”的法则呢?从这一法则的推演,可能会发现更多的药理机制,发挥药物的更大作用。 不过,加大剂量必须在一定条件下,在一定限度内确定,才能由合理的数量变化,引起良性的质量变化,否则缺少一定的条件,超过一定的限度,这种量变转化的质变,就会由好事变为坏事。产生不良的作用或严重的后果。 例如槟榔用75~90g是起驱虫作用的,但如再增大剂量,患者的机体适应能力将不堪忍受,而出现休克或严重的后果。 明·张景岳在其《景岳全书》中曾说:“治病用药,本贵精专,尤宜勇敢……但用一味为君,二三味为佐使,大剂进之,多多益善。夫用多之道何在?在乎必赖其力,而料无害者,即放胆用之。”是可以作为我们参考的。 增大剂量,不是盲目的、胡乱肯定的,而是根据古今文献资料线索的引申,或是民间实践经验的事实,通过临床实践、系统观察才提出的。例如用大量荠菜之治尿滞留,一方面民间流传有此经验,一方面现代药理分析,证实它有直接兴奋子宫、膀胱等平滑肌的作用,所以使用它治疗尿滞留是合理可靠的。 又如夏枯草之治肝炎转氨酶升高,是从它善于清泄肝胆湿热、散郁结、补肝血之功能而推演,并经临床实践,才提出应用的。所以加大用量,不是凭空臆测,而是有线索依据,引申演绎,经过实践观察,方始确定和推广的。 中药加重用量,产生新的功能,发挥它更大的作用,是值得我们重视的,但在具体应用时,还必须辨证论治,因证选方,随证加味,不能简单草率。例如用益母草之治肾炎水肿,随证加味,奏效始佳。这是使用中药的一个关键,如果忽视了这一点,将是最大的、原则性的错误。 最后还要说明一下的,就是增大药物用量,使之发挥更大作用,要有选择性、目的性地进行,不是所有药物加大了剂量,都会加强和产生新的作用;同时,也不能因为增大剂量可以加强药效,就忽视了小剂量的作用,形成滥用大剂量的偏向,既浪费药材,增加患者的负担,更对机体有损,这是必须防止的一个方面。 因为疗效的高低与否,决定于药证是否切合,所谓“药贵中病”,合则奏效,小剂量亦能愈病。“轻可去实”“四两拨千斤”,就是这个意思。所以戴复庵说:“二者之论(指太过、不及),唯中而已;过与不及,皆为偏废”,是辨证的持平之论,值得深思。 本文摘自《国医大师朱良春全集 · 临证治验卷》,作者/朱良春 4、厚 朴:多用则破气,少用则通阳-叶天士(我不知道少用与多用的程度到底是如 何) 5、槐 花:30g以上降压。 J 1、决 明子:3-6g治疗急性结膜炎、麦粒肿、角膜云翳、虹膜炎等 9-12g治疗老年性哮喘、胃炎、胃溃疡、急性肾炎、急性泌尿道感染 20-30g治疗急性胆道感染、胆囊炎、慢性胰腺炎、高血压等。 2、鸡内金粉:3g,用于治疗体虚遗精、遗尿等,尤其对肺结核之遗精有较好疗效。 45-12g用于调理脾胃、消食祛积,尤其适用于因消化酶不足而引起的胃 纳不佳、积滞胀闷,反胃呕吐等。 15-18g有化坚消石之功,可用于泌尿系结石及胆石症。 3、金 钱草:我们是治疗结石类疾病的常用药,可以起到化石、溶石、排石的作用, 我们在临床多用三金排石汤,主要成分就是金钱草、海金沙、鸡内金, 临床效果是很不错的,但是很多医生反映,用了这个方子效果不是很 好,后来我们看了他开的处方,金钱草的用量都是30g以下。其实金钱 草用到30g 以下,仅仅会起到清热利湿的作用,而用到60g以上,则会起到溶石、 排石的作用。现在很多临床医生药物用量这么少,怎么会起到作用呢。 4、荠 菜:用量一般均在10-15g。大剂量治尿潴留有著效,每日约取新鲜荠菜 250g,轻者减半,煎汤,每3-4小时服1次,连续服之,直至奏效为度, 孕妇忌服。 这是一味药食两用的野菜,茎叶多作蔬食,子、花入药,其实全草都有医疗作用。甘温无毒,诸家本草均谓其能利肝明目,益胃和中,调补五脏。其主要作用有二:一为止血,用于咯血、崩漏。二为止痢。 江西医学院药理教研组曾对其药理作用作了实验研究,认为荠菜煎剂与流浸膏均有直接兴奋子宫等平滑肌及缩短动物凝血时间,降低血压等作用。子、花入药,其但民间单方用,也是加大剂量而发挥更大作用的结果。 尿潴留是热性病,特别是肠炎、灰髓炎初步好转后常常出现的一种后遗症,导尿仅能一时缓和症情,不一定解决问题。但本品服后却能于6-24小时内恢复自动排尿,迅速痊愈。 现代药理研究证明它有直接兴奋子宫等平滑肌的作用,当然属于平滑肌组织的膀胱,必然也同时会得到兴奋、收缩而排尿的效果。每日约取新鲜荠菜250g,轻者减半,煎汤,每3~4小时服1次,连续服之,直至奏效为度,孕妇忌服。 5、荆 芥:小量用10g以内就可以祛除邪气,还能治疗皮肤瘙痒。大剂量用20g-30g 可以发汗祛邪 6、桔 梗:治咽1两安全。 K 1、苦 参:5-8g有利尿消肿作用,用治肾炎性水肿、肝硬化腹水、心脏性水肿等, 并有平喘止咳作用,可治疗支气管哮喘发作 10-15g治疗细菌性痢疾、钩端螺旋体病及各种皮肤病 30-60g,可用于外治感染、各种原因所致的失眠症。 L 1、人 参:常用量为5-10g,用于复脉固脱时可用至15-30g。 2、连 翘:常规剂量可清热解毒,专门治疗皮肤长疮之类的疾病,大剂量的使用则会 促使发汗,药性也随之改为温热。 活血通络,消肿散结止痛,用量30克。李杲先生说:“连翘散诸经血结气聚。消肿。”张锡纯先生也在活络效灵丹后说:“痹疼加连翘”。《医学衷中参西录》中说:“诸家皆未言其发汗,而以治外感风热,用一至二两,必能发汗,且发汗之力甚柔和,又甚绵长。曾治一少年风温初得,俾单用连翘一两煎汤服,彻底微汗,翌晨病若失。” 3、龙 胆草:小剂使用有开胃建胃之功,大剂则清肝胆湿热效著 4、芦 根:降温120克无虑 5、莱菔子、槐花:30g以上降压。 M 1、麻 黄:少用通阳消徵,多用发汗利水 用其升提之功,用量不少于9g。独用剂量15-50g。 麻黄的用量一般是2-9g,小儿多用炙麻黄,也可与等量甘草同用,小儿用量不宜超过3g。冬季用量宜大,夏季用量宜小,素有鼻衄、高血压者禁用 治疗水肿时常比一般用量较大,可由9g渐加至15g,(个别的还有时逐渐用到20-25g,最多用至30g,生石膏相应增加到60-90g)这时要配用生石膏25g至45g(生石膏与麻黄之比约为3:1),以减少麻黄的发汗作用而达到宣肺利尿的作用。 麻黄以其轻扬之味,而兼辛温之性,善达肌表,走经络,散风邪,祛除寒毒,用量宜重。 若为风寒外感,用10-15克,常用的有麻黄汤、小青龙汤等。 若为风寒湿痹,用15-30克,入桂枝芍药知母汤、乌附麻辛桂姜草汤,用量轻则效果不佳。 若寒邪深入少阴、厥阴,隐匿于筋骨之间,非用麻黄、官桂不能逐者,用量宜轻,3-5克即可,如阳和汤。 老年男性,麻黄量大,有致癃闭之嫌,但此副作用,可用来治疗儿童遗尿病,多配伍益智仁、芡实、金樱子、莲须等补肾制品。 顿止暴喘,30克分服。 注意:肺虚作喘、外感风热、单臌胀、痈、疖等证,均不可用麻黄。 2、马 兜铃:常用量能止咳,用量15g时可致呕吐,30g以上可使呼吸抑制,血压下 降。 3、关 木通:常用量能利水通淋,用量60g以上可导致肾功能衰竭,小便不利。 4、麦 芽:催乳、回乳有以下三个观点:生麦芽通乳,“生”取其“生发”之意,量 在30g以下。炒麦芽回乳,“炒”取其“炒枯”之意,量在60g之上。生、 炒麦芽均可单独用于回乳,量60-120g。生麦芽、炒麦芽混用用于回乳, 量各为60g。 P 1、胖 大海:1-4枚,有开肺解表、清热利咽之功,用于风火犯喉而致的声音嘶哑。 12-15枚有通便之功,可用于头目风热疾患,合并有大便热结者。 Q 1、牵 牛子:少用可泻下通便,祛除肠中积滞,多用则峻下逐水,攻逐腹中积水。 2、羌 活:《本草汇言》:“羌活功能条达肢体,通畅血脉,攻彻邪气,发散风寒 风湿。故疡证以能排脓托毒,发溃生肌。目证以之治羞明隐涩,肿痛难 开。 风证以之治痿、痉、癫痫、麻痹厥逆。盖其体轻而不重,气清而不浊, 味辛而能散,性行而不止,故上行于头,下行于足,遍达肢体,以清气 分之邪也。” 故若用于风寒外感,10-15克,如九味羌活汤。若用于风湿痹症,用量宜加重,15-30克,如除风湿羌活汤、羌活胜湿汤。 若用于疡证以排脓托毒,发溃生肌,或用于脾虚湿陷证以升发脾胃清阳之气,用量宜轻,仅以为向导而任佐使之药,3-6克,如升阳益胃汤、羌活透肌汤。 R 1、肉 苁蓉:6-12g,有补肾助阳、益精血之功。适用于阳痿不孕、腰膝冷痛、筋骨 无力等证。 15-18g有润肠通便之功,用于肠燥津枯之大便秘结之证。本品助阳而不 燥,滑而不寒,是一味既补阳又益阴的药物。 2、人 参:强心,救急30克。人参的常用剂量是3-9克,当用于脱证时,其用量高达 30克以上。 S 1、升 麻:少用(6g以下)有清热解毒之功。多用(10g以上)有升阳举陷之效。 3-10g,有发表透疹、升阳举陷之功。用于风热头痛、中气下陷、斑疹不出等。 30g时,有报道治疗面神经麻痹有较好的疗效 《辨证录》:“盖升麻少用则气升,多用则血升也”,升麻少量可以升举阳气,透表发疹。 若用于治疗久泻脱肛、子宫下垂、崩漏下血等气虚下陷证及疹出不畅的风疹、麻疹等病,用量宜小,3-6克,如补中益气汤、举元煎、升陷汤、升麻葛根汤。 重量可以深入血分,而达凉血解毒的功效,如治疗痈肿疮毒,热毒血痢等热毒炽盛之证,用量宜重,可以用15克以上,如升麻鳖甲汤、麻黄升麻汤。 若用治疗一般的阳明胃肠郁热证,用量宜适中,10-12克,如清胃散、普济消毒饮。 2、苏 木:量小和血,量大破血 3、赤 芍:胆红质代谢障碍一般用30-60g,也可用90g以上,有凉血活血,通腑利 胆利尿,降门脉压, 4、白 芍:6-30g。有养血敛阴、柔肝止痛、平抑肝阳之功效。 30-45g有利尿作用,用于热病后期,阴液耗损,小便不利等症。白芍长于养血敛阴,虽有利尿作用而不伤阴。 用量若在30克以上,对大量吐血的确有较好的止血效果。-《岳美中医话集》 大量治疗腹痛也很好 芍药甘草汤的芍药用量要大。 5、桑 白皮:6-9g有退热作用,10-12g有祛痰镇咳之功,15g有利尿及轻泻作用。 6、水 蛭:15g研末吞服,1日2次,主治肺心病 5-10g治疗急性支气管炎、高血压所致头晕 12-15g,治疗脑溢血后遗症、原因不明的症瘕痞块,本品破瘀血而不伤新血。 7、石 菖蒲:15-3g作药引,有明目、开音之功。用于治疗角膜溃疡、声音嘶哑等。 45-75g用于开窍。治疗湿温病之湿浊蒙蔽清窍者,以及狂躁型精神分裂症。 9-12g有通利小便之功能,可用于治石淋或热淋。 3g治疗冠心病 6-10g治疗老年性慢性支气管炎及梅核气(神经官能症) 30g可治疗中风后遗症偏瘫、慢性肠炎所致的久泻。 8、山 楂:6g祛瘀力强9-12g温通力强,用于治疗慢性肝炎15-30g治疗慢性胆囊 炎、萎缩性胃炎。 9、三 棱:常用剂量的上限为9克,但临床上以该药配合其他中药主治各类晚期恶性 肿瘤病时,其每日用量达到45-75克,相当于权威规定剂量上限的5-8 倍。 10、熟 地:凡下焦虚损,大便滑泻,服他药不效者,单服熟地就可止泻,然须日用 四, 五两,煎浓汤服之亦不做闷,(熟地少用则作闷,多用转不闷), 少用则不效。-医学衷中参西录 90-120克对糖尿病晚期尿液浑浊有特效。 11、山茱萸:常用量为5-10g,急救固脱时用至25-30g。固脱3两(90克)见功,必与 参附搭配 12、桑 叶:常按照普通的剂量就是清热发汗,而用量大了却可以止汗。用到30克能 清热止汗,如《重庆堂随笔》:“桑叶,虽治盗汗,而风温暑热服之, 肺气清肃,即能汗解。息内风而除头痛,止风行肠胃之泄泻,已肝热妄 行之崩漏,胎前诸病,由于肝热者尤为要药。” 13、石 膏:清气,一日可至600克,关键要识证。 14、生 地:凉营,极量800克。大剂量-类风湿-上海-姜春华 15、酸枣仁:安眠,最大180克。 16、沙 参:30g以上补气,小剂量则可滑肠。 17、三 棱:为破血行气之药,常用剂量的上限为9克,但临床上以该药配合其他中药 主治各类晚期恶性肿瘤病时,其每日用量达到45-75克,相当于权威规定 剂量上限的5-833倍。 T 1、土 茯苓:解毒240克,萆薢、土茯苓30g以上消除蛋白尿。 W 1、五 味子:大剂量,约100-150克治疗慢性疲劳综合症有奇效。四川--刘祯吉 15-3g时,有敛肺镇咳之功。用于治疗肺虚咳嗽,如老年慢性气管炎、肺气肿等。 6-9g有滋补益肾之功,用于肾虚型咳嗽、遗精、滑精及久泻久痢等。 12g以上有降低血清谷丙转氨酶作用,可用于慢性肝炎恢复期转氨酶过高 2、乌头、附子:用至15克必须先煎4小时左右,用至30克必须先煎8小时左右,经过 蒸制的就不必煎这么久了,用时逐渐加大到30克为宜,得效后宜逐 渐减量,超过30克的超大剂量没有经验的最好不要去用,一不小心 可以导致死亡的,乌头止痛,8两(240克)口麻欲吐,效毒两刃。 X 1、希 签草:6-9g,对慢性风湿及类风湿性关节炎有较好疗效。 9-15g用治疗肝阳上亢型高血压兼有四肢麻木、腰膝无力、头痛、头晕 者,较为适宜。 2、玄 参:9-12g,有滋阴降火、清热润肺之功效。可用于治疗虚火上炎所致的咽 喉肿痛、牙痛,以及肺热咳嗽等。 18-30g有祛虚热,除烦躁之功、用于热病伤阴、阴虚火盛出现的烦躁不 安者。 30-90g有软坚散结的作用。用于治疗瘰疠、脉管炎等。玄参苦甘而咸 寒,用于热证有清热滋阴、消炎解毒作用。虚热实热均可应用,但以滋阴 见长 3、小 蓟:大剂量-降血压-上海-姜春华 4、夏 枯 草:常用剂量上限是15克,而临床以该药治疗病程较长的甲状腺瘤时,用量 一般都超过30克。 本品性味辛苦而寒,善清肝火、散郁结。临床配合养阴柔肝药,治阴虚肝旺之高血压,配软坚消瘿之品治瘰疬,效果令人满意。但以大剂量治疗肝炎,则是在前人实践基础上有所发展了。 以夏枯草煎或流浸膏(可酌加糖),每次服约含生药30g,每日3次,开水冲服。对于肝炎而转氨酶升高者,有顿挫调整之效。一般服5-7日,即能见效。因为转氨酶升高时,象征肝炎病有所活动,而在中医辨证上,则多属肝热郁结、湿热壅滞之咎。夏枯草苦辛而性寒无毒,专入肝胆二经,能补厥阴肝家之血,又辛能散结,苦寒则能下泄以除湿热,所以能收到满意之效果。 5、茜 草:30g以上治口疮。 6、细 辛:治疗风寒表证的剂量一般用3克,最多不超过9克。而当用细辛治疗各类 痛证时,用量常常超大,有时用至30克,甚至更大。显然,当风寒表证时 用超大剂量的细辛,不仅于证无益,而且会引起不良反应。相反,如果要 发挥细辛的镇痛作用,而用常用剂量,显然是杯水车薪,于痛无济。 Y 1、元 胡:少用止痛,多用安神 2、薏 苡仁:系药食两用中药,其常用剂量的上限为30克,而临床上有经验的医师用 该药治疗风湿、腰腿痛等病证时,该药的用量达到45-90克。 3、洋 金花:止咳平喘或止痛,一般只用03-06克,每日用量不超过15克,若用作麻 醉药时可用到20克。 4、郁 金:3-10g,有疏肝解郁止痛的作用,用于慢性肝炎和肝硬变所致的肝区 痛、泌尿系疾患引起的肾区痛、妇科血瘀痛经等。 10-15g有行气利胆的作用,用于治疗传染性肝炎,能升高血清蛋白,促 进胆 汁分泌和排泄,增进病人食欲。 30-60g有较好的排石作用,可用于治疗各种结石。本品入气分以行气解 郁,入血分以凉血破瘀,善治肝胆,善行下焦。 5、益 母草:本品辛苦微寒,主要作用是活血调经,因此一般多用于月经不调、产后 血胀及打扑内损瘀血等症。虽然《神农本草经》曾提及『除水气』的效 用,但后世应用者甚少,或认为『消水之功,并不显著』,这是没有掌 握其用量的缘故。 本品用作『调经活血』时,其用量一般为9-15g。倘作『利水消肿』之 用,则需量大,始能奏效。益母草之利尿作用,我在临床观察,每日用 30-45g 尚不见效,嗣加至60-90g,始奏明显之效。尝用治急性肾炎 之尿少、浮肿 之候,恒一剂知,二剂已。 处方:益母草60g,泽兰叶20g,木槿花12g,甘草3g。 【随证加味】风水型者加麻黄3-5g。实热型者加大黄5-8g,生槐角15g。气 血虚弱者加当归10g,黄芪皮20g。此外,对于单腹胀(肝硬化腹水)或 其他水肿,均可用本品90g加入辨证论治方中,以增强利水消肿之作用。 6、鱼 腥草:拌凉菜,薤白可当小菜。圆机活法组方,巧在识证准确,用足剂量,何慢 之有? 7、薏 米:30g以上治关节痛。 8、鸦 胆子:缓下15-3克,攻下5-9克 Z 1、枳 壳:量小可补充人体的气血,大量就会用来破气消除积食。 3-12g,有行气宽中、除胀之功效。用于脾胃功能失调所致气滞诸证。 15-30g可用于子宫脱垂,或久泻脱肛等脏器下垂证。药理研究证实,枳壳对胃肠、子宫有兴奋作用,能使肠蠕动增强,子宫收缩。 2、炙 甘草:1-2g有调和药性的作用,5-10g温肾养心,30g以上有类似激素样作用。 3、知 母:大剂量-控制血糖-上海-姜春华 4、枳 实:常用量为5-10g行气开胸化痰,用治脏器下垂时可用至60-100g以升阳举 陷。小剂量能使心脏兴奋,大剂量使之抑制。 5、泽 泻:治眩晕非30克不为功。 6-10g治疗黄疸型肝炎、急性肠炎(暴泻)、植物神经功能失调所致的多汗 15-20g,可治疗乳汁不通、急慢性湿疹 25-30g,治疗美尼尔氏综合征、高血压、低血糖所致的眩晕等。 6、猪 苓:消浮肿120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