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当时白话诗歌为什么能渐渐取代旧体诗?

 潇潇_9376 2020-09-15
    小雨点

    文化不自信带来的。

    纵观2次的西方诗热潮,一次上世纪初,一次上世纪70年代末,都是面对外部世界经济、科技、军事等领域的差距继而产生的文化自卑感,借着反思的名义实则行抨击之实,把一切都归咎于传统文化,试图摧毁我们传统文化全面西化发展。

    平心而论,这个还是翻译的问题。

    我们文化中的诗,压根跟西方所谓的“诗”就不是一码事。鬼知道是怎么把西方这个文学类型翻译成“诗”的。

    徐志摩这一类,捅破了天也做不出一首像样的正宗的古体诗。

    但是!!!西方诗也是诗啊,你古体诗是封建传统文化的产物,我西体诗是民主发达文化的果实,孰高孰低?西方诗多好做啊!!!你凑一句,我想一句,长长短短,截来断去的,不用脑汁,不用才思,凑一凑,一首“诗”就出来了。

    伴随着西化抨击中国传统文化的浪潮,有“头脑”有“眼光”的文业平庸甚至不学无术之辈,抓住机遇,借此纷纷翻身。

    文化界的事么,文人自然是相互大力吹捧。于是乎,传统中的高大上的诗人的概念就这么被他们移花接木的安在了只会玩白话文长短句的西方“诗”的自己人的头上,恬不知耻的也称之为“诗人”。

    在整体文化水平不高的年代,世人也分辨不出此“诗人”非彼诗人,还是按着传统诗人的态度对待他们这群冒牌货。

    都是扛着诗的名头么,报纸上媒体上整体的宣扬推广吹捧。

    自此,借着“诗人”的名头,名利皆有,整日间招摇过市,混迹花间。

    他们这群败类不止是狎妓,更把目标对准了那些爱好文学的良家女子。

    多少不谙世事爱好文学的女青年、女学生被“诗人”的名头迷惑,沦为床上玩物而不自知。(此等事例在上世纪初和70年代后期的2次西诗热潮中,数不胜数。)

    当然,在这些“诗人”的眼里,这不是下流,是真风流。

你这评价下胡适两只蝴蝶还可以,但是怎么不看看郭沫若的《女神》,闻一多的死水,李金发的弃妇,戴望舒的雨巷和臧克家的有些人呢😁当时白话诗歌取代旧体诗和白话文取代文言文一样是历史大势,和你所谓的民不民主无关,我手写我口,书面语言向口语靠近本就是历史趋势,也是宣传大众文化的必然,文言文的变化也是向古代口语靠近的表现。

本评论由用户“大哥来瓶阔落”推荐,来自《诗人余秀华回应表白李健:当时失恋,只是借用公众人物表达自己的寄托》一文。内容仅代表用户观点,标题为小编添加,更多热乎讨论请移步原文。

免责声明
以上内容为用户在观察者网风闻社区上传并发布,仅代表发帖用户观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