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年旧事》 作者:王朝政(毛牛) 第二十二回 童年的记忆: 真的是年龄的缘故,眼前的事转瞬即忘,而儿时的许多事情却像影像般定格在脑子里,并且越来越清晰。 我的童年是在太平渡度过的,那是我最不能忘怀的一段时光! 赤水河边的红色太平古镇,坐落在高低不平依河随山而建,落差巨大,三条向上延伸的石步梯,构集成了太平渡的“小重庆”风貌,那时的太平渡非常的热闹,虽然全镇并不富裕,平时只有我和奶奶在家,父母,哥姐很早就出门讨活,我每天都盼着他们回家,吃饭是那个年代绝对的奢侈品。 我家住在几户人共同的小巷子头,我,奶昌,林培生,唐家几姐妹,刘洪尧几姐妹,朱万芬,胡庭汉,朱文珍家,每家都是木门,灰色的瓦,串隔的粉墙,连成了左右两排紧挨着的邻居,紧靠巷子的是株千年老黄桷树,像一把绿色的伞遮盖了大半截街,特别漂亮,每到黄桷苞盛开的季节,几乎是通街的群娃争相前来,或捡,或摘,边吃,吃到嘴里酸酸的,但味道越吃感觉好极了,树荫下更是纳凉的好地方,一到盛夏,贵州的,周围的,只要路过,都喜欢停留树下的街坎上坐着,纳凉聊天,热心肠的冯大孃,林大娘,提着一壶苦丁凉茶,拿上几个土杯,带着笑容,不管认不认识,先招呼喝杯茶,此种场境历历在目,刻留在我脑里,尤其是到了晚上,邻居们不约而同来到树下,搭上几张凉板,凉席,带上一壶凉茶,一群娃围在大人们身边,听父辈们讲一些那个年龄根本就听不懂的事,大人们摆完了我们听不懂的事后,品着凉茶,我们这群娃开始扭着寻问,只记得那时候的月亮特别大特别圆,月亮大的好像站在房顶上就能用手摸得到,就挂在大黄桷树稍上,整个树下照得亮亮的,大团大团的黄桷花在这样的月色里显得摇曳多姿,美丽绝伦,无月的夜晚,星星会特别多,特别亮,天空一尘不染,看见星星眨眼睛时,朱文珍,林先容,刘洪淑几个大姐,互相寻问找找牛郎星,织女星,我们这群小娃儿,把脖子扬得酸酸的跟着大姐们手指方向,也找不到究竟是哪一颗,大姐们说我们太笨,我们乃不死心,追着问,牛郎织女怎么上去变成了星星会掉下来?嫦娥飞到月亮上去干什么?月亮离得这么近,为啥不下来和我们玩呢?大姐们对我们说不明白,使我们带着解不开的谜,想不明白就算问题朦胧吧,调个脸又扭着大哥哥林培生,代学亮,唐水娃,甚至是朱二爷摆鬼故事,层出不穷的鬼故事,心里惶惶的,有点见了鬼的感觉……听着,听着,朦朦胧胧的睡着了。 这颗老黄桷树留下了我难也忘怀的童年! 古镇老人的爱情故事∶ 从我小时有记忆时起,给我印象最深的我家巷子邻街的朱二爷,冯大孃。 年青时夫妻二人,男帅女俊,共同经营着太平渡古镇唯一的一家土陶罐小店,夫妻二人相儒以沬几十载,一个小店撑起一个家。 上个世纪太平渡非常热闹,人来人往,大街小巷全住满了人,家家户户泡海椒,姜,蒜,盐江豆,盐酸菜,都需要几个陶罐。 朱二爷,冯大孃,起早贪黑地进罐卖罐,对待乡人热情,价格合理,附近的邻里乡亲都十分信赖夫妻二人的口碑,在家门口的老黄桷树下,任人挑选着土陶罐,并准备着许多草纸,让买陶罐的人烧纸丢入罐内,盖上陶罐盖盖,试罐的质量,只要不冒烟,随及买走,冯大孃长期备有凉茶,热茶,不管买与不买陶罐,都送上一杯茶,这种朴实的待人之道,几乎是全太平渡人的习俗。装烟敬茶是太平渡人的美德。 朱二爷专跑陶罐进货渠道,冯大孃负责专卖陶罐。夫妻二人就守着这么一个小店,即没有大富大贵,也没有太多的起起落落,生活平淡,如同眼前这根千年黄桷树一样,穿过漫长的时间长河,用一生去专注做一件事,买陶罐卖陶罐,不计较代价,也不计较得失,为滿足乡人的需要,不为多挣那几个钱,而是几十年乡人对自己口碑认定的滿足感,基于这种口碑的信任,富有人情味的乡土情感。 太平渡像我这个年龄的人,从童年起,都会对那个坐在家门口黄桷树下的冯大孃有着深刻的印象! 朱二爷,冯大孃这对古镇老人,夫妻间的爱情,都流露在经营陶罐小店上,夫妻间的相濡以沫情感,不用凝视,只需一瞥,那一瞥便了尽尘世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