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里斯本夜车:说走就走逃离日常,实现虚幻的白日梦也无妨

 芸淡风倾 2020-09-15
小冒坚持原创的567篇   倔强不讨喜的书评营业的一天。
加缪说:“人生的意义,在于承担人生无意义的勇气。如果你一直在找人生的意义,你永远不会生活。” 共勉。

人过五十,稳定平淡,毫无波澜的顺遂人生里,突然偶遇一位葡萄牙女子、带着一本名不见经传的葡萄牙书籍,开始了“逃离”的人生急转。
“逃离”的勇气与契机是什么?
他要逃离的,只是自己按部就班的生活吗?
这本来自瑞士小说家、柏林自由大学哲学教授帕斯卡·梅西耶的《里斯本夜车》,就在讲述一个关于“逃离”的故事,去重新审视人生中的孤独。
主人公57岁的中学老师戈列格里斯,在一个普通的午后,突然任性地说走就走,开始出发去寻找自己的冒险、自己的浪漫。
他试着打破秩序与理性冲出牢笼,前往热情感性的世界,寻找化外之地的自由人生。



01 沉默


“虐待你自己。虐待你自己,我的灵魂,对自己施暴。之后,你没时间重视自己,尊敬自己。每个人的生命只有一次,仅此一次。你的生命已近尾声,你在这段生命中并未关照过自己,而是把自己的幸福加诸其他人身上……那些不关照自己心情的人,必将不幸。”

——《沉思录》奥利略

戈列格里斯手捧那本《文字炼金师》,在西去的火车上,对普拉多感同身受:
普拉多为了解脱父亲的病痛,成为了一名医生,就和所有普通人一样,过着平凡充实的生活。

事实上,真正牵动人心的生命经历往往平静得不可思议,既非轰然作响、火花四溅,更非火山爆发,经验发生的片刻往往不引人注目。当其革命性效应发挥作用,让人生进入崭新的一页,带来全新的生命旋律,而这都是在悄无声息中进行着。超凡脱俗的高贵正在这神奇的静默中。

“我们总是无法看清自己的生活,看不清前方,又不了解过去。日子过得好全凭侥幸。”


普拉多周围的人,没有人知晓他的另一面,比如父母过度的爱以及期待,曾经对年幼的他是巨大的压力和伤害。
他选择了顺从,隐忍和沉默。
所以他只有,也只能通过“文字炼金师”这一身份,用文字去抒发真实的,不为人知的自我。
  • 他不轻易相信宗教,不相信一个虚幻遥远的许诺可以承载生命的重量,但他有他自己坚定的信仰;

  • 他坚信每个人都不会展示完整真实的自我,所以我们永远无法了解彼此;

  • 他渴望亲密关系,妻子的离世让他痛不欲生,但他又实在地不相信爱情,认为过度的亲密是“霸道”的。

  • 他不相信激情,却因为小他二十多岁的姑娘,可以放弃他视作生命的对朋友的忠诚。

  • 他反对一切的压迫,但又救了一个等同于统治者符号的秘密警察领导的命。

  • 他幻想去他方旅行,大部分时间身在此处,也依旧带着对里斯本的乡愁。

  • 他对死亡充满恐惧,同时又觉得死亡是上帝送给人类最好的礼物。

人类的一切作为,只是以十分不完美、甚至相当可笑无助的表达方式,呈现出隐藏在心中深不可测的内在生活,即便奋力挤向表面,却永远无法抵达。



看到这里,一定会有人,觉得这就是“文艺青年”的无病呻吟,感伤纠结。
就像书里提出的,那一刻,戈列格里斯在普拉多的故事里,看到了自己:
如果我们只能依赖内心的一小部分生活,剩余的该如何处置?
那些我们自我安慰的平静与通透,实则都是披上了“平静”的迷惑外衣,更多的依然是纠结、彷徨、孤独与挣扎。

很多人其实并不真正了解何为文艺青年,在这类“新高等游民”的定义里,
一层是我们的刻板印象:富有的不是金钱而是时间,追求的不是物质而是内心,穿着破烂但心似锦绣,
更重要的内核是——永远保持对知识的好奇,拥有不受任何束缚的自由。
自由,才是核心。



02 爆发

帕斯卡·梅西在《里斯本的夜车》里这样描述普拉多:
“他的脱轨,源自于他那备受折磨的灵魂,有如炙热的熔岩一般,以无比的力量焚毁且卷走他心中曾经受到的奴役,及对别人的过度期待。
他辜负所有的期待,打破一切的禁忌,而这也正是他的喜乐的来源,最后,他终于在驼背的法官父亲,野心勃勃的、温柔的独裁者母亲以及终生对他感激涕零的妹妹面前,得到了平静。”
像是终于面对自我,逃离外界束缚的普拉多,受他影响,有勇气告别稳定生活,正视初心的戈列格里斯,面对生活中大部分的求而不得,无能为力,其实我也会有很多自我怀疑的时刻。


比如,在遭遇中年危机之前,我先被“四分之一人生危机”洗礼了,自从迈入25岁大关,就有种不明觉厉的紧迫感和拼命渴望成熟的迫切愿望,油然而生,言之有理,细思极恐的复杂心情。
“四分之一人生危机”具体是指青年时代对单位、对象、脱贫致富等各方面焦虑的汇总,描述了一种“难道我这辈子就这么回事了吗”或者“我怎么能这么一事无成”的人生危机感。
比如,我还是习惯性逃避,不去做选择,就永远不会做错选择。面对“泯然众人矣”的人生高开低走,选择性视而不见,得过且过。
你喜欢勃拉姆斯吗:30不立的平庸人生值得过吗


就像《里斯本夜车》里的一小段追忆学生时期的似水年华:
“直到现在我才明白,促使我一而再、再而三回到学校的原因:我盼望再次回到在学校中庭的那一刻,在那一刻里我们摆脱了过去,而未来尚未开始。在那一刻,时光停滞,呼吸停顿。这样的时刻后来不曾再有。”

所以,一旦生命遇到大的不可抗力的冲击,粉饰太平的美好,就被轰然打破。
普拉多曾说,
欲望、满足和安全感,都会昙花一现。最短促瞬息即逝的是欲望,接着是满足,最后连安全感也随之破碎。
我能感觉到正逐渐丧失自我的无力和恐慌,被迫脱离了安全的舒适区,但是换个方向想:
其实,我可能就是想要失去自我,迫切地需要失去自我呢?


不管是人生幸福或者不幸的时刻,美好或者失落的瞬间,都不是绝对。
长期维持某一种形态,即使是幸福无忧,也会产生倦怠感;即使长期至暗,也会在坚持过后迎来小小高光。
难以维继的黎明前的黑暗,我们可能就是需要一个改变的契机,勇敢地挥别过去,逃离平庸日常,按下暂停键,重新审视自己和人生。

当列车长报出站名,当我们听到火车嘎吱的刹车声,被突然出现的车站阴影吞噬的一霎那,为什么会如此激动,难以自持?
在火车最后的一声气息完全静止下来的瞬间,我们为什么感到如此奇妙,仿佛那是无声却扣人心弦的一刻?
因为我们一踏上那陌生却又不再陌生的站台,便再度拾起了人生的一部分。
当年,就在我们一感觉到火车驶离那瞬间传来的初次晃动,那段时光便此中断,且被遗忘。
还有什么比一段带着一切期望再次出现的断裂人生,更让人激动的呢?



03 出走

“我们为什么会为无法出门旅行的人难过?
因为他们无法跨足外在世界,内在不能随之延展,无法丰富自我,因此被剥夺深入自己内在的可能性,没有机会发现自己还能成为什么样的人,变成什么模样。”

我也被《里斯本夜车》深深感动的原因是,作者事无巨细地巧借丰富细腻的心理感受,去表达了一个曾经按部就班,装在套子里的人,如何自知自觉,学会了关注世界上的各种可能性。
虽然痛苦,但是勇敢地挣脱那些本不该有的桎梏,尤其是自己强加于己,或者后天习得,习以为常的固定的人生规则。
其实我们都明白,我们很难完全永久地逃离,我们没办法永远保持自由。
作者从未说过,要永久地逃离,包括主人公,一次任性的旅行,他拜访了普拉多人生里多个见证人,虽然大家能拼凑起来的,仍然只是他一生的碎片。
但,至少我们经历过,我们追求过,我们知道,这个世界上有另一种勇敢不受限的人生,有各种各样丰富的可能性。
如果眼前的路,无法继续前行;放弃的同时,我们至少有勇气去挑战另一条少有人走的路。
人生,本就不该有固定的套路,唯一的活法。



04  归来

记得曾经看到人生的三重境界,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到最后,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我能理解字面的意思,年幼的自己却很难深层次理解,阅尽千帆,看透生活之后依然热爱生活的心态。
我们勇敢地走出舒适区,走出自我设限,不是为了永久逃离,只是从过去的阴影里走出来,然后用一种全新的态度,去面对曾经令自己痛苦的一地鸡毛,无解的人生低谷。


就像《里斯本夜车》表达的:
“我们不只在时间上延伸,空间上亦然,远远超过可见的空间。我们离开某处时,总会留下一些东西;人虽已离去,心却依旧留在那里。有些事,只有回到原地,才能再度寻得。
当单调的车轮声载着我们通向过去的一段生活,不论过去距今多么短暂,都让我们驶向自我,回到自己的世界。”





曾经的我,悔不当初;
想回到过去扭转现实;也曾经想过干脆一了百了,不想再去面对打烂的一手好牌,总之,我不喜欢当下的我拥有的一切。
可是,不管是后悔,无奈,自暴自弃,我们的人生还得继续。

所以偶尔学会让自己脱离轨道,重新激发活力和可能性,太重要了。
若你也曾想逃离孤独、想逃离庸碌生活,自由选择自己的人生,却不知道从何而起,至少可以翻开这本《里斯本夜车》,像作者说的一样:
“生命的意义不在于如何生活,而在于如何设想生活。”
请先勇敢地展开想象吧!

作者:小冒,同名账号“芸淡风”,年读110+本书,两大视频网站入驻作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