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起山陂釆艾行,艾符风俗倍生情 鬓丝日日添霜白,萱草年年带雨青 独写菖蒲闻燕语,孤扶雁柱调琴声 惟祈酹酒屈原祭,但愿黎元永太平 重五的香 文:风铃 五月初五的粽香、艾香,已经穿越时光隧道,在华夏大地上飘逸了几千年。 小时候,端午节是一种期盼,就向期盼过年,期盼那一声声爆竹过后的烟火味一样,期盼着端午节,期盼着粽子的香味。塞外没有粽叶,临近端午的时候,市场上才有卖的,爸爸去镇上的时候,就会买回来一些,奶奶和妈妈准备好糯米和红枣。过节的前一天晚上,家人们坐在一起,一边听着爷爷讲屈原投江的故事,一边开始包粽子,连夜入锅煮熟,节日的早晨每人分到两个粽子,还要留出来几个送给亲戚和邻里。我会当做宝贝一样捧着两个粽子在伙伴当中炫耀,起初是拿给大家闻闻粽子的香味,后来还是忍痛分出一个给大家尝尝。就这样,粽子的香味在一年盼一年的时光里,留在了记忆的深处。 塞外的端午节,秉承着一样的传承,但还是有一些区别的。这里没有吴、越、楚大地的赛龙舟,投粽子,有的是早早起床,去草甸子上,或小河边采摘艾蒿。人们把艾叶放在手心里使劲地搓,待艾叶的沉香释放出来,又在脸上、脖子上来回搓,觉得皮肤有些发热了,再用河水洗脸、洗手。洗过之后再折一枝艾叶戴在耳边的头发上。奶奶说这是为了祛寒,辟邪。然后我们就采很多,抱回家来,一缕一缕的插在门楣和窗棂之上。用不完的就放在阴凉处晾干,备用。我的家里人似乎对艾叶有些偏爱,常年离不开艾蒿,肚子疼啊,受了风寒啊,都用艾叶加红糖熬水喝,效果非常好。我出嫁的时候,妈妈包了一包艾叶放在我的嫁妆里,让我带到大兴安岭。这包艾叶在我怀孕、生产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了它的作用。艾叶是一种中草药,据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记载:“艾以叶入药,性温、味苦、无毒、纯阳之性、通十二经、具回阳、理气血、逐湿寒、止血安胎等功效,亦常用于针灸。故又被称为医草。”就是这普通的一簇蒿草,因其具备的天然本性随着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芳香了千年,有诗人这样赞道:“霜染青春野水涯,沉香淡淡恰如花。端阳月老天为证,嫁入寻常百姓家。”千年的传承,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未有丝毫改变,但是最近的许多年,这民俗中却加进了另一种烟火的味道。 近些年过端午节,在早晨很少看见有人去采艾蒿,一是因为塞外多年干旱,艾蒿在端午的时候还长的很小很小,二是市场上有人在销售艾蒿,是农人种在园子里的,很高,很茂盛。一元钱两棵的价格,并不是很贵。但总觉得不是野地里采来的那种感觉,买来的艾蒿也没有野地里的艾蒿香味浓郁。也难怪人们失去采艾的兴趣,即使费尽周折采到矮矮的艾蒿,也没有清清的小河水用来洗脸、洗手了。 村子外的小河已经干涸多年了,河床成为人们端午节时的休闲场所。端午节的前一天晚上人们把大盆小桶的粽子,大捆小捆的艾蒿,各种小吃,各种小百货,各种拍照的布景,搬到河床两边的路上或者河床中央,玲琅满目,应有尽有。干涸的河床上人头攒动,商贩也好,游人也罢,只在端午节这天聚集在此,用一种现代人的特有方式延续这一民俗。走进五月,走进五月初五,粽子的香味和艾叶的醇香,悠悠相混,已经飘荡在大街小巷,诗人屈原的爱国精神带着这特有的醇香,沿袭至今。浸润着世世代代人的爱国情怀,也勾起无数游子的浓浓乡愁。 图片来自百度搜索
风铃 | 本名,袁静波,文海诗轩传媒副社长。愿如风铃,闻风而动,动必悦耳。闲暇之余愿在心灵的花园修篱种菊,拈花一笑。 END 一个走心的自媒体运营平台 摄影图来源于百度网络、醉吟清风整理编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