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朱一龙主演的《亲爱的自己》有段面试遭受屈辱的片段,引发了很多观众的共鸣。
辞职后的陈一鸣一开始对自己还是充满了自信,他觉得自己工作能力也不错,离职前的职位也够高,按说重新找工作应该不难,但让他没有想到的是,再次找工作的他却屡屡碰壁,甚至还遭到了面试官的奚落和羞辱。 在这个片段中,面试官上来就问及他的年龄,试图给他一个“下马威”—— “我们公司产品是针对九零后,你的年龄对我们来说太老了。” ——这是第一次打击(针对年龄)。 陈一鸣感到很错愕:“刚刚三十出头,就算老了吗?” 面试官也缓和了语气:“如果你的心态还年轻,我们也可以考虑。” “你的新媒体资源还挺广,”面试官似乎夸了他一句。 陈一鸣趁热打铁,说自己是公司最早一批认识到新媒体力量的人,没想到面试官来了句:“新媒体已经过时了......” ——这是第二次打击(虽然你有资源,但已经过时了)。 接下来,面试官谈到了陈一鸣之前做的一个策划方案,并说这个方案曾经被公司当做案例进行过讲解,此时的朱一龙似乎又恢复了自信,没想到面试官后面又说了句:“可惜没策划好,如果交给我们策划团队来做的话,公司至少还能提升五个亿的市值。” ——这是第三次打击(你引以为傲的case,却被其他公司当做反面教材)。 短短几分钟的时间,陈一鸣的自信在面试中接连受到了一系列的打击与重创;在被面试官一顿嘲讽与羞辱后,陈一鸣落荒而逃。 想想曾经的陈一鸣,在原公司很受领导器重,也受同事欢迎,结果他自己万万没有想到,跳出原公司之后,自己会变得如此“一文不值”,这让他倍感迷茫无措。 事实上,何止电视剧中的陈一鸣呢? 现实中,太多30岁之后的职场人,他们处境之艰难,远远超出了很多人的想象。 来访者李华(化名)今年36岁,她说自己之前怎么也没有想到,到了这个年纪竟然会遭遇到非常尴尬的职业困境! 翻开李华的履历,14年前的她毕业于一所普通大学的会计专业,毕业后来到一家公司做了14年,从出纳一直做到现在的财务副总,还是中级会计师,参加过CPA(注册会计师)考试且通过了经济法和税法两门......
原来,李华当年报考会计专业也是听从了父母的建议,她自己对专业毫无概念;毕业后碰巧来到了一家刚成立不久的公司,老板和她的父亲算是旧相识,李华就这样来到了这家公司,从出纳做起,这一做就是14年。 由于老板和李华父亲的关系,老板自然对李华多了一层信任,而公司规模不大,对于会计核算自然也就没有太高的要求——慢慢地,公司从几个人的初创企业发展到30人左右的小公司,财务部后来招了一名出纳和一名核算会计,而李华就顺理成章地成为了财务主管。 鉴于李华算是公司元老级员工,又有老板和她父亲的关系,老板平时对李华较为慷慨,每年都会给她加薪——也就是4年前,李华的工资已经超出了当地人才市场上财务主管的薪资标准,于是老板和人事到了招呼,正式任命她为公司的财务副总。 “工作还是那些工资,只不过头衔变了,不知情的乍一看,还以为我有多牛逼似的。”李华说。 原来,这十多年,李华只是完成了从出纳到主办会计的转变;换句话说,她虽然头顶“财务副总”头衔,做的依然是主办会计的工作,每个月的工作内容依然停留在做账、出报表等,并没有涉及到任何高端的财务工作内容(诸如税务筹划、成本控制等等)。 “实话说,我自己内心也发虚......”李华说:“但是实在舍不得这份工作待遇,讲真,在我们这个地方,很少有女性比我收入高的。我一方面不清楚自己是否要往财务方向发展,另一方面不断地学习考试......一路死学加硬背,拿到了中级证书,CPA过了经济法和税法两门。”
李华点了点头。 李华说,她自己也没想到,一场疫情让公司业务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后来公司经营发生了困难,老板也给员工们开了会,动员大家自谋出路。 “晓璃老师,所以你大概明白了我为何深陷困境了吧?”李华说。 是啊,怎么能不明白呢? 事实上,从我经手的职业咨询案例来看,李华的情况非常具有代表性。 ![]() 我总结了下,一般30岁之后容易遭遇职业困境的人群,大体有这样几个共同点。 1、缺乏职业目标和规划; 在李华这里,她最大的问题就在于,一直没有明确自己的职业目标,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更是缺乏规划。
就拿财务这个岗位来说。 通常来说,财务岗位隶属于公司的后勤服务岗,它的工作内容和难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公司规模及发展水平:一般情况下,规模不大、没有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公司,对于财务人员的专业要求并没有那么高,在这些老板眼里,财务人员的价值和作用无非就是记个账、报个税等,就是处理些流程性的事务——由于公司不具备一定的业务规模,对于高级财务管理内容(例如税务筹划、成本控制等)的需求很少,因此,对于一名立志于在财务领域发展的职场人而言,在这样的公司熟悉了常规流程后,不宜呆太久,而是要及时寻找更好的平台接触更多的业务,积累自己的财务实战经验。
而如果李华能够确定自己志不在财务领域,就需要尽快进行其他方面的尝试、探索和积累,趁年轻尽早实现转行。 而正是这样的犹疑不决,导致她在这些年里并没有获得实质性的职业成长,一旦踏出了原来的单位,没有了领导的关系和公司的信任,放到人才市场去衡量,她的职场竞争力实则就是大幅度缩水! 2、忽视了资源乃至人脉的累积; 这一点是很多发展不顺的职场人的通病,那就是——他们只知道埋头做事,却从来不曾抬头,给自己多做些资源及人脉上的积累。 例如,如果李华确定自己要往财务领域发展,一方面是积累财务实战经验,另一方面更需要留意相关资源及人脉,为后面的发展做好铺垫。
对一个有抱负有规划的财务工作者而言,本职工作之外,业余时间的提升和学习必不可少——比如做到一定职位读个MBA,去结识更多的人;或者去参加一些财务沙龙,认识更多优秀的同行,等等。 要知道,越高的职位,很多时候拼的已经不仅仅是能力,更是你的资源和人脉。 比如,对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财务副总而言——
等等。
换句话说,30岁之后优秀的职场人换工作时,往往会通过人脉关系推荐到相应的职位上,很少通过人才市场去应聘的。 3、缺乏迭代思维。 在飞速发展的今天,一个人想要在职场中不被淘汰,就需要主动学习与提升自己——不论是在专业上方向纵深精进,还是在兴趣维度上不断探索。
如此一来,岂不是很容易遭遇职业困境吗? ![]() 所以,如果你不希望自己30岁后遭遇这样的尴尬,就需要做到——
最后我想说,在现实职场中,一个扎心的真相就是:成功者更容易成功。 因为当你能够攀登到某个高峰时,你过去的经验、思维、做事的方法等等才是被实践印证了的、对你而言更是行之有效的——这种思维、做事方法及经验等等,是可以迁移到其他领域,带你获得新的成功的。 因此,不论是对于文中的李华而言,还是对于现实中千千万万的李华们来说,时不我待,唯有尽快做好职业规划,选择一个领域深耕积累,才能让我们在30岁之后拥有一份从容的底气与实力。 以上。 -关于作者- ✎ 赵晓璃,资深职业生涯规划师,国家心理咨询师,职场作家,璃语生涯创始人。著有以职业咨询案例分析为素材的职场畅销书《停止盲目努力:你的人生需要再设计》,成为职业规划领域为数不多的咨询实战及个人发展实用书籍。2018年职业规划及工作方法干货类新书《从极简到极致:在擅长的领域做一个厉害的人》被评为2018年度经管类十大好书。微信公众号“璃语职美人”(crystal_words),新浪微博@赵晓璃,微信视频号@生涯咨询赵晓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