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思邈的《大医精诚》中提到,“学者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 ![]()
习医之人,其一要“精”,其二要“诚”,始终牢记医道是“至精至微之事”,秉承“精诚之心”,全心全意地为病人服务。潍医附院人一直以来坚持秉承“仁和精诚,服务民众”的宗旨,恪守医德,以精湛的医术,优质的服务,防病治病,佑民济世。 “精、信、仁、和、实”,展现了潍医附院人在医疗技术、服务、管理上追求卓越,争创一流的远大志向;在职业道德上追求完美,诚实守信的职业操守;在对待患者和员工上仁爱、仁慈的仁厚心态;在处理医院与患者、与职工的关系上,讲求包容、追求和谐的人文境界;在工作中脚踏实地,追求实效的精神风貌。 医本仁术,德乃医本。医德和医术,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一方面,医术是医德的基础。只有掌握了精湛的医术,才能更好地为患者除病祛痛,为救死扶伤奠定基础;另一方面,医德是医术的保障,医务工作的开展需要医德的指引,离开医德的医术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从孙思邈的《大医精诚》中,我们体会到了为医的道理,认识到了为医除了要医术精湛外,更应具有仁慈的心灵与博大的胸怀。在不断的学习中,精益求精,不懈追求和探索,并从各方面培养自己的人格情操,为病人减轻痛苦。牢记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对技术精益求精,对患者全心全意,力争做“大医”“良医”。 仁和精诚,以病人为中心,服务患者、服务民众是潍医附院人时刻谨记的使命。更反映了附院人在社会责任面前敢于担当、勇于承担和有所作为的愿望。 医生承载着太重的责任,所以需要“精勤不倦”,努力钻研,全面仔细考虑问题。著名医学教育家张孝骞曾说过:“病人以性命相托,我们怎能不诚恐诚惶,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大医至诚,即为医者应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职业操守和精湛的医术,不为良相,便为良医,悬壶济世。 |
|
来自: 昵称69243040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