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故乡的桂花糕

 十米阳台黄手帕 2020-09-15

我的家乡在江阴西郊的一个小山村,南临秦望山,北依凤凰山,东临大运河。家乡河流纵横、船只如梭,是著名的苏南鱼米之乡。

此时,正是桂花飘香的深秋时节,不由想起了宋代诗人李清照《鹧鸪天.桂花》“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留香。”

每到这个美丽的金秋时光,总能忆起儿时家乡的桂花糕,在物资匮乏的年代,那是我儿时的奢侈品啊。

70年代初期,小村很多乡亲家门前、屋后、庭院都种有桂树。我家庭院也有一颗桂树,每到秋高气爽的时节,秋风吹过,阵阵清香扑面而来。

这时,奶奶就会叫上堂兄堂妹来我家庭院里摇桂花,地上铺上布单,我和堂兄会使劲摇动桂树,桂花雨一样纷纷飘落下来。

接着,堂兄会麻利地爬上树,让我递给他一根竹竿,敲打树枝,此时,金黄色的桂花像极了漫天飞舞的雪花。

母亲和我们有说有笑,一起把桂花捡拾在竹篮里,奶奶看到我们的样子,笑的合不拢嘴。

收获了好几竹篮的桂花,奶奶拿一些淘洗干净,开始做桂花糕了。

于是,母亲带上糯米,去村里轧稻谷、米粉的加工厂将糯米磨成糯米粉。然后去小卖部买了白糖、黑芝麻、花生。

东西都准备好了,奶奶让我们在庭院中吊点井水,放到灶台的大铁锅里面。

锅里水不能太满,满了蒸出来的桂花糕底部水分多,拿出来的时候,粘在纱布上,不好揭开,锅里水少了,桂花糕太干,不粘牙,也不好吃。

母亲在灶膛里用硬柴火(黄豆秆、树枝)烧火,这样用旺火蒸出来的桂花糕好吃。如果用麦秆、稻谷秆烧火,火势不旺,蒸出来的桂花糕不香甜。

奶奶用井水把糯米粉、花生、黑芝麻搅拌均匀,揉搓成糕团粉,用纱布盖好,放置10分钟。

母亲把大锅里的水烧开,奶奶便把揉拌好的糕团粉放到蒸笼上蒸,奶奶看了看钟表,需要先蒸25分钟。

然后再把糕团粉拿出来,用湿纱布包住,揉搓一会,揭掉纱布,不停地用手来回压、搓、拉、揉、捏等工序,使糕团粉表面十分光滑、细腻。

接着,奶奶把糕团粉拉成长条形,用手在碗里蘸点黄豆油,均匀抹上,使其表面油光发亮,撒上桂花,然后切成长方块,拿到蒸笼里再蒸10分钟就熟了。

要起锅了,奶奶麻利地掀起木制的锅盖,一股浓浓的清香弥漫整个厨房。

孩子们馋的不要碗筷,直接用手抓起晾好的桂花糕吃了起来。粘在嘴上和脸上的桂花也顾不上擦一下。

我总在心里想着,要是每天都能吃上奶奶做的桂花糕,那该多好啊。

如今,我离开家乡江阴来到中原铁路小站已经38年了,奶奶也早已离开了我们。

中亭地白树栖鸦,冷霜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儿时奶奶做桂花糕的情景,那飘荡着的桂花糕清香,永远留驻在我的心中。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