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家书中的亲情

 乐桦之声 2020-09-15

家书中的亲情

作者:王敏力  诵读:梁馨 合成:沈亮

 

      岁月匆匆而逝,很多的记忆已随日子的消失而渐渐褪色.但有些事儿,却让我历历在目,感动不已。那日,收拾家什,找出了一迭带有信纸的旧信封,是30多年前父亲在内蒙古打工期间从千里之外写给我们的家书。

      这些都是24k的小信封,没有邮政编码,贴着8分的普通邮票(当时邮资本埠4分,外埠8分)。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华大地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文革”漫长的寒冬已过去,社会氛围走向轻松,“我们的生活充满了阳光”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那时我家人多劳少,生活困难,父亲背井离乡投奔内蒙古的亲戚,并在土产公司找到做临时工的活计。 那年那月,我还是个未读书的顽童,体会不到父亲出远门的无奈和辛酸。

       时光冉冉,岁月如梭。现在电脑和手机普及,有事发短信与邮件,基本不写家书了。我拿出信纸细细地读着,看着父亲刚劲有力用钢笔写的书信,感到非常亲切。读着父亲写给我们的家书,眼前浮现着他老人家在内蒙古大草原打工期间的艰辛,心中不由涌出了阵阵悲痛。自从两年前父亲检查出小脑萎缩,他已很少读书写字了,每天坐在沙发上瞅着电视节目能看上一天也不想下楼溜溜。

       虽然这些是很普通的书信,但现在看起来折射了当年社会的情况。从信中可以看出,那时的物价很便宜,父亲为我读高中的哥哥邮来一套辅导资料才十来块钱,一本教材一块多,有的学习资料才几毛钱,而现在的复导资料动辄几十元或上百元。


       当时人们的联系方式基本是书信,叫人情感得到充分发挥。用自己独特的书法把自己的想法、做法用细腻的文字表达出来,别人看了感动,自己写着激动,这是现在手机短信和电子邮件不能替代的。我坐下来一口气读完父亲写来的三十多封家书,尽管多数书信纸张变薄变脆,有的纸张上布满了大小不等的虫眼洞洞,读着父亲的家书,叫我激动万分,信中包括了自己在外地的情况和平安与否等等。

      眼前总是浮现出当年父亲一定是为了让千里之外的儿子能够考上大学,他骑着车不顾夏日酷暑,冬季严寒奔波在内蒙古镶黄旗县城大小书店购买辅导资料,帮助哥哥进行了人生新的飞跃。无奈哥哥最终还是与他理想中的美术学院绝缘,父亲购买来的绘画书籍为哥哥以后人生历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值得欣慰的是几十年来的书海辛勤耕耘,哥哥王斌的绘画及书法作品在国家级美术比赛中获奖多次,有奖杯及证书多本。而父亲的帮助更起到了“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作用。如今家书稀少,只有众多印刷品的广告信函,信件失去了本来的作用,留下了深深的遗憾。

       我要永远保留父亲这些书信,父亲的信中每次开篇都写着见字如面,字里行间写着对我们的深切的关怀,体现着浓浓的家书亲情。

作者简介

王敏力,女,文学爱好者,新沂市作协会员。1992年,开始在报刊杂志发表文章,有诗歌、散文200余篇见诸报端;文章有的深邃、忧伤,有的优美、浪漫;相信一切美好事物来源于生活,业余时间,喜欢执笔创作,作品近年在各级媒体时有发表并获奖!

诵读者简介

梁   馨:《乐桦之声》主播,对作品用心感悟,用情表达。诵读风格自然流畅,沉稳大气。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