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情,从这个靶场延伸......

 乐桦之声 2020-09-15

作者(前端冲锋枪的)与战友们打靶归来

情,从这个靶场延伸......

作者:耿德华

诵读:依作缘

主编:江南雨19

1978年作者在靶场

       我有好几张军训时模糊的黑白照片,那是41年前在黑龙江4师33团军训的靶场,王川北老大哥用135交卷照的,后来我又用手机翻拍留存的。尽管里面大部分人都失散了,尽管靶场已经物是人非了,但是,靶场就是我几十年来的一个念想,关键是从那里延伸出了我们深深的姐弟情。

姐弟情:从左至右李绍民、耿德华、张国英

       2019年7月28日,我16至20岁所在的33团16连战友,在迎春(当年的团部)搞战友聚会,我有幸再次踏上了阔别41年的热土。

与会的16战友

       在迎春,见到了热情欢乐的战友,见到了步履蹒跚的老职工(当年称他们是贫下中农),见到了头顶白发的同学,还见到了抱着孙女的发小,见到了父母年轻时候的同事朱叔叔,更开心的是见到了41年前认的、从北京回来办事的国英弟弟……

作者与父母在858年轻时的同事朱叔叔

作者(左一)与从北京到迎春办事的张国英弟弟相逢

       在迎春,去了完达山脉最高峰“神顶峯”,真有锁在云雾中的神秘感;去了最美的月牙湖,观赏所见最大片盛开的荷花,仿佛人在画中游;去了所有知青都怀念的最知名的珍宝岛,虽然戒严了,有国英弟弟的安排我们也上去了,虽然那岛屿很小且还大面积埋有当年的地雷,可是踏上去却真有神圣之感;

月牙湾一角

       在迎春,去了生活和付出心血4年的16连,看望了留守在那里的老职工;并在工作过的办公室和宿舍旁留了影,虽然破旧不堪,但是仍然心潮澎湃,激动不已;还去了吃喝玩乐为一体的旅游景点“八里沟”;还参观了翻天覆地变化后的迎春,看了老同学家的小菜园……

作者(右一)与战友于立柱徐德芹看望留守连队的老职工支金龙夫妇

       在迎春,吃到了我认为最香最甜的香瓜;吃到了在菜园子里自己摘的黄瓜、各种西红柿,不用洗,原汁原味;吃到了有小时候味道的嘎牙子鱼;还吃到了江里名贵的野生鱼;那油豆角、那小鸡炖蘑菇、那黏玉米、面面的南瓜,还有各种地道的东北菜让我足足涨了4斤肉。

作者(前排中)与部分中学同学聚会

       尽管如此,我这曾经不戴领章帽徽的战士还是惦记那个让我魂牵梦绕的靶场。恰逢8.1建军节,在老同学任立新的带领下,我们终于站在了杂草丛生的靶场上。看着依稀可辩的报靶台,一条深深地掩体沟,当年的一幕幕立刻浮现在眼前……

作者回到阔别41年的靶场视频

       1978年8月,牡丹江农管局搞实战大比武(包括队列表演),团里抽调了我和我们连队哈尔滨知青户秋玉,还有8连两个复员军人,再就是当年待分配的部分优秀高中毕业生,组成了男女两个班,由武装部现役军人张永新部长亲自指挥,再有李干事辅助。

前排左一男王川北、左二女耿德华、左三女户秋玉

后排左一张部长、左五张国英、右一李绍民

       记得我是班长,每次列队站在前面,挎着冲锋枪;刚毕业的学生李绍民是男班的班长,张国英是男班的战士,他们两个关系很好,几乎形影不离。

当时我们是封闭训练,住在团部侧面的小平房里,每天排队扛着枪,扛着靶子,带着急救包拉练似的走向北山后面的靶场。

作者(右一)在靶场与女班战友在操练

       那时的我辫子很长,有时弯成几节,有时盘在军帽里,我们全部穿不戴领章帽徽的黄军装,那些学生都比较瘦,军装显得肥肥大大的。

       每天的口令几乎差不多:“稍息、立正,向左转、向右转、向前看齐、向前看、预备用枪、枪放下、……”我记得“突刺刺!杀!这个口令最多,我最头疼的就是“卧倒!”“匍匐前进!,卧倒时摔得胳膊腿生疼,匍匐前进时带起来的土呛鼻子,每天回去都跟个泥人似的,奇怪的是当年一点都不觉得脏,不像现在坐在土坡上还要垫点东西。

李绍民(左二)、张国英(右三)在靶场军训

       一开始我们三十多人军训,后来选拔了不到20人的精兵强将参加比武。据回忆:我们团因为发生了一点状况,最后的总成绩只排在第四。

任立新带作者去找靶场

       那时我们相互都不认识,可是比我小两岁的李绍民和比我小四岁的张国英就像小跟班似的喜欢跟着我玩,我就成了他俩的姐姐。军训时间虽然才一个多月,但是吃住行都在一起,整天都在一个靶场摸爬滚打,那孩童般的纯真友谊在心里扎下了根。

作者(右)与当年女班的战友户秋玉一起走向靶场

       据张国英弟弟回忆,临解散分别之前,我送给他俩每人一个塑料皮笔记本,并在首页写了几句励志方面的话,他还记得自己那个笔记本封皮是粉色的…..听到这里,我自己都被感动了,要知道在当年那种塑料皮的笔记本是很贵的,我都舍不得用,只有同学、好朋友分别时或者有重大事件时作为贵重礼物相送的。

姐弟相聚在烟台

       我回连队没几天就收到了入学通知书,这是恢复高考后的第二年(第一年没复习没敢去考),我仅凭着复习语文、数学、代数和化学四本书就考上了牡丹江林业技术学院,是有点欣喜若狂!虽然是个中专,但是在当年那种情况、在我们那一届青年中也属于是凤毛麟角的幸运者了。两个弟弟知道了以后,特意赶到16连看望我。

姐弟情深

       由于我家搬出了迎春,我就再没有回去过,加上通讯不发达,我们失联了好多年。再后来我全家调到烟台,耳闻他俩都高升了,在牡丹江农管局担任重要职务。大概是在1995年,我就借一次出差机会到了密山,又见到了绍民和国英两个弟弟,我们玩的非常兴奋,尤其是在歌厅听他俩飙歌,真的是一台视听盛宴!这两个弟弟嗓音浑厚有磁性,又都喜欢文艺,加上参加工作后又都长个头了,成熟了,一个比一个帅!他俩也用出差机会来烟台我家看过我。

      弟弟张国英在唱《乌苏里船歌》

       再后来大家都特别忙,中年时各种压力大,我们又失联了20年。只是听说绍民辞官做了上市民营企业的职业经理,国英在北京发展的也很好。

       2016年10月,我们16连部分战友在北京聚会,我碾转找到了国英,通讯发达的现在,国英立马成立了三人的“姐弟”微信群,在我到了北京后的期待中,绍民抽空从武汉专程飞到北京。

弟弟李绍民在朗诵《岁月》

       当两个弟弟出现在我下榻的酒店时,我激动得语无伦次,欢笑跳跃,犹如一个孩子,我们又团圆了!

        当晚,国英做东,我叫上两个在京的同学王淑芳和郭全乐,还有一个当年在迎春时的邻居毛伟一起共进晚餐。

从左至右:张国英、李绍民、作者、王淑芳、毛伟、郭全乐

       就在这顿晚餐上,朗诵方面颇有建树的王淑芳同学激情朗诵了几段诗歌,深受大家的赞赏,并且都觉得绍民的嗓音很适合朗诵,我也鼓励绍民跟淑芳学习,多一个高雅的爱好陶冶情操,绍民动心了。

       我接着说:你看你们朗诵,国英唱歌,我什么都不会,干脆我建一个微信公众平台,为你们发表作品怎么样?这个建议得到鼓掌通过!就这样,《乐桦之声》孕育而生了!

       绍民业余时间就开始了学朗诵,经常请教淑芳同学,在“姐弟群”里,我和国英帮他挑毛病,他常常把文字背下来反复读,我们三个人一齐努力,经常切磋到深夜,现在他又拜了一位老师,负责审核作品,纠正发音和提高诵读水平,绍民自然也就是《乐桦之声》的主播了。

李绍民在单位舞台上朗诵视频剪辑

       这又两年多过去了,《乐桦之声》粉丝遍布全国各个省,包括香港台湾,还渗透到了美国,绍民的朗诵水平也日益提高,在单位一千多人的年会上,他的朗诵表演屡屡荣获一等奖。

张国英与原来的同事在乌苏里江上乘船,即兴演唱《乌苏里船歌》剪辑片段

       我的弟弟绍民和国英,思想成熟、工作优秀、家庭幸福、为人坦诚正派、有责任感、爱好广泛、多才多艺、正能量满满,是我们荒二代中的佼佼者,是我心目中帅气可爱的弟弟!

《乐桦之声》第一届笔会,前排左一是作者,后排右二是李绍民,后排右七是张国英

       一个靶场,延伸出一段姐弟情,又衍生出充满正能量的《乐桦之声》公众平台,还拥有了一支写、读、编辑为一体的超强团队。我坚信:余生我们再也不会失联了!

作者简介

耿德华,笔名:江南雨、江南雨19。山东烟台人,祖籍江苏省镇江市。《乐桦之声》创始人、主编,自由职业者。一个善良热情、倔犟直率、有点小资情怀的女人。喜欢读书,热爱文学,酷爱旅行。

主播简介

依作缘,《乐桦之声》主编、电台主播,配音员。酷爱朗诵,当我的诵读之声划过你的耳畔,愿能激起你心中一丝涟漪。微信:Army-z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