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秋雨中的孙家楼讲习所与躬耕地之辩|益见

 益博社会工作 2020-09-15

——南阳益博社会工作服务中心  王玉

 2019年10月5日,雨,周五

一夜酣畅淋漓的秋雨,从卧龙岗一侧刮过来的风,呜呜做响,真个城市都冷了下来。一场秋雨一场寒,温度一下子从三十一度讲,一扫而光的闷热,反倒是觉得有点冷了。我手伸到窗外,还有些许雨丝,打在手上就像炎热的夏天吃了一个冰糕一样。

远处水墨清晰起来了,白河湾的样子也有一个轮廓线了。一个月没有美美实实下雨,有些树叶都有些萎靡,很多杨树的叶子比去年至少提前半月左右凋谢。温度一低反而不适应起来,要换厚被子,要穿外套,一切都随着树叶落而我们则要穿的厚实起来,保暖御寒。

就是这样,冷才知道暖的好。一觉睡到大天亮,才是真正好时光。伟哥来电说国庆节前都已经提到说要发一篇关社工与边界的文章。我是应承了的,所以一直放在心上。南阳边界线长,情况复杂,有一些新的做法,应该是一种崭新的探索,总结一下会是一个新的起点,担又不知道如何用笔下手。

1

孩子闹着学习吉他,秦哲是我的同学,做吉他二十多年,前一段回来,投了不少资,也想在老家发展,卖手指钢琴,因为不会做生意,经营一段,毫无起色就放弃了。又回到印尼从事吉他生产去了。南阳市场上的都吉他,不知道已经翻了多少倍,这里面经销商,乐器老师,都有利润分享,所以价格相对更高。但是总是有人在需求的金字塔里分一杯羹来,都要美好生活,补缺型需求最是利润点,所以记忆人的爱好性需求就是商机,这就是缺什么补什么的缘由。

出去不了,只能猫在屋里。看看书,翻翻手机。只要听到鸟叫,窗外亮堂,一看天晴了,偶尔能感到的是窗外竹林和爬墙虎风刮过沙沙声音。跟几个老朋微信联系,想把孙家楼讲习所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的新考发给大家,虽然学习强国里已经有了说法,其实我们没有必要为历史伙伴,诸葛亮曾经在这里走过。坐在办公室,雨天散漫的看着视频,看着微信,打发着时间,夹道里偶尔有人见面打招呼。

组织一次活动不容易。我觉得应该用一个审慎的态度来对待这些事情。睿堂老师联络说下午与黄龙庙的一个活动有冲突,还没有拝拗开。任何情况下,考证都是为了更好的工作。参与也好,孤独也罢,益博社会工作愿提供一个更加多彩的服务平台。郭老师打电话说,跟李萍联系不上,王渊博也出差了。我说能出一份力,,就发一分光。我没有精力在诸葛亮躬耕地考上尽力,但可以提供一个平台来阐释一种社会参与示范。

2

和而不同,当我们的关注点发生转移到时候,仍然会有人来关注这个活动,关注活动中的进展。王勤照老师说有人愿意参与这个活动,我说当然好了。走在路上想给张方逸打个电话,大学及研究生阶段已经出了两本书,自述有不足,我说其实这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的世界观里总有一片阴影,也有大片的光明。因为忙碌着其他课题,博士选题也在进行中。因为公益,我们认识了很多关于社会学、人类学、考古学、文化遗产方面的年轻人,他们有自己想法,有敢于挑战自我。

吃过饭就走,我已经跟就几个公益小伙伴说过提前去,把院子里收拾一下。说的两点二十,我需要去梅溪快印去取条幅和展架。外面的雨倒是停了,温度出奇的低,换了一身黑褂子,刚出门遇到老局长王琴,毕竟岁数大了,见了依然熟络,,只是没有什么可说的话,她赶着去她的外甥家里走亲戚。刮着风,树叶飘零,三里河里有薄薄一点点水,连水草都没有没着。中州路的树叶,一下子进入深秋的感觉。梅溪快印的万超,是我们一个村子大姐的儿子,和我同岁,但是很有胆识。早年在北京批发图书赚了大钱。后来又回南阳做,最后形势不好就改为文印了。但是这次过去一楼灯开着,但是没人。东侧是一个开服装店的,衣服都是十块一百块处理。老板说现在生意不好做,房租、人员工资又高,干一年跟别人干,还操那么大的心划不着。文印店也是招不到合适人才,也是干急。

只好先去孙家楼。解放路口房子已经该推倒的全部推倒了,空留下一堆砖块瓦砾,和一条窄窄小道。孙家楼里静悄悄,雨后初晴,风从东面吹来,院子里一地鸡毛,昨天还打扫过的土地,只剩下一地石榴叶和柿子叶,还有扳坏的石榴和柿子。放好东西,又拿起垃圾篓和笤帚扫起来了。电台程超,世毅和梦琪也过来,交代把屋里收拾一下就匆匆过去拿条幅。等我们过来,几个老师陆陆续续过来商量诸葛亮躬耕地的事 。

3

等大家陆续到齐,一起商量着如何做好躬耕地保护的事,说到最终还是想把南阳的事办好。郭文学老师主讲诸葛亮躬耕地新考最新成果,南阳师院教授刘国旭、访古寻踪文保团队发起人乔治邦、南阳诸葛亮研究会副秘书长范立硕、南阳网副总编吕超、南阳广播电视台记者程超、南阳视点创始人王耀武、哑舍主人等16人参加座谈提出新的观点或者建议。我坐在孙家楼里常常想起胡群祥老师说鲁迅的话有批评就有碰撞,有碰撞就有共鸣,有共鸣就会有新成果。我常常想起二十年前住在孙家楼的水仲贤老人。他从教师岗位上退下来之后,潜心诸葛亮躬耕地研究和南阳地方文化挖掘整理,提出了很多新的观点和新的意见,形成了蔚为大观的讨论热潮,让南阳的美誉度不断的巩固提升。

郭老师属于南阳老式知识分子,认真、勤奋、自律、谦虚。我没有做介绍,原本想着开门见山直接说,让郭老师分享他的最新成果,因为编篡军事志和明嘉靖南阳附注校点,从十年前的几百字到现在的一万九千多字,凝结着多少心血。南阳市代有人才吃,各领风骚数。郭文学老师是明嘉靖南阳志附注校注人,也是南阳著名民间文化学者。郭文学老师结合诸葛亮躬耕地新考成果,从历史沿革、文化艺术、民俗生活等不停角度全面阐释了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的历史源流,从历史思维、辩证思维看待诸葛亮躬耕地,倡导更多的人关注南阳本土优秀文化,为南阳发展添砖加瓦。

南阳师院刘国旭教授早年一直从事历史地理和现代旅游管理教育研究,他从南阳历史地位与现实短板出发,建议完善整理躬耕地文化资料,加强与高校优质治理资源对接,结合实际,在草庐文化创意、躬耕地文化保护等方面更多的体现在草庐、躬耕地、诸葛亮文化元素的植入融合,推动社会参与,促进社会文化社会化,丰富南阳本土文化的落地生根。访古寻踪文保团队发起人乔治邦从访古寻踪南阳文化探访经验和近十年来诸葛亮文化挖掘整理,加强政府与民间力量互动,建立有效的对接互动载体,充分发挥社会公益团队更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建立经常的讨论、研究、探访和宣传活动,真正让诸葛亮躬耕地文化深入人心。南阳诸葛亮研究会副秘书长范立硕结合诸葛亮躬耕地教科书问题的根源、当前南阳诸葛亮躬耕地研究的痛点,如何强化宣传引导,加强政府与民间互动,加强专家与志愿者、爱好者的培训,催生更多的躬耕地文化的传承者保护者。南阳视点创始人王跃武从十年起大河论坛、天涯社区等早年诸葛亮躬耕地话题到新媒体传播方式和宣传策略,主张加强对接协调,掀起新一轮的诸葛亮躬耕地研究整理和宣传热潮。南阳网副总编吕超、汉画拓印传承人哑舍主人、文保爱好者时少东、徐士毅等也就诸葛亮躬耕地发表了意见。

4

在总结的时候我说,我说南阳是历史文化南阳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文化底蕴丰厚富集。作为南阳名片之一的智圣诸葛亮“忠、智、勇、毅”精神与新时代的忠诚干净担当不谋而合。孙家楼讲习所是南阳益博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发起的一个以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社会创新倡导的公益项目,这是孙家楼讲习所第一讲。此次诸葛亮躬耕地新成果展示、躬耕精神与历史文化保护、社会工作介入社会文化创新等方面交流碰撞,对于助推南阳历史文化名城建设具有积极意义。一起合影留念,这让我想起去年南阳解放七十周年座谈会,我们依然把这些事做的风生水起,算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

大家意犹未尽,还在聊着孙家楼夜话的事。郭老师说,树叶落尽,月高星稀,点一盏煤油灯,几个好友把酒言欢,把孙家楼和南阳的灵异事讲一讲,激发一下沉睡的脑细胞。突然想到,这个风高雨夜,老舍也曾来过这里,所以孙家楼有着与众不同的存在。快结束的时候,雨还在下。睿堂兄原本要参加,还有李成老师都因故未能参加了,一直持续四个小时,林林总总,大家围绕主题,各抒己见。我们庆幸还有很多年轻人也参与其中。因为晚上都有事,各自散去了。郭老师一个人骑着自行车消散在孙家楼小巷里了。

雨下的更烈了,民主街丁字口目之所及,都是湿漉漉的,南关老张杰烧鸡门前还有不少顾客,几个年轻人在一个老撤面馆里正在打开酒瓶子。中州路已经淹没在红色的汽车尾灯里,还有很多匆匆的汽车鸣笛声。梅溪河边的路灯凉了,水面一个个涟漪煞是好看,只是有点阴冷。坐到沙发上就昏昏欲睡。窗外还是下着雨,秦哲从印度尼西亚给我发来几张图片,为孩子买了一把全单吉他,孩子已经长大,,要求弹吉他 。把今天的新闻稿整理一下发出去,就睡觉了。第二天一睁眼,发现天还是下着雨,不过昨天的已成故事,不过有故事总有回忆的价值就好。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