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冬月初九,益博社会工作誌|益见

 益博社会工作 2020-09-15

南阳益博社会工作服务中心  王玉

2019年12月4日,晴,周三

睡的晚,还做了一个光怪陆离的梦,神游了一番故乡的原风景,特别是麦田,荒草满沟的疆石河原来长流水的地方,现在大多干枯洪荒了。迷迷糊糊的起床是因为要叫孩子起床,还需要去外面给孩子买早餐,自己不想做,也能多睡个十分钟,六点半外面还是苍黑,夹道里看东面有一道橘红的亮光,拉垃圾的师傅起的也早正在装车。偶尔有几个学生模样的走过,郭修自行车的师父门口的那对石狮子还有点可爱。别人的一天总是从胡辣汤开始,可是因为儿子上火,喝点豆腐脑,来点饼和油条就可以结束早餐时光。

把材料装好送到审计师事务所,叶老师昨天晚上沟通的时还是要把材料送齐,发了位置。等送过去的时候,路上还是有不少交警,据说今天上午创文检查要走,街面上的氛围轻松的一半。2号楼2005室,门口的保安六十多岁说是二十楼,不是二楼。门开了 ,还是公益的缘分认识这些老师,寒暄着说不是一家天不进一家门,以后欢迎到孙家楼做客。急着走的时候,拉开提包拉锁居然纸把无名指背割个小口子。下楼的时候,二十楼的一对老年夫妇因为两个纸箱子扔还是卖在你一句我一句的说着。

外面空气还是冷冰冰的,八一路的青石路面,还有两边外立面也是仿古改造过,太阳斜射过来,这里曾经是五道庙过来的一个主街,历史文化丰沛。梅溪河改造过,两边路口站着穿着红马甲的社区志愿者。我顺着王府饭店门口的那个三角地,沿着和平街南去,路边的羊肉汤锅冒着烟气,炸油条和做水煎包的师傅一样是围着不少人,不长不宽的街道上演绎着迷人的味蕾的体验,也是后来经常在这里买手工馍和水煎包的原因。还有就是曹树人老师在这条街上隐居。

1

拐角走入联合街,我乜斜看看天主教医院,福音堂的大门趔个缝出来一个老人,幼儿园门口聚了不少家长,多是年龄大的老人,也许是年龄大使然。梧桐树叶飘落下来,解放路上也安静不少,估计是被告知这两天检查,少了叮咚咣咣的声响,反而觉得不怎么适应。我突然想到母亲,它是去年这个时候在这里给我打的电话,恍然已经快一年,悲怆之情自然而来。从孙家楼夹道进的时候,拐弯处核桃树上的鸟声最为特别,不像夏天和秋天的鸟,这些声音穿透力很强。谁把孙家楼门前的冬青树枝锯掉几个散落在一边。孙家楼门前的狗尾巴揺个不停,把拿的资料放在办公室里,太阳已经照在房坡上,一群鸽子盘旋着,几个黄桔子还在,算是寂寞中有点闹吵的气氛。

刚要到一号院的时候,遇到在民主街丁字口修鞋的阿姨,热和的说,你真关心惠大才。我说那是一个和蔼的老人,老了不容易。见面说几句话,那只猫在院墙的边上卧着,水管边的塑料单子上又摆满杂物。东马道空无一人,南都路和孔明路上的银杏一样透着光。一个人坐在办公室改着昨天的材料,还要做一个下午的PPT汇报材料,机构其他伙伴还在做着档案资料。余谦一个材料要我帮着修改,已经改过几遍,在材料上纠结也是一个磨练。看着表,一个一个往上贴着照片,人憋堵武艺高,越是有压力,越容易有成绩。

等我回家的时候,阳光明媚,有点温和,今天是宪法日,一群人在中心广场唱戏娱乐。我从奎章阁走过想去买几个包子,怕孩子在外面等,结果到门口就看见孩子在读书,在夹道里买了两个火烧。中午做的酸汤饺子,评估材料一大堆,没有投影仪,拿个笔记本电脑放一放也可以。等准备全资料就去孙家楼。孙家楼门口惠大才在门口坐着,说给我写的一本笔记本已经快写好了,写好了就给你。把院里的石榴树叶和柿子叶扫了两垃圾桶。烧上茶等着评估老师过来。约定的是四点,后来到已经四点五十了。

2

介绍七步三拐弯,往往是初次到孙家楼夹道里的疑惑之处,此处逼仄曲折。清末民初此地还叫明顺夹道,南阳自古文脉昌盛,建筑之格局,道路之崎岖自由讲究之处。若不感兴趣,也就是一处老宅院罢了。岁月似乎毫无局促可言,所有的烦恼皆来自于环境的挤压和放不下而已 。顺着夹道过去,惠大才还有个李有才,也是唐河人,五保户,一个侄子给他送饭在南阳生活,见面寒暄。介绍孙家楼的文化价值和红色往事,也告诉这些历史建筑中蕴含的生命密码。汇报按着材料要求,大致就是项目介绍、实施、产出、收获、反思几个部分,是个汇报材料,更是一个项目总结。

汇报必须有整体架构,也要有细小着眼。汇报着,也是一个自我觉醒的过程。这些简单的项目所耦合出的南阳情怀使人觉醒,也让更多的人参与到这个活动中来。生命似乎只有这些才是最为宝贵的东西了。老南阳讲老南阳城市记忆179个人,1次社区春晚,2次重走解放路,3次益博社会工作梅溪沙论坛,还有沙龙、慰问、志愿服务等等把我们主动正向的嵌入到这个新时代,每一分钟都是沉稳坚毅的脚步。李主任说灯下黑,自己看不见自己,所以要做批评和自我批评,,别人看到的更全面一些。牛老师算是对社会工作很执着的人,办了三四家社工机构,有着自己的职业理想,也许按照专业构建,给人是严谨与程式。肯定了通过项目演化出独居老人特色的社工与文化品牌,促进了基层社会治理,也算是一个共建共享共治的实践吧。

访谈两人,惠大才说益博社工最多不超过五天来看他,给他送到衣服和笔记本等物资,参加了两次重走解放路活动,发挥老人的优势和潜能。机构生老师也参与访谈,说通过项目的实施,救助帮助关注了南阳老旧社区老人的生活精神和伦理需求。天色已晚,路灯下孙家楼拐弯处的那个木电线杆底下,还在聊着社会工作。窗前明月光,还是皎洁的月光照在院里一如白昼。看看表,原本已经六点半,评估组也赶的紧。我执意挽留,请辞不就,只好作罢。解放路又闹吵起来,创文一股脑儿的就回到几天前。

3

算是松口气,但是几个问题还需要一个一个尽快解决。晚上召集益博生命关怀志愿群里开视频会,想问一问这两天的情况,每一个行动必须有一个尝试才能破局。岳超伟老师和郭春丽老师第一次参与,每一次分享都会碰撞出不一样的火化。岳老师从社会学的角度,用医学动手术的必须,当开肠破肚后,我们束手无策的时候,要关注到二次伤害的问题。谈到临终关怀,我说从生命进入尾声到殡葬仪都是一个生命延续的过程,也是基于血缘地缘凝聚人心的一个方面,更是文化传承的必须。丹丹是在殡仪服务上的尝试者,既要关注到每个点位的情况,最重要的是要有一个明确的关注点。

郭老师举例,家是魏营的一个舅舅,两个儿子都在南阳有房子,病入膏肓不愿意住在两个儿子家,怕他们害怕。岳老师说,不是他不愿意说,是他们不愿意纠缠,有一种无力感,所以我们要给他们力量,给他们精神慰籍,感到死而无憾,不在惧怕死亡,对于家属来说也是一个内心的交代。我讨论了国伟母亲的病情,其实这一个历程走下来,很多事情非人力所能及。褚老师也谈到人们对未知世界总是充满恐惧和无力,如何听过自然的陪伴或者有效的支持,这是一个实践的学科。每个人都可以分享自己的案例,也可以互助做一些类似小组活动的倡导。

讨论总是在校准思想的航向。但是没有想象力,仅仅靠循规蹈矩,不可能有新的起点。客观存在的万物总是让人们在恍然大悟的时候又陷入混混沌沌。我甚至提起信主的人他们成立的互助小组,也很管用,母亲在病重期间获得祷告,前一年也是在卫校,她失声痛哭的给几个姊妹倾诉,让我感到有时候确信也是一种疗法。西方的一种实践积累,每一个人都可以写一本社会学,只是他们把系统的实践总结,根据某些理论固化一些东西,形成可参考可复制的案例,也就是询证一样。但是这些东西都是独特的,一般的可以,但是特殊的就无动于衷。我说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每一个人去找一个案例,一个一个的做,系统规划,缜密执行,一切都会好起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