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两个甲子的纪念—老北大寻踪

 三合堂小伙计 2020-09-15

1898年,京师大学堂创立,是中国第一所国立综合大学,也是“戊戌新政”的仅存硕果。 1912年,京师大学堂更名北京大学。1917年,蔡元培担任校长,倡导”思想自由“、”兼容并包“之精神,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和“五四运动的策源地”。 1937年,平津沦陷,北大、清华、南开三校南迁,组成联合大学,刚毅坚卓,弦歌不辍。 1946年,联大结束,三校北返。1952年,院系调整,北大迁往燕园。

从马神庙、沙滩,南渡北归,直至燕园,北大走过120个春秋,其中,后一甲子与“一塔湖图”相伴,前一甲子又尚存哪些岁月留痕?校庆前夕,我将平日寻访老北大旧迹的照片、笔记加以整理,算是对两个甲子的一点纪念吧!

京师大学堂牌匾(拍摄于国家博物馆)
沙滩红楼
西南联大纪念碑(西南联大旧址,今云南师大校园内)
燕园未名湖

老北大以沙滩红楼为中心,构成“三院五斋”的格局。“三院”即文学院(一院)、理学院(二院)和法学院(三院),“五斋”是分布于三院的五处学生宿舍(西斋、东斋、三斋、四斋、五斋),“三院”彼此分离,但相距不远。抗战胜利后,又在宣武门内国会街设立四院(今新华社院内),用作文法学院新生校区。一、二、四院现皆有遗存,此外,在今安德里北街总政大院内,还有“京师大学堂分科大学旧址”,原拟建作京师学堂分校区,但未及使用,大清即告灭亡,遂改作军营,算是一处与北大有缘无份的校区。

北大旧址分布图(拍摄于新文化运动纪念馆)

一、一院(文学院)

虽称为一院,却是“三院”中建成最晚的校区,位于今五四大街以北。其南部旧称汉花园,建有东斋及红楼;北部称松公府,本是乾隆朝“一等忠勇公”傅恒府邸,30年代被北大所购,改作校部办公室(抗战后为纪念蔡元培校长改称孑民堂),并新建图书馆与学生宿舍(抗战后称女生宿舍),二者皆出自梁思成、林徽因之手,是我国较早引进西方现代建筑之代表。今红楼辟作“北京新文化运动纪念馆”,即将迎来百岁诞辰(1918—2018);松公府孑民堂及新图书馆被划入《求是》杂志社大院,寻常人等难以谋面;女生宿舍隐没于沙滩北街乙2号家属院内,继续发挥着住宿的功用。

一院平面图(引自《风骨:从京师大学堂到老北大》,红字为笔者所标,表示尚存建筑)

1. 红楼

建成于1918年,一层为图书馆,二至四层为教室及办公室,30年代图书馆及校部迁至松公府。红楼无疑是老北大的标志与象征,它是“新文化运动的中心”,蔡元培、陈独秀、胡适、李大钊、钱玄同、刘半农、鲁迅、周作人等新文化主将曾在此工作;它是“五四运动的策源地”,青年学子们曾集合在红楼下的“自由钟”旁,走向天安门,喊出“誓死力争,还我青岛”的豪言;它是“中国共产党的摇篮”,中国北方第一个共产主义小组就诞生在红楼一层。

红楼
教室(还原了鲁迅讲授《中国小说史》的情景,不过当时的教室应在二层)
图书馆主任李大钊办公室(一层东侧,1920年10月,北京共产主义小组诞生于此)
新闻报纸阅览室(一层西侧,青年毛泽东曾在此工作)
新潮社(一层东侧,傅斯年、罗家伦发起成立的社团,出版《新潮》杂志。五四前夜,青年学生在此准备游行标语)
文保碑(国1)

2. 女生宿舍 建于1935年,梁思成、林徽因设计,平面呈马蹄形,四层8单元,按“天地玄黄,宇宙洪荒”编号,始为高年级及研究生宿舍,抗战后专作女生宿舍。今南面外墙尚存“民国二十四年”奠基碑,可惜校长蒋梦麟的名字被人磨去。

女生宿舍
奠基碑
说明牌
文保碑(北京市保)

、二院(理学院)

二院即京师大学堂旧址,可谓北大之根。位于马神庙街(今沙滩后街)原乾隆四女和嘉公主府。府中路正殿及梳妆楼用作大讲堂及藏书楼,西路公主居室是红楼建成前的校长办公室;东路几座二层西式教学楼(生物楼、数学楼等)与府西侧十四排学生宿舍(西斋),均建于京师大学堂时期;东侧隔大学夹道原是傅恒家庙,30年代建地质馆,亦为梁思成、林徽因设计。今二院旧址被不同单位院落分割占用,西斋及校长办公室沦为杂院(沙滩后街55号院内),颇显破败;大讲堂与数学楼在华育宾馆院内,修缮如新;地质馆属社科院法学所(沙滩北街15号),仍作办公之用。其中,寻访校长办公室最为不易,在诸多平房包围之中,从一不起眼的小门进入,曲径通幽,才得见一斑驳的老宅,无任何文物标志,询问院中正在玩耍的女孩,答曰“这是公主住过的房子”,又对照历史照片,方推断是曾经的校长办公室。

二院平面图(引自《风骨:从京师大学堂到老北大》)

1. 京师大学堂遗存

大讲堂(原公主府正殿)
校长办公室(原公主居室)
数学楼
西斋
大学夹道
文保碑(北京市保)

2. 地质馆旧址

与一院新图书馆及女生宿舍同期建成,均为梁思成、林徽因设计,平面呈曲尺形。征得法学所值班老者同意,得以远观。

地质馆
说明碑
文保碑(国7)

三、三院(法学院)

位于红楼以南一里的北河沿,原是清末洋务运动时为培养翻译人才而设立的京师同文馆(1861)。1902年并入京师大学堂,改称译学馆;1912年成为北大法学院。三院礼堂最大,可容纳千人,五四前夜,二千名北大学子及各高校代表齐聚于此,决定次日游行,有学子当场血书“还我青岛”。今三院旧址为最高人民检察院,似已无旧迹可循。

四、四院

这里曾是民初国会旧址,上演过袁世凯“当选总统”和曹锟“贿选总统”的闹剧。1946年北大设立四院,用作文法科新生校区,1949年后划归新华社使用。今建筑遗存位于佟麟阁路62号新华社家属院内,包括国会议场、圆楼(总统休息及议长开会的地方)、仁义楼与礼智楼(议员起草法案的地方)。北大四院时,分别用作礼堂和学生宿舍。此外,仁义、礼智楼南还有一栋老图书馆楼,已处新华社办公区内,我最终还是被值守的武警拒之门外。

四院平面图(引自《风骨:从京师大学堂到老北大》)
礼堂(国会议场)
女生宿舍(圆楼)
男生宿舍(仁义楼与礼智楼)
文保碑(国6)

五、京师大学堂分科大学旧址

清末颁布的“癸卯学制”规定京师大学堂分三级学制:高等学堂(专科)、分科大学(本科)和通儒院(研究生)。1908年,为解马神庙校舍之不足,京师大学堂在此新建校区,拟作分科大学。辛亥云涌,大清告亡,工程随之中断,已建楼舍亦被北洋军队占用,从此与北大失之交臂。今安德里北街21号总政家属院内,几座当年遗留的二层西式老楼依然矗立(原拟用作文科、理科教学楼)。向传达室同志反复说明来意,我终于获准进入院内,得以探访这几座守望百年,却一直没有迎来朗朗书声的老楼。

主楼
辅楼
文保碑(国6)

六、结尾

最后用几张旧居照片作为结尾,大约一百年前,一批思想启蒙者曾住过这里,他们奠定了北大精神,更影响了中国。

1. 蔡元培旧居(东堂子胡同75号,担任北大校长期间居此)

“对于学说,仿世界各大学通例,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主义,无论为何种学派,苟其言之有理,持之有故,尚不达自然淘汰之命运者,虽彼此相反,而悉听其自由发展“,”喜此时幸遇先生蔡“,他是北大”永远的校长“。

蔡元培旧居(北京市保)

2. 陈独秀旧居(箭杆胡同20号,担任北大文科学长期间居此)

这里曾是《新青年》杂志编辑部,“科学”与“民主”的大旗被高高擎起。

陈独秀旧居(北京市保)

3. 胡适旧居(缎库胡同8号,担任北大文科教授期间居此)

中国第一部白话诗集《尝试集》在此问世,传唱出我们耳熟能详的“我从山中来,带得兰花草,种在小院中,希望花开好......”

胡适旧居

4. 李大钊旧居(文华胡同24号,担任北大图书馆主任期间居此)

中国传播马列主义第一人,“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是他的座右铭。

李大钊旧居(国7)

5. 鲁迅旧居(南半截胡同7号,后搬至八道湾胡同时,受聘北大,讲授《中国小说史》)

冲破铁屋子的“呐喊”从此发出,“鲁迅”的笔名在此诞生。

鲁迅旧居(北京市保)

参考资料:

1. 《风骨:从京师大学堂到老北大》,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

2. 《北京古建筑地图》,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3. 《北大旧事》,三联出版社,1998

4. 《北京沙滩大院百年风云录》,红旗出版社,2012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