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山海经地图》北次二经

 山海经地图 2020-09-15

北次二经

原文:

北次二经之首,在河之东,其首枕汾,其名曰管涔之山。其上无木而多草,其下多玉。汾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河。

文字原意:

[河],此指“大河”,即今“尼罗河”。[枕],临近,靠近。又指“姞姓枕氏”。《郑通志·氏族略》收载,其注引《姓苑》云:“(枕),(东海郡)下邳人。”注:“东海郡”,下文简称“东海”,是指从吉布提(鞮)海岸一直往西至狐岐之山附近其间的地域。还有本文中其他郡望地名大部分是上古华夏的原名。[汾],指“大河”分开的水,即今“尼罗河”的支流,“汾水”。《水经》记载:“汾水出太原汾阳县北管涔山。 东海(郡), 过晋阳(太原)县东, 晋水从县东南流注之……”。又通“盼(《姓氏考略》作'盼’,音fen。)”,指“姞姓盼氏”。《姓氏考略》收载。其注云:“(蚡),楚之同姓。蚡冒之后。字亦作'蚠’。《说苑》:“楚有蚠黄,之晋,治七十二县。”“蚡”或“蚠”,实为“盼(fen)”。《姓氏考略》是有关姓氏考据方面的古典书籍,由清代陈廷炜编撰。《说苑》是汉代刘向所著的小说集,又名《新苑》。而刘向与其子刘秀在校书《山海经》时,把《西次一经》“大华之山”的“肥遗”改为“肥虫遗”。为此,郝懿行云:“【虫遗】当为遗,刘昭注《郡国志》及《艺文类聚》九十六卷并引此经作肥遗。”[管],管制,管理。又指“姞姓管氏”。其郡望:晋阳(太原府)、平原(东海)。另有“姞姓胡氏”。有“胡管”复姓。[涔],雨水太多,涝。又通“岑”,指“姞姓岑氏”。郡望:南阳。另有“姞姓彭氏”。有“岑彭”姓氏。[木],通“穆”,指“子姓穆氏”。郡望:汝南、河南、河内。在中国,春秋时期宋国国君宋宣王的弟弟“子和”,属于以谥号为氏。“穆”,是古代帝王诸侯逝世后的谥号,是“布德执义,中情见貌”的意思(贤良,和气)。按周礼规定的宗庙制度,父居左为“昭”,子居右为“穆”,系由子传,因此“穆”还具有“血脉世系延传”之意。春秋时期,宋国有国君宋宣公“子力”,他逝世后由其弟“子和”继位,执政九年,临死时遗诏传位给宋宣王的儿子“与夷”,而让自己的儿子离开宋国,到郑国去做事。“子和”逝世后,“与夷”继位,即宋烈日殇公。因为“子和”在做君主时贤良和气,所以宋烈日殇公给叔叔“子和”加封谥号“穆”,史称宋穆公。在宋穆公的支庶子孙中,有以先祖谥号为姓氏者,称穆氏;又有以其先祖的名字为姓氏者,称和氏。由于宋穆公是宋戴公之弟,故该支穆氏、和氏、戴氏同宗同源。[草],通“曹”,指“姞姓曹氏”。陆终第五子晏安(曹姓始祖)裔孙。郡望:彭城(东海)、陈留(河南)、高平(薛郡)、巨鹿、谯郡。[玉],又通“於”,指“姞姓於氏”。郡望:东海、河南。相传黄帝(帝江)臣有於则,始作履,封于内乡於村 (后被称之),其后以地为氏,见《世本》。

释文:

北方第二列山系划分的头一座山,在大河的东面,它的山头靠近大河支流的水(枕汾,姞姓枕氏和姞姓盼氏),称为管制水涝的山(管涔,姞姓管氏和姞姓岑氏)。山上不长树木却遍地是草(木草,没有子姓穆氏,多是姞姓曹氏),山下多产玉石(玉,姞姓於氏)。大河支流的水自此发源(汾,姞姓盼氏),向西流注入大河。

地理测绘点:

“管涔之山”,今非洲埃塞俄比亚境内,其测绘点位置为其山体的海拔最高点,地理坐标为北纬11°15′27″,东经35°07′01″。

  

  

  

  

  

原文:

    又西二百五十里,少阳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赤银。酸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汾水,其中多美赭。

文字原意:

    [少阳],“少”,次序在后的。相对于“高阳氏颛顼”,此可能指“大夏的颛顼”,即“少阳”“伯称”。“伯称”即“伯服”,大夏第三王朝第一任国王,姞姓。[阳],山之南,水(晋水)之北为阳。又特指“姞姓阳氏”。郡望:阳都(濮阳)、沂水。《郑通志·氏族略》亦收载。郑樵又注:“楚有阳氏,芈姓。”春秋时晋有阳处父,鲁有阳货;汉代有阳雍伯;后魏有阳球,九江太守;宋代有阳孝本,隐士。《竹书纪年》云:“元年,帝(伯称)即位,居濮。”《左传·昭公十七年》云:“卫,颛顼(伯称)之虚也,故曰帝丘。”杜预注:“卫,今濮阳县,昔颛顼(伯称)居之,其城内有颛顼(伯称)冢。”《水经注》云:“河水旧东决,迳濮阳东北,故卫地,帝颛顼(伯称)之墟。昔颛顼(伯称)自穷桑徙此,号曰商丘,或谓之帝丘,本陶唐氏之火正阏伯(先为帝喾的祝融尧,后为帝舜的司徒商族始祖阏伯)之所居,亦夏伯昆吾之都,殷之相土又都之。”《春秋传》云:'卫,颛顼之墟也,谓之帝丘。’今东郡濮阳是也。”[玉],指“姞姓玉氏”。郡望:彭城(东海)。[赤],通“茬(chí)”,指“姞姓茬氏”。郡望:重丘,东郡(濮阳)。在中国,“重丘春秋时期为曹地,一在今山东聊城(龙山文化遗址之一),一在今山东巨野。重丘(东)北邻大野泽,地处曹与鲁边界。重丘,古地名,在山东聊城(实位巨野西南)。”《左传・襄公十七年》:“卫石买,孙蒯伐曹,取重丘(曹邑)”。《左传·襄公二十五年》:“诸侯同盟于重丘”。“今山东巨野(大野泽北岸)西南。”[银],通“尹”,指“姞姓尹氏”。郡望:秦州(东海)。[酸]酸枣树。《路史》 :“(伯称),都始孤棘(酸枣树),二十爰立,乃徙商丘,以故柳城卫仆,俱为颛顼(伯称)之虚。”又指“姞姓酸氏”。[美],好看。又通“糜(méi)”,指“姞姓糜氏”。其郡望:东海、汝阳、南阳。另有“姞姓熊氏”。春秋时期楚国有个右工尹,其名为“熊糜”,史称工尹糜,负责军事外交事务和军械制造。[赭],红石。又通“诸(zhē)”,指“姞姓诸氏”。大夏第五王朝第三任国王“诸稽”的裔孙。郡望:琅琊(东海)。

释文:

再往西二百五十里,称为伯称的山(阳,姞姓阳氏),山上多产玉石(玉,姞姓玉氏),山下多产红色的银矿(赤银,姞姓茬氏和姞姓尹氏)。酸咪草之域的水自此发源(酸,姞姓酸氏),向东流注入于汾水,这里多产好看的红石(美赭,姞姓糜氏和姞姓诸氏)。

地理测绘点:

“少阳之山”,今非洲苏丹境内,其测绘点位置离 “管涔之山” 测绘点二百五十里处的海拔最高点,地理坐标为北纬11°20′29″,东经33°58′32″。

  

  

原文:

又北五十里,曰县雍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铜,其兽多闾、麋,其鸟多白翟、白䳑。晋水出焉,而东南流注于汾水。其中多鮆鱼,其状如儵而赤鱗,其音如叱,食之不骄。

文字原意:

县],“悬”的本字。差距,甚远。《荀子·天论》:“君子小人之所以相县者,在此耳。”又指“姞姓县氏”。《路史》云:“楚后有县氏。”《路史》又云:“康叔之后有县氏。”康叔,周文王之子,封于卫,乃卫之始封君。可见周王室 “传承”了上古华夏文化。[雍],通“壅”。障蔽,遮掩。又指“姞姓雍氏”。其郡望:颍川、平原(东海)、京兆(利比亚南部)。《郑通志》、《续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载。郑樵又注:“宋有雍氏,姞姓也。”《姓氏词典》注引《古今姓氏书辨证》亦云:“出自姞姓,黄帝之后,与南燕同祖。商周之间有食采于雍(后被称之)者,因以为氏。”[玉],玉石。又通“于”,指“姞姓于氏”。郡望:东海、广陵(东海南侧)、河南、河内、京兆(利比亚南部)。另有“姞姓贾氏”。有“于佳(贾)”复姓。《郑通志》、《续通志》、《清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载。郑樵注云:“(于)即邘氏,周武王之子邘叔所封之国。京相璠云:'野王县西北三十里故邘城及邘台。’野王,隋改曰河内,今怀州治。子孙以国为氏,其后去邑但为'于’氏;亦有不去邑者。”商朝晚期的邘城是姞姓鄂国的地域,隋朝王室(姞姓鄂国裔孙)改“野王”,恢复为上古地名“河内”。[铜],铜矿。又通“侗”,指“姞姓侗氏”。郡望:晋江(晋水)。在中国,侗族的自称是指居住在有防护设施中的人。这个防护设施,一是指自然状态下较封闭的环境;二是指居民点四周所设的人工防护设施。自然状态下的封闭环境,是一种四面皆有高山或原始森林作为屏障的地带,其中有大大小小的溪流和田园,形成便于耕作的小盆地。这种地方在先秦时期被称为“淤中”(“淤”通“於”,指上文“姞姓於氏”居住附近),在秦汉时期被称为“黔(在苏丹原住处周围有黑色人种)”。还有一种人工的设防围篱,称之为“棘闱”,它是为防备异族、异村、异寨或野生动物入侵而设置的。刘文其在《左传旧注疏证》引《正文》云:“孔晁曰棘,楚邑(楚、曹是兄弟),闱,门也”。“棘”是荆棘,此指用酸枣树条做成的小门和围篱。棘闱内是一个封闭的村社。现在的一些侗族村寨,特别是那些比较古老的侗族村寨,四周还能见到这种用灌木围成的“棘闱”,且设有寨门,还立有寨神或门神守护,夜晚常常将寨门紧闭。不仅村寨如此,连菜园也是如此(五千年前的传统,防野生动物)。同样在山西省临汾市浮山县天坛镇郑家垣村等地,院子的大门是用酸枣树的枝条做的,防不了贼,只防些牲畜的走失。[闾],指“黔驴技穷”的“驴”,即山驴。又指“姜姓闾氏”。《郑通志·氏族略》收载,郑樵注云:“齐大夫闾邱婴之后。”[兽],在野为兽。[麋],麋鹿。又指“子姓麋氏”。郡望:东海、汝阳、南阳。《百家姓考略》称:“糜(麋),夏同姓诸侯有糜(麋)氏之后。”[翟],长尾山鸡。又通“狄”,指“姞姓狄氏”。郡望:太原府、东海。《大荒西经》记载:“有北狄之国(姞姓燕国)。黄帝之孙曰始均(伯鯈),始均生北狄(燕)。”姞姓世系:轩辕黄帝→芘(苍林,姞姓)→伯鯈(始均,贾氏)→燕(北狄,燕氏)→大业(皋陶,偃氏)→伯益(武罗,罗氏)→长子大廉(葛氏)/次子若木(徐氏)。大业(皋陶,封地密须国,后在天山称帝号帝江)→长子伯益(罗氏,封地青丘山罗国)/次子(阚氏,封地密须国)/季子(偃氏,封地钜燕国,今科威特)[䳑],像野鸡的一种鸟。又通“有”,指“姞姓有氏”。郡望:东海。相传古帝有巢氏之后,见《路史》。有巢,古帝之号,姞姓,其后有有巢氏。有巢氏之后有 “有氏”和 “巢氏”,巢氏郡望彭城。[晋],进。《易·晋》:“晋,进也。”又指“姞姓晋氏”。郡望:平阳(濮阳)、虢郡。另有“姞姓冯氏”。有“晋冯”姓氏。《郑通志》、《续通志》、《清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载。郑樵注云:“晋,大夏之墟(墓地)也。尧之所都平阳(濮阳),其国曰唐。”[晋水],《水经》记载:“汾水出太原汾阳县北管涔山。 东海(郡), 过晋阳(太原)县东, 晋水从县东南流注之。”[鮆],魛鱼。又通“次”,指“姞姓次氏”。 郡望:太原府、桂阳(濮阳)。《姓氏考略》注云:“《路史》:'楚公族有次氏。’一作'佽’,又作'兹’。”[儵],《汉语大字典》“儵”有shū、tiáo二音,而无chòu音。通“鯈(tiáo),鯈鱼。又指“姞伯鯈”的裔孙“姞姓鯈氏”。[鳞],通“蔺”,指“姞姓蔺氏”。 “蔺”出自“姞姓韩氏”。[叱],《说文》喷也,叱怒也。又通“卤(chì)”,指“姞姓卤氏”。古称太原府的“姞姓狄氏”曰“大卤”。《姓氏考略》注云:“晋有大卤,地名,必以地为氏。”《穀梁传》曰:“中国(上古华夏)曰太原,夷狄曰大卤。”[骄],骄傲。又通“郊”,指“姞姓郊氏”。郡望:秦州(东海)、襄阳(南阳)。另有“姞姓尹氏”,有“郊尹”复姓。

释文:

再往北五十里,称为远处被遮掩的山(县雍,姞姓县氏和姞姓雍氏),山上多产玉石(玉,姞姓于氏),山下多产铜矿(铜,姞姓侗氏)。所产的兽多山驴、麋鹿(闾麋,姜姓闾氏、子姓麋氏)。所产的鸟多白色山鸡、白色的鸟(翟䳑,姞姓狄氏、姞姓有氏)。进入的水自此发源(晋,姞姓晋氏),向东南流注入于汾水,水中多产魛鱼(鮆,姞姓次氏),形状像鯈鱼却长着红色的鳞甲(儵鱗,姞姓鯈氏和姞姓蔺氏),发出的声音如同人的斥责声(叱,姞姓卤氏),受钠它能使人不骄傲(骄,姞姓郊氏)。

地理测绘点:

“县雍之山”,今非洲苏丹境内,其测绘点位置离 “少阳之山” 测绘点五十里处的海拔最高点,地理坐标为北纬11°33′47″,东经34°00′39″。

  

  

原文:

又北二百里,曰狐岐之山,无草木,多青碧。胜水出焉,而东北流注于汾水,其中多苍玉。

文字原意:

[狐],通“弧”,即“圆弧”。又通“呼”指 “姞姓呼氏”。郡望:太原府、秦州(东海)。另有“姞姓付氏”、“姞姓卢氏”和“姞姓偃氏”。《中国姓氏大全》称: “(呼氏)为呼付、呼卢、呼延(偃)氏所改。”[岐],分叉的小山。又通“戚”,指“姞姓戚氏”。郡望:东海。另有“姞姓孙氏”。在中国,《姓氏考略》注引《姓谱》云:“卫大夫孙文子食采于戚(后被称之),其支庶以为氏。望出东海。”[青],青石。又通“黥(qíng)”,指“姞姓黥氏”。郡望:淮南(东海)、河南。在中国,《郑通志·氏族略》收载,其注云:“(黥氏),偃姓,皋陶之后。淮南王英布少时以罪被黥,遂为黥氏。”《中文大字典》注引《古今姓氏书辨证》亦云:“淮南王英布,少时人相之,当黥而王,已而坐法黥,后王九江及淮南,因谓之黥布。”“黥”,合成字。由“黑”和“京”组成。“黑”,指周围有黑肤色人;“京”,指附近的京城“濮阳”。可见“黥”的由来是以自然环境为姓氏。黥刑原来叫墨刑,在周代五刑中,面刑当时称为墨刑,没有黥刑一说。[碧],碧玉。通“㚰(bǐ)”,指“姞姓㚰氏”。郡望:陈留(河南)、河东。商时左相奚仲(舜)之裔仲虺之后有伾氏、㚰氏、邳氏,见《路史》。[胜],事物优越美好的叫胜。指“姞姓胜氏”。《姓氏考略》注引《姓源韵谱》云:“舜裔胜屠之后。”[苍],百姓,民众。又指“姞姓”始祖“苍林”的裔孙,即“姞姓苍氏”。[玉],玉石。又通“虞”,指虞舜裔孙,“姞(妊)姓虞氏”。郡望:陈留(河南)、济阳(陈留)、会稽(波斯湾)。

释文:

再往北二百里,称为分叉的似圆弧形小山的山(狐岐,姞姓呼氏和姞姓戚氏),山上不长草木(草木,没有姞姓曹氏和子姓穆氏),多产青石碧玉(青碧,姞姓黥氏和姞姓㚰氏)。胜水从这座山发源(胜,姞姓胜氏),向东北流注入于汾水,这里多产百姓民众喜戴的玉石(苍玉,姞姓苍氏和姞姓虞氏)。

地理测绘点:

“狐岐之山”,今非洲苏丹境内,其测绘点位置离 “县雍之山” 测绘点二百里处的海拔最高点,地理坐标为北纬11°20′29″,东经33°58′32″。

  

 

原文:

又北三百五十里,曰白沙山,广员三百里,尽沙也,无草木鸟兽。鲔水出于其上,潜于其下,是多白玉。

文字原意:

[白],白色。又指 “姞姓白氏”。在中国,《姓氏词典》据白居易自序《家状》注云:“以祖辈名号为姓氏。源于芈姓,出于楚太子建(平王之子)之子白胜公。”[沙],沙漠。又指“姞姓沙氏”。有“沙吉”、“沙佳(贾)”和“沙葛”复姓。回族沙氏,是回族中的大姓,为“回回十三姓”之一(纳、马、撒、哈、沙、赛、速、忽、闪、保、木、苏、郝),故而在《千家姓》中称:“今回族多此姓,别为一族。”《回回姓氏考》中记载:“沙在波斯语义为王。正如突厥语族称王为汗。如在波斯王国旧称'沙因沙’,意为'万王之王。”[广],宽阔。又指“姞姓广氏”。郡望:丹阳(今湖北枝江,楚初期扩张后迁都郢都)。另有“姞姓武氏”,“武罗(伯益)”裔孙。有“广武”、“广佳(贾)喇”和“广吉喇”复姓。[员],通“圆”,四周。又指“姞姓员氏”。郡望:河南、南阳。《姓氏考略》注引《姓苑》亦云:“员出南阳,与楚同族,颛顼(伯称)之后。”[尽],指“姞姓尽氏”。郡望:平阳(濮阳)。《续通志·氏族略》收载。唐代有尽忠;宋代有尽言(清代著名文献学家张澍云:尽言,姓任),眉山人,秦桧死,推汤鹏举为侍御史。[鲔],通“骫(wěi)”,指“姞姓骫氏”。郡望:太原府。

释文:

再往北三百五十里,称为白色沙子堆积的山(白沙,姞姓白氏和姞姓沙氏),方圆有三百里(广员,姞姓广氏和姞姓员氏),到处都是沙子(尽沙,姞姓尽氏和姞姓沙氏),无草木无禽兽在这里生栖(没有姞姓或子姓或姜姓的公族)。鲔水发源在山上(鲔,姞姓骫氏),潜流在山上的沙漠中,沿水一带多产白色玉石(白玉,姞姓白氏和姞姓于氏)。

地理测绘点:

“白沙山”,今非洲苏丹境内,其测绘点位置离 “狐岐之山” 测绘点三百五十里处的海拔最高点,地理坐标为北纬13°35′58″,东经35°09′42″。

  

  

  

原文:

又北四百里,曰尔是之山,无草木,无水。

文字原意:

[尔],如此。又通“贰”,指“姞姓贰氏”。郡望:南阳、河东。另有“姞姓夷氏”。《姓氏考略》中注引《后秦录》记载:“贰,夷姓,后魏有将贰坐。”[是],表示肯定判断。又通“史”,指“姞姓史氏”。在中国,原名尹佚,尹逸,姞姓,也称史佚,西周初年太史。《清华简》记为“作册逸”,他曾经受命观察天文、制订历法并且记录周王的言行和天下大事。尹佚之后,“作册尹”成为西周沿袭商朝所设的官僚机构,属于王宫内廷史官,负责为周天子起草文书,主持策命诸侯及卿大夫,兼任神职。周武王在河南牧野与商纣王决战时,史佚随从周武王出征。因商纣王惨无人道,百姓离心离德,武士纷纷倒戈,商纣王自焚而死,周武王挥剑砍下了商纣王烧煳了的脑袋。此时,史佚回望天际渐渐淡去的星影,记录下了在这一激动人心时刻天空上的星座和月相,凯旋归宫后,命铸铜匠在利簋上浇铸下“岁鼎克闻夙有商”的铭文。利簋在20世纪70年代出土后,铭文被经学家解释为“岁(木)星正当其位,在周的星土鹑火”。这一记载,使得3000年后国家“九五”规划重大科研项目“夏商周断代工程”借此攻克了周武王克商的准确日期为公元前1046年1月20日。周成王封其同母弟叔虞于唐时,又是史佚择吉日,并记下了星象。《国语·晋语》载:“晋之始封也,岁在大火”,“岁在大火……唐叔以封。”周成王为前1042年继天子位,司马迁《史记·晋世家》载,唐叔之封在成王三年,叔虞封唐的确切年代即为公元前1040年。作为一名史官,在记下星座后并命铸铜工匠铭刻在器皿上,没有给后人留下竹腐简朽而湮灭的遗憾,实属功垂千古。西周灭亡后,跟随周平王东迁的尹氏获得了封邑,称“尹邑”(河南宜阳县),属周王朝的畿内国。公元前516年,尹国兵败灭亡,族人遂以“史”为姓氏(有史氏族谱为证)。郡望:陈留(河南)、桂阳(濮阳)、京兆(利比亚南部)、高密(利比亚北部)、建康(建业)、宣城(丹阳)、溧阳(宣城)。注:地名跟着人走。[水],通“税”,指“姞姓税氏”。宋朝有税安礼,地图学家,蜀人。撰《历代地理指掌图》,始帝喾,迄北宋,绘图四十四幅,“图其疆域,著其因革,刊其同异”,为最早的中国历史地图。

释文:

再往北四百里,称为如此是山的山(尔是,姞姓贰氏和姞姓史氏),山上不长草木(没有姞姓曹氏和子姓穆氏),没有水(水,没有姞姓税氏)。

地理测绘点:

“尔是之山”,今非洲埃塞俄比亚境内,其测绘点位置离 “白沙山” 测绘点四百里处的海拔最高点,地理坐标为北纬13°56′56″,东经36°58′28″。

  

  

原文:

又北三百八十里,曰狂山,无草木。是山也,冬夏有雪。狂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浮水,其中多美玉。

文字原意:

[狂],声势大。又指“姞(妊)姓狂氏”。郡望:睢阳(商丘)、豫章(乍得南部)。《潜夫论》云:“黄帝后狂犬,任姓,分为狂氏。”[雪],通“薛”,指“姞(妊)姓薛氏”。郡望:新蔡(妊城)、沛郡(彭城)、河东、高平(薛郡)。[浮],漂流。又通“宓(fú)”,指“姞姓宓氏”。郡望:太原府、平昌(濮阳)。

释文:

再往北三百八十里,称为水小声势大的山(狂,姞姓狂氏),山上不生草木。这确实是山,冬天和夏天都有积雪(雪,姞姓薛氏)。狂水自此发源(狂,姞姓狂氏),向西流注入于浮水(浮,姞姓宓氏),这里多产好看的玉石(美玉,姞姓糜氏和姞姓于氏)。

地理测绘点:

 “狂山”,今非洲苏丹境内,其测绘点位置离 “尔是之山” 测绘点三百八十里处的海拔最高点,地理坐标为北纬15°03′38″,东经35°38′35″。

  

  

  

  

原文:

又北三百八十里,曰诸馀之山,其上多铜、玉,其下多松、柏。诸之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旄水。

文字原意:

[诸],众多。又通“祝”,指“姞(妊)姓祝氏”。郡望:河南、太原府。《左传》中云:“世本氏姓篇云:'任姓,谢、章、薛、舒、吕(莒)、祝、终、泉、毕、过。’言此十国皆任姓也。”[馀],通“余”,剩余。又通“俞”,指“姞姓俞氏”。郡望:河内、江陵(楚郢都,颖川)、河东。《路史》记载:“春秋时楚公族有大夫俞人,相传至今。” [铜],通“统”,指“姞姓统氏”。郡望:河南。另有“姞姓万氏”和“姞(妊)姓奚氏”。有“统万”和“统奚”复姓。[松],松树。又通“娀(sōng)”,指“姞姓娀氏”。郡望:河南。《姓氏考略》收载,其注云:“古诸侯有娀氏,以国为氏。”“有娀,弃(非契)母之姓。妇人以姓为字。” [柏],通“亳(bó)”,指 “姞(祁)姓亳氏”。郡望:河南。“亳”,帝喾都城。《史记·殷本纪》记载:“帝沃丁之时,伊尹卒。既葬伊尹於亳(阿曼)。”具体地理位置,可参见《西次四经》的“罢父之山”。汉桓帝皇后为亳氏。[旄],通“耄”,年老。《礼·射义》:“旄期称道不乱。”《注》:“八十、九十曰旄。”又通“茅”,指“姞姓茅氏”。郡望:陈留(河南)、东海。另有“姞姓夷氏”。有“茅夷”复姓。

释文:

再往北三百八十里,称为众多余脉的山(诸馀,姞姓祝氏和姞姓俞氏),山上多产铜矿、玉石(姞姓统氏、姞姓于氏),山下多产松树、柏树(姞姓娀氏、姞姓亳氏)。诸馀之水自此发源,向东流注入于旄水(姞姓茅氏)。

地理测绘点:

“诸余之山”,今非洲厄立特里亚境内,其测绘点位置离 “狂山” 测绘点三百八十里处的海拔最高点,地理坐标为北纬16°12′22″,东经36°56′59″。

  

  

  

  

原文:

又北三百五十里,曰敦头之山,其上多金玉,无草木。旄水出焉,而东流注于印泽。其中多【马孛】马,牛尾而白身,一角,其音如呼。

文字原意:

[敦],敦为上古食器,在祭祀和宴会时放盛黍、稷、稻、梁等作物(可见下图)。又指“姞姓敦氏”。郡望:洛阳、河南。据史籍《魏书·官氏志》记载,北魏献文帝拓跋·弘执政时期(公元466~470年在位),他将国人分成七份,赐与自己的兄弟,其中以次弟拓跋·豆真析为“丘敦氏”,领所属国人。轩辕黄帝赐与儿子们十二个姓中的姞姓之子,后有裔孙被封于敦丘,其后代中即有人以先祖封地名称为姓氏,称“敦氏”。郑樵注引《陈留风俗传》云:“敦氏,姞姓之后。”[头],物体的顶端。又通“紏(tǒu)”,指“姞姓紏氏”。郡望:河南。[金],指“姞姓金氏”。郡望:丽泽(上下印泽)、彭城(东海)、京兆(利比亚南部)。相传古有金国,国人以金为氏,伏羲(太昊)臣金堤(鞮)为其后(见《姓考》)。今回族有“金氏”,父系单倍群为Q-M120,与“吉姓”相同。[印],痕迹着于他物。又通“仰(yìn)”,指“姞姓仰氏”。郡望:汝南。《吕氏春秋》记载:帝舜时有名为仰延的大臣将帝尧时期的五弦琴改制为二十五弦,舜并亲自作九韶。仰延被后世尊为乐神,其后代便以其名为姓。又《神仙传》有“茅盈”,另有茅氏兄弟三人,隐句曲山(鉤吾之山,见下文),成仙去,其可能为茅国(有旄水)之裔。望出晋陵(东海)、陈留(河南)。[【马孛】],通“孛”,盛貌的马。又指“子姓孛氏”。郡望:河南、泰山(东郡)、上党、辽东、东海、毗陵(东海)。[牛],指“子姓牛氏”。郡望:陇西(秦地)。据史籍《通志·氏族略》、《元和姓纂》以及《唐书·世系表》等的记载,周王朝建立以后,周公旦封商朝皇族微子启(纣王庶兄)于商丘(今河南商丘),以奉汤王之祀,建立公爵宋国。有“宋微子之后,司寇牛父,子孙以王父字为氏”之记载。[尾],又通“尉”,指“子姓尉氏”。郡望:荥阳(河南)、太原府。另有“子姓迟氏”。有“尉迟”复姓。《河南官氏志》注云:“尉迟氏,魏孝文改为尉氏。”[白],指“子姓白氏”。郡望:南阳、太原府。太原白氏,相传源自古帝白胥氏之后。[身],通“沈”,指“实沈”的裔孙“子姓沈氏”。郡望:汝南。[角],又指“子姓角氏”。郡望:洛阳。另有“子姓赵氏”。在中国,赵匡胤一支守护皇陵者,改赵为角,称角氏,寄托了不服太宗(赵匡义)朝政之意,其后世代守护皇陵。由于其角氏一族守护皇陵,责大如天,宋太宗一族历代皇帝对其也莫可奈何,人数虽不众,但仍为洛阳族中的重族大姓。[呼],呼喊,呼叫。又指“子姓呼氏”。郡望:太原府、安定。在中国,《姓氏考略》据《列仙传》注云:“汉有汉中卜师呼子先。呼()当为其后。”

释文:

再往北三百五十里,称为似敦食器端口的山(敦头,姞姓敦氏和姞姓投氏),山上多产金属矿和玉石(姞姓金氏和姞姓玉氏),没有杂草丛木生长。旄水自此发源(姞姓茅氏),向东流注入于印泽(姞姓仰氏)。这里多产【马孛】马(子姓孛氏),长着牛一样的尾巴和白色身子(牛尾白身,子姓牛氏、子姓尉氏、子姓白氏和子姓沈氏),一只角(子姓角氏),发出的声音如同人呼唤(子姓呼氏)。

地理测绘点:

“敦头之山”,今非洲厄立特里亚境内,其测绘点位置离 “诸余之山” 测绘点三百五十里处的海拔最高点,地理坐标为北纬17°21′45″,东经38°03′27″。

  

  

  

原文:

又北三百五十里,曰鉤吾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铜。有兽焉,其状如羊身人面,其目在腋下,虎齿人爪,其音如婴儿,名曰狍鸮,是食人。

文字原意:

    [鉤],悬挂或探取东西用的器具,形状弯曲,头端尖锐。又通“苟(gǒu)”,指“姞姓苟氏”。郡望:河南、河内、西河。郑樵注引《国语》云:“黄帝之后有苟实、苟参。”《姓氏考略》注引《路史》云:“舜后亦有苟氏。”[吾],通“吴”,指“吴回”裔孙,“姞姓吴氏”。郡望:汝南、陈留(河南)、濮阳、延陵(东海)、渤海(地中海)。[铜],通“痛”,指“姞姓痛氏”。郡望:汝南。另有“姞姓盛氏”。《姓氏考略》据《姓氏急救篇·注》云:“(痛),盛国之后。”[兽],在野为兽。[身],身体。又通“沈”,指“子姓沈氏”,“实沈”长子的裔孙。郡望:汝南。 “沈氏”始祖是“大禹”,“帝江皋陶”的女婿,也称“实沈”。[面],脸。又通“緜(mián)”,指“子姓緜氏”。今“緜”、“綿”,简化作“绵”。郡望:梓潼(绵阳,梁州)、河南。另有“子姓驹氏”。緜驹,春秋时齐人,善歌。[目],看。又通“穆”,指“子姓穆氏”。郡望:汝南、河南、河内。[腋],禽兽的翅腿与腹部连接处。又通“谒(yè)”,指“子姓氏”。郡望:汝南(碣郡)。[虎],威武的形容词。[齿],牙齿。又通“叱(chì)”,指“子姓叱氏”。郡望:河南。[爪(zhǎo)],鸟兽的脚或趾甲。又通“召(zhào)”,指“子姓召氏”。郡望:汝南、博陵(高阳,濮阳)。[婴],婴儿。又通“应”,指“应龙”即“实沈”的裔孙,“子姓应氏”。郡望:汝南、颍川、淮阳。[狍],咆哮。又通“庖”,指“傅(子)姓庖氏”。另有“子姓丁氏”。庖丁,《庄子》中人物,善解牛。又有《文选·马融·长笛赋》:“昔庖犧作琴,神农造瑟。” [鸮],通“号”,大声喊叫。又通“肖”,指“子姓肖氏”。郡望:河南、兰陵(东海)、广陵(东海南侧)。今韩国肖姓本贯“济州肖氏”的始祖为元朝时期到济州岛定居的汉人肖古道,肖古道的先辈原为赵姓,在肖古道的十数代前改姓肖。

释文:

再往北三百五十里,称为似鉤子形状的山(鉤吾,姞姓缑氏和姞姓吴氏),山上多产玉石(玉,姞姓于氏),山下多产铜矿(铜,姞姓痛氏)。有一种野兽,形状似羊的身子人的面孔(身面,子姓沈氏和子姓緜氏),眼睛长在腋窝下(目腋,子姓穆氏和子姓谒氏),有着似老虎的牙齿和似人的指甲(齿爪,子姓迟氏和子姓召氏),发出的声音如同婴儿哭啼(婴,子姓应氏),称为咆哮长鸣的鸟(狍鸮,子姓庖氏和子姓肖氏),是可以受纳人饲养利用的兽。

地理测绘点:

“钩吾之山”,今非洲苏丹境内,其测绘点位置离 “敦头之山” 测绘点三百五十里处的海拔最高点,地理坐标为北纬18°40′19″,东经37°09′15″。

  

  

原文:

又北三百里,曰北嚻之山,无石,其阳多碧,其阴多玉。有兽焉,其状如虎,而白身犬首,马尾彘鬣,名曰独𤞞。有鸟焉,其状如乌,人面,名曰【上般下鸟】【冒鸟】,宵飞而昼伏,食之已暍。涔水出焉,而东流注于邛泽。

文字原意:

[北],北方。又通“卑”,指“姞姓卑氏”。郡望:雁门。另有“姞姓徐氏”。有“卑徐”复姓。[嚻],喧哗。又通“嚣”,指“姞姓嚣氏”。郡望:曲阜。另有“姞姓尹氏”。有“嚣尹”复姓,《姓氏考略》注引《姓源韵谱》云:“(嚣),楚大夫嚣尹之裔,因氏。”周代有嚣尹喜。[碧],通“毕”,指“姞(妊)姓毕氏”。望郡:河内、河南、太原府、扶风、东平。[兽],在野为兽。[虎],指“子姓虎氏”。郡望:晋阳(太原)。《续通志·氏族略》注引《古今姓氏书辨证》曰:“出自高辛氏之八元伯虎之后,'子华’'子虎’,以字为氏。”[首],山头。指“子姓首氏”。《梦溪笔谈》云:“天竺之贫四姓有首氏。”[尾],指“子姓尾氏”。《潜夫论》注云:“微子后有尾氏。”[彘],大猪。[鬣],某些兽类颈上的长毛。又通“烈”,指“傅姓烈氏”。有“烈山氏”,传说是上古姜姓部落的首领,又称赤帝、神农氏,即为炎帝魁隗氏的后裔“实龙”。炎帝与黄帝同为中华民族的始祖。[独],《说文》:“独,犬相得而斗也……羊为群,犬为独也。”。又指“子姓独氏”。郡望:东郡、河南、高阳(濮阳)。有“独虎”复姓。[【犭谷】],山谷中的犬。又通“禹”,指“子(沈)姓禹氏”。“大禹”的裔孙。郡望:琅琊、陇西(秦地)。[独【犭谷】(禹)],独自(容不得人)的“大禹”。“大禹(实沈)”,当初客居恒山(可参见《西次三经》“隗江之山”),与其兄“契”相斗,被“帝尧”迁至“少昊国”,后又被“帝舜”招回治水,封于汾川。“北嚻之山”可能是当初“大禹”的封地。[乌],乌鸦。又指“姞姓邬氏”。[面],指“姞姓面氏”。有“吉面”复姓。[【上般下鸟】],合成字。快乐的鸟。又通“盼(pàn)”,指“姞姓盼氏”。[【冒鸟】],合成字。覆盖的鸟。又通“冒”,指“姞姓冒氏”。《姓氏考略》注其源:“(冒),楚蚡(实为盼)冒之后。如皋冒姓,自宋至今为茂族。”《战国策·补》云:“(棼冒),楚之同姓。即蚡(实为盼)冒。”[【上般下鸟】【冒鸟】],快乐的“盼冒”。[宵],黑夜。[飞],飞翔。又通“裴(fēi)”,指“姞(子)姓裴氏”。郡望:河东。[伏],藏伏。又通“付”,指“姞姓付氏”。郡望:清河、北地。另有“姞姓阳氏”。“付氏”出自舜帝之裔孙所建付阳国。[暍],中暑,伤于暴热。又通“叶”,指“姞姓叶氏”。郡望:越嵩(邛都)、南阳、下邳(东海)、辽东。另有“姞姓贾氏”和“姞姓孙氏”。有“叶贾”和“叶孙”复姓。[邛],土丘。《诗经·陈风·防有鹊巢》:“防有鹊巢,邛有旨苕。”又指“姞姓邛氏”。郡望:蜀郡(邛都)。另有“姞姓都氏”。在中国,四川有“邛都”故国,吉姓。

释文:

再往北三百里,称为北方水声喧哗地域的山(北嚻,姞姓卑氏和姞姓嚣氏),山上无石头(没有子姓石氏),山南多产碧绿色玉(碧,姞姓㚰氏),山北多产玉石(玉,姞姓俞氏)。有一种兽,形状似老虎(虎,子姓虎氏),长着白色身子狗的脑袋(身首,子姓沈氏和子姓首氏),马的尾巴猪脖子上的硬毛(尾鬣,子姓尾氏和傅姓烈氏),称为好斗的山谷的山狗(独【犭谷】,子姓独氏和子姓禹氏)。有一种鸟,形状似乌鸦(乌,姞姓邬氏),长着人的面孔(面,姞姓面氏),称为快乐藏匿的鸟(【上般下鸟】【冒鸟】,姞姓盼氏和姞姓冒氏),夜间飞行觅求食物(飞,姞姓裴氏),白天伏藏在林中(伏,姞姓付氏),受纳它能使人不中暑(暍,姞姓叶氏)。涔水自此发源(涔,姞姓岑氏),向东流注入于邛泽(邛,姞姓邛氏)。

地理测绘点:

“北嚻之山”,今非洲苏丹境内,其测绘点位置离 “钩吾之山” 测绘点三百里处的海拔最高点,地理坐标为北纬19°57′22″,东经36°44′30″。

  

  

原文:

又北三百五十里,曰梁渠之山,无草木,多金玉。脩水出焉,而东流注于雁门。其兽多居暨,其状如汇而赤毛,其音如豚。有鸟焉,其状如夸父,四翼、一目、犬尾,名曰嚻,其音如鹊,食之已腹痛,可以止衕。

文字原意:

[梁]河堤。《尔雅·释宫》:“堤谓之梁。”又通“良”,指“姞姓良氏”。在中国,楚宣王熊良的裔孙,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良氏”。[渠],水停积处,也指人工开凿的水道。又通“鞠”,指“姞姓鞠氏”。楚公族之后有“鞠氏”,见《路史》。[梁渠],积水的L形河堤,称为“雁门”。[脩],整活。又通“修”,指“姞姓修氏”。[雁],通“偃”,指“姞姓偃氏”。《古今姓氏书辨证·二十阮》记载:“皋陶,字庭坚,为舜大士,明五刑,有功,赐姓偃,封于河东(尼罗河东岸)为诸侯,(在中国春秋小国)贰、轸、州、绞、蓼、六、群舒皆其后”。[兽],在野为兽。[暨],地名,在“朔”的南方。“朔”,今阿拉伯半岛。《尚书·禹贡》:“东渐于海(波斯湾),西被于流沙(嬴母之山、西湖一带),朔南暨,声教讫于四海。”又通“纪”,指“子姓纪氏”。[汇],刺猬。“猬”的本字。又指“子姓徽氏”。在中国,有宋国始祖“微子启”。[毛],通“耗”,外表。又通“旄”,指“子姓旄氏”。《姓氏考略》收载,其注“髦”云:“《史记》子姓分封有北殷氏。(索隐):'《世本》作髦氏,子姓’。一作'旄’,古字通。”[豚],小猪。又通“吞”,指“子姓吞氏”。[夸],自大;炫耀。[父],对老年男子的尊称。[夸父],大夏第二王朝末任国王,姜姓。[翼],鸟的翅膀。又通“邑”,指“部落”。还通“易”,指“姜姓易氏”。《姓氏考略》注引《卢若虚录》云:“(齐)太公后有易氏。”又通“牡(mǔ)”,指“姜姓牡氏”。另有“姜姓邱氏”。有“牡邱”复姓。[尾],跟在后面。通“魏”,指“姜姓魏氏”。[嚻],喧哗。又通“爻(xiào、yáo)”,指“姜姓爻氏”。[四翼、一目、犬尾,名曰嚻],本意为:四个部落(尧、监明、丹朱、舜),一个首领,一个跟随,名为爻(yáo)。[鹊],喜鹊。又通“阙”,指“姜姓阙氏”。尧时有阙侯,后因氏,见《姓源》。[痛],通“通”,指“姜姓通氏”。春秋时期,古巴国有个大夫受封于通川(封后称之),他是巴国君主廪君(姜姓巴林氏)的裔孙,时称“通君”。在其裔孙中,有以先祖封邑名称为姓氏者,称通氏,世代相传至今。其郡望:西河。[止],停住;至。[衕],腹泻病。又通“佟”,指“姜姓佟氏”。

释文:

再往北三百五十里,称为河堤积水区域的山(梁渠,姞姓良氏、姞姓鞠氏),山上不长草木(草木,没有姞姓曹氏和子姓穆氏),多产金属矿、玉石(姞姓金氏、姞姓玉氏)。脩水自此发源(脩,姞姓修氏),向东流注入候雁门途经的水域(雁,姞姓偃氏)。所产的兽多寄居朔南(暨,子姓纪氏),形状似刺猬(汇,子姓徽氏),长着红色的毛(毛,子姓旄氏),叫声如小猪(豚,子姓吞氏)。有一种鸟,形状像夸父(姜姓夸氏),长着四只翅膀(翼,姜姓易氏)、一只眼睛(目,姜姓牡氏)、狗一样的尾巴(尾,姜姓魏氏),名称是嚻(嚻,姜姓爻氏),它的叫声似喜鹊(鹊,姜姓阙氏),受纳它可治愈肚子痛(痛,姜姓通氏),还可以治好腹泻病(衕,姜姓佟氏)。

地理测绘点:

“梁渠之山”,今非洲苏丹境内,其测绘点位置离 “北嚻之山” 测绘点三百五十里处的海拔最高点,地理坐标为北纬21°17′54″,东经35°52′56″。

  

  

  

原文:

又北四百里,曰姑灌之山,无草木。是山也,冬夏有雪。

文字原意:

[姑],通“菇”,即 “蘑菇”。又通“鼓”,指“姞姓鼓氏”。郡望:博陵(高阳,濮阳)。[灌],灌溉。又通“毕(guǎn)”,指“姞(妊)姓毕氏”。郡望:太原府、河南、河内、东平。[雪],通“薛”,指“姞(妊)姓薛氏”。郡望:高平(薛郡)、河东、新蔡(妊城)、沛郡(彭城)。

释文:

再往北四百里,称为似蘑菇形的被灌溉的山(姑灌,姞姓鼓氏和姞姓毕氏),山上不生草木(草木,没有姞姓曹氏和子姓穆氏)。这确实是山,冬天夏天都有积雪(雪,姞姓薛氏)。

地理测绘点:

“姑灌之山”,今非洲埃及境内,其测绘点位置离 “梁渠之山” 测绘点四百里处的海拔最高点,地理坐标为北纬22°43′23″,东经34°43′08″。

  

  

原文:

又北三百八十里,曰湖灌之山,其阳多玉,其阴多碧、多马。湖灌之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海,其中多䱇。有木焉,其叶如柳而赤理。

文字原意:

[湖],通“弧”,即“弧弦”。又通“胡”,指“姞姓胡氏”。其郡望:洛阳、新蔡(妊城)、安定。[马],通“麻”,指“姞姓麻氏”。郡望:上谷。[海],通“亥”,指“姞姓亥氏”。郡望:河南。《姓氏考略》注云:“(亥),出夏禹(实为帝江)臣竖亥之后。”《海外东经》记载:“帝(帝江)命竖亥步,自东极至于西极,五亿十选九千八百步。竖亥右手把算,左手指青丘(罗国)北。”[䱇],黄鳝。即“鱓”。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鱼部》:“鱓,今人所食之黄鳝也。”又通“单”,指“姞姓单氏”。郡望:河南、南安。[叶],时期。又指“姞姓叶氏”。郡望:南阳、越嵩(邛都)、辽东、下邳(东海)。[柳],柳树。又指“姞姓柳氏”。郡望:河东。[理],治理。又指“姞姓理氏”。 “理氏”,《郑通志》、《续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载。郑樵注云:“咎繇(皋陶)为尧理官,子孙遂为理氏。商末有理徵,改姓李,望出河南。”

释文:

再往北三百八十里,称为似弧弦形的丛生的山(湖灌,姞姓胡氏和姞姓毕氏),山的南面多产玉石(玉,姞姓玉氏),山的北面多碧绿玉、多产马(碧马,姞姓㚰氏、姞姓麻氏)。湖灌之水自此发源,向东流注入于大海(海,姞姓亥氏),这里多产鳝鱼(䱇,姞姓单氏)。有一种树,叶子像柳树而有红色的纹理(叶柳理,姞姓叶氏、姞姓柳氏和姞姓理氏)。

地理测绘点:

“湖灌之山”,今非洲埃及境内,其测绘点位置离 “姑灌之山” 测绘点三百八十里处的海拔最高点,地理坐标为北纬24°24′56″,东经34°49′23″。

  

  

原文:

又北水行五百里,流沙三百里,至于洹山,其上多金玉。三桑生之,其树皆无枝,其高百仞。百果树生之。其下多怪蛇。

文字原意:

[洹],即“水”和“亘”的合成字。“亘”的象形字,像圆圈形的回旋之水。此指大山体中有圆圈形的小山,且周围有水域。又通“还(huán)”,指“姞姓还氏”。” 郡望:河西。在中国,“还渊,芈姓熊氏,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楚国思想家。” [三],通“参”,指“姞姓参氏”。陆终第二子“参胡”之后,见《风俗通》。[桑],桑葚树。又通“丧”,指“姞姓丧氏”。另有“姞姓左氏”。“丧氏”,《姓氏考略》亦收,其据《姓考》注云:“楚大夫'丧左’之后。”[树],通“竖”,指“姞姓竖氏”。郡望:绛郡。《姓氏考略》注云:“黄帝臣有竖亥。见《淮南子》。竖姓始此。”[枝],通“郅”,指“姞姓郅氏”。《潜夫论·志氏姓》记载:“姞姓之别,及汉,河东有郅都,汝南有郅君章姓音与吉同,而书其字异。”从“妊姓章氏义均(舜)”之子“姞光”起,“章姓”改为“姞姓”之后,“章”字音可能发“姞”。[高],通“咎(gāo)”,指“姞姓咎氏”。 “咎繇(皋陶)”裔孙。郡望:太原府、彭城(东海)。[仞],通“仁”,指“姞姓仁氏”。另有“姞姓贾氏”。有清代满族姓“仁佳(贾)氏”改为单姓“仁”。见《满族姓氏录》。望出彭城。汉代有仁同成;唐代有仁贤;五代时有仁裕、仁美。[三桑生之,其树皆无枝,其高百仞], “三桑”,指三五成群结果的“桑葚”。“无枝”,指“桑葚树”非常茂盛,看不到树枝。“百仞”,即161米左右。今有澳洲杏仁桉树,高达156米。[百果树],银杏树。[百],通“柏” ,指“姞姓柏氏”。郡望:平原(东海)、济阳(陈留)、魏郡。[果],通“郭”,指“姞(妊)姓郭氏”。 郡望:太原府、冯翊、河内、颍川、西平(汝南)、华阴、京兆、敦煌、中山、昌乐。[怪],指“姜姓怪氏”。《春秋元命苞》注云:“'古有司怪,主卜。’怪姓当出此。”“一云:炎帝臣怪义之后。”[蛇],指“姜姓蛇氏”。郡望:雁门、南安。另有“姜姓丘氏”。齐公族“蛇丘氏”之后,见《姓源》。

释文:

再往北行五百里水路,然后经过三百里流沙,便到了似圆环形小山有水域的大山(洹,姞姓还氏),山上多产金属矿和玉石(金玉,姞姓金氏和姞姓玉氏)。很多桑葚树生长于此(三桑,姞姓参氏和姞姓丧氏),非常茂密,不见树枝(树枝,姞姓竖氏和姞姓郅氏),树干高达一百仞(高仞,姞姓咎氏和姞姓仁氏)。还有许多银杏树生长在此(百果,姞姓柏氏和姞姓郭氏),树下多怪异的蛇(怪蛇,姜姓怪氏和姜姓蛇氏)。

地理测绘点:

“洹山”,今非洲埃及境内,其测绘点位置离 “湖灌之山” 测绘点八百里处的海拔最高点,地理坐标为北纬27°34′40″,东经33°02′31″。

  

  

  

  

原文:

又北三百里,曰敦题之山,无草木,多金玉。是錞于北海。

文字原意:

[又北三百里],通过多次测绘后,被定为一千里。此处可能被“修改”。[敦],孤独貌。《诗经·豳风·东山》:“敦彼独宿,亦在车下。” 又指“姞姓敦氏”。郑樵注引《陈留风俗传》云:“敦氏,姞姓之后。”[题],额。此指山头。又通“鞮”,指“姞姓鞮氏”。“鞮氏”,《郑通志·氏族略》收载,其注云:“亦为铜鞮氏。《风俗通》云:'晋铜鞮伯华(晋大夫羊舌赤)之后。晋之别邑也。’”春秋时,铜鞮(今山西沁县西南)是“羊舌赤”的封地,“羊舌氏”是周朝“姞姓杨国”的裔孙,“姞姓杨国”是河南沁阳“姞姓鄂国”的子国。[錞],靠近。又通“椿”,指“姞姓椿氏”。郡望:辽东、东郡、洛阳、武阳。另有“姞姓苏氏”。有金国末期大名府将军“苏椿”。

释文:

再往北一千里,称为孤独山头的山(敦题,姞姓敦氏和姞姓鞮氏),不生草木,多产金属矿和玉石(金玉,姞姓金氏和姞姓玉氏)。这座山座落在北海的南岸边(錞,姞姓苏氏)。

地理测绘点:

“敦题之山”,今非洲埃及境内,其测绘点位置离 “洹山” 测绘点一千里处的海拔最高点,地理坐标为北纬31°20′56″,东经30°25′18″。

  

  

  

原文:

凡北次二经之首,自管涔之山至于敦题之山,凡十七山,五千六百九十里。其神皆蛇身人面。其祠:毛用一雄鸡彘瘗;用一璧一珪,投而不糈。

文字原意:

[神],山势神态。[蛇],委蛇曲折。[毛],通“耗”,耗费。[瘗],埋藏。[投],掷,扔。《诗·小雅·巷伯》:“取彼谮人,投畀豺虎。  [糈], 精细的米。

释文:

总计北方第二列山系划分的山头,自管制水涝的山起到孤独山头的山止,共十七座山,途经五千六百九十里。山势神态是委蛇连绵的大山展现在人的面前。祭祀礼仪:耗用一只雄鸡和一只大猪埋在地里祈求,再用一件玉璧一件玉珪投入山中,而不用精米祈求。

  

  

  

  

  

  

  

  

  


 [d1]惨不忍睹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